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强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名言

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名言警句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的名言警句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

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

——赫尔巴特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

——别林斯基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布贝尔关于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名言警句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5.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6.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 3毅力勤奋与成材的关系 的名言警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因斯坦)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勤奋是一种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

——罗·伯顿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雨果 聪明人之所以不会成功,是由于他们缺乏坚韧的毅力。

———— 牛顿4学习与娱乐的名言警句 一张一驰,文武之道.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5哲学,思辩与思维方法的名言警句 斯宾诺莎——“理性能使人自由。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名言警句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

体现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名言警句(三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 二人同其力断金。

——《易经》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

——《吕氏春秋》 民齐者强。

——荀况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薛宣 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法国谚语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谚语

有关创建和谐社会的名言

马克思有句名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 “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

” “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 和为贵,谐为美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毕达哥拉斯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 美在和谐。

可见,和谐 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另外

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和谐融洽,调和。

如:音调和谐,和谐的气氛。

参考英译:amiable and relaxedfriendly moodharmonious

强调社会责任的名言、俗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先秦·孟子?2、团结就是力量。

——谚语?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艾思奇?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易经》?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吕氏春秋》?7、民齐者强。

——荀况?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

——薛宣?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

——法国谚语?1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1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12、上下同欲者胜。

——孙武?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 洛夫斯基?14、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谚语?15、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三国.孙 权?1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邓中夏?1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

——美.韦伯斯特?1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英.莎士比亚?19、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

——英.欧文?2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

——德.叔本华?21、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

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德.歌德?22、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 搞不成。

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

要使社会长期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 众钢铁般的团结。

——邓小平?23、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就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 基本保证。

在当前,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特殊意义。

— —毛泽东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 爱因斯坦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 雷锋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 欧文

和谐的名言和事例

仁 rén 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

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

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

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

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

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

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

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

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

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

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

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

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

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

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强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