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关于唐朝历史的唯美句子

有关唐朝的历史

唐朝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爆发隋末农民起义。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

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

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

李渊就是唐高祖。

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

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参见唐朝统一战争)。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

李渊被迫退位,是为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

贞观之治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有车书本一家等)。

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

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谏。

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武周代唐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二人,最后立虽仁但无能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高宗时期对外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

唐朝一度统治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与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

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业寺为尼。

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主动准许高宗接 唐朝前期疆域武氏回宫。

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

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

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僭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690年-705年),自称圣神皇帝。

武后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

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

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

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

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

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

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

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

韦后当权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

李旦被立为相王。

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

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

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

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

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

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

同年改元开元。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

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

安史之乱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唐朝衰落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

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

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

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

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为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

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

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

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

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割据藩镇。

史称“元和中兴”。

会昌中兴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

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

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

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

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

李德裕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削弱了。

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

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祟,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

在会昌二年四月,大宦官头子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

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武宗面奏此事。

武宗很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空穴来风,一切都是联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

”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武宗谢罪。

在仇士良的阴谋被挫败后,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

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

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

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

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

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

在位时期藩镇降服。

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

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

又称为会昌灭佛。

宣宗之治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

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

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

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唐宣宗时期沙州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 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

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

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

吐蕃遂衰亡。

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唐朝灭亡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的势唐灭亡前夕疆域图(1张)一直走下坡。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

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

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

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

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

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请推荐讲唐朝历史的书籍

幽默风格的1、与当年明为天涯网友的宗承作 《大唐帝国——正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2、《朱温灭唐》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4、《李世民的七宗罪》正史篇1、《资治通鉴》2、《中国历代通俗演义》隋唐卷 蔡东藩3、《旧唐书》4、《新唐书》5、《帝国的正午》 赫连勃勃大王传记篇1、《755——中国历史的转折》2、《细说唐朝》 黎东方3、《正说唐朝二十一帝》4、《天可汗时代》电视剧《贞观长歌》、《武则天》、《隋唐英雄传》、《大明宫词》、《大唐歌飞》《唐明皇》、《大唐情史》、《秦王李世民》

关于唐代历史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

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

唐共历经21位皇帝(若含武则天),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求一部关于唐朝的历史书 要求不失史实又风趣幽默的,类似于《流血的仕途》和《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

唐朝从来不淡定,值得一看,幽默风趣不失史实《唐史并不如烟》《如果这是宋史》作者高天流云强力推荐。

史书有这些《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

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

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

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

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

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

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

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

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

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

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

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

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

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

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

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关于唐朝的历史

649年,唐太宗死,子唐高宗李治即位,武则天到感业寺削发为尼。

唐高宗即位后将武则天再次接入宫中纳为妃,武则天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而王皇后也想利用武则天去与萧淑妃争宠,故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

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

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

他事先征求有关大臣的意见,李绩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二位顾命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

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659年七月,长孙无忌于黔州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

在排除异己方面,武则天除了害死王皇后、萧淑妃以外,还积极支持高宗打击元老派。

后来,宰相上官仪认为武则天干预政事,请求高宗废之,当她知道后,立即使许敬宗陷害上官仪,致使上官仪死于狱中。

同时,武则天还抓紧培植私人势力,她建议高宗设置北门学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措施。

北门学士的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由于北门学士直接参与国家重要政事,武则天掌握他们就更有利于自己参与政事。

元百顷、刘祎之、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人,都是北门学士的重要成员。

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唐中宗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实际上一切政事均由武则天定夺。

唐中宗不甘心被其母武则天控制,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很快又要以其为侍中。

此事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

同时,武则天又重用武氏家族,684年,命其异母兄之子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很快又为宰相。

684年,李敬业(李世绩孙)、骆宾王等人会集扬州,声称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遂取而代之;李敬业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很快聚集十余万人,发布檄文(骆宾王起草的檄文,脍炙人口,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也赞不绝口,认为文章精采),公开讨伐武则天。

武则天立即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率军三十万,镇压李敬业。

李敬业起兵不久由于其内部意见不一而溃败,其在逃亡中被杀。

688年四月,武承嗣为了迎合武则天想做皇帝的需要,使人献上一块白石,上凿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武则天欣喜万分,后自加尊号“圣母神皇”。

七月,唐宗室诸王开始酝酿起兵反对武则天,参与这次反武斗争的有:越王李贞、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鲁王李灵夔、江都王李绪(元轨子)、琅邪王李冲(李贞子)等。

八月,琅邪王李冲开始募兵,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统兵进讨,李冲募兵仅为五千,七日败亡。

李贞于豫州举兵响应李冲,武则天派兵十万前往镇压,李贞仅有数千人,也因寡不敌众,兵败自杀。

本来,诸王相约起兵,但尚未准备充分,李冲即仓猝起兵,只有李贞响应,其他诸王均未发兵,故而力量不强,致使武则天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接着,武则天又迫使李元嘉、李灵夔、李撰、常乐公主(高祖女)等自杀,其亲党皆受牵连而死。

李元轨被贬黔州,于途中死去。

以后,又陆续有宗室诸王多人以各种罪名被杀。

仅690年八月,一次就杀唐宗室十二人,同时又鞭杀李贤二子。

690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上表请求改唐为周。

接着,又有百官及帝室宗戚上表支持傅游艺的请求,武则天遂改唐为周,自己又加尊号称“圣神皇帝”,把睿宗改称皇嗣,赐其姓武。

武则天为了对抗敌对势力,发展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还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人,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方便,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等人,都在政治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武则天十分清楚唐宗室与一些大臣对她掌权进而称帝心中不服,怀疑时刻会有人暗算她,故而大开告密之门。

凡有告密者,臣下不得过问,不论是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对告密满意者,加官褒奖;无事实根据者不加追究。

这样一来,四方告密者蜂起,许多官员提心吊胆,感到朝不保夕。

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都是因告密而得到武则天重用的。

武则天时期把政治中心由长安迁到洛阳,从高宗死到她退位的二十多年里,仅有两年住在长安,其余时间都在洛阳,并把东都改为神都。

武则天晚年,不断有人劝她传位于儿子,她都犹豫不决。

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宫廷政变,杀死武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唐中宗李显复位,李显复国号“唐”。

李显重新即位以后,政治上毫无抱负,武则天虽然退位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政权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由于中宗庸庸碌碌,他的皇后韦氏就乘机参与政事,妄图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

武三思(武则天侄)与韦后,由私通发展到政治上的互相利用,结成武韦集团。

韦后嫁女安乐公主于武三思子武崇训。

安乐公主也颇有政治野心,于是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狼狈为奸,千方百计欲左右政局。

张柬之等人多次劝中宗消灭武氏势力,中宗都置若罔闻。

而武三思、韦后诬称敬晖等“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中宗却深信不疑。

他按照武三思的意见,表面上分别封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为平阳王、扶阳王、汉阳王、南阳王、博陵王,以示对其尊宠,实际上解除了张柬之、袁恕己的宰相和其他人的职务。

不久,武三思又促使中宗把张柬之等五王贬出京师,到外地去做刺史。

706年五月,武三思又使人诬告五王参与了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害武三思的活动,于是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等人又由州刺死贬为州司马。

七月,武三思又陷害五王欲废韦后,与安乐公主内外配合,加罪于五王,中宗又流五王于岭南。

接着,武三思又派人赴岭南,杀害五王。

武三思除掉五王后,更加肆无忌惮;安乐公主也更为恃宠骄恣,甚至卖官鬻狱。

因为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等,都经常凌辱太子,甚至呼其为“奴”。

安乐公主竟然要求废皇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

707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同党十余人。

由于兵力不强,很快失败,李多祚被杀,太子亡走终南山,最后为其左右所杀。

太子死后,安乐公主又嫁武延秀(武承嗣子),他们互相勾结,卖官鬻爵。

时韦后欲临朝执政、安乐公主欲做皇太女,二人遂于710年六月,毒死了中宗。

但由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的干预,韦后与安乐公主的图谋没有实现,唐殇帝李重茂(中宗子)先被立为太子,后即皇帝位。

原唐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乘中宗被害、武韦集团声名狼藉之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

太平公主又迫使殇帝让位于李旦,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太平公主自恃有功,擅权弄法与太子李隆基矛盾日深。

唐睿宗懦弱无能无力处理二人矛盾,遂让位于其子李隆基。

712年八月,太子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密谋废掉他。

713年七月,唐玄宗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掌太子左右卫率)、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领万骑)、果毅李守德(领羽林)以及内给事高力士(宦官)等合力诛杀了太平公主党羽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萧至忠、岑羲、窦怀贞(此三人皆为宰相),太平公主被赐死于家,其余党王晋、崔湜、僧慧范等皆被处死。

同年十月,玄宗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后姚崇成为唐玄宗时的贤相。

714年正月,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命伪妄僧尼还俗者一万二千多人,同时命令不准再建佛寺。

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勒将兵围北庭都护府,都护郭虔瓘击破之,并斩杀同俄特勒。

716年正月,唐玄宗以郯王李嗣直为安北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以安北都护张知运为之副。

以陕王李嗣升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西、四镇诸蕃大使,以安西都护郭虔瓘为之副。

二王皆不出阁,诸王遥领节度使自此开始。

闰十二月,姚崇罢相,宋璟与苏颋同为宰相。

717年十二月,以东平王(太宗孙)外孙杨元嗣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嫁于契丹王李失活,次年李失活死。

720年正月,并罢宋璟与苏颋相位,而以源乾曜、张嘉贞同平章事(宰相)。

723年,张嘉贞与张说不和,嘉贞因事罢相贬官。

724年七月,唐玄宗因宠幸武惠妃且王皇后无子,遂将王皇后废后为庶人,十月,王皇后死,宫内皆思慕不巳,玄宗亦悔之。

726年正月,更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为广化王、奚饶乐王李鲁苏为奉诚王,以玄宗从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妻邵固;以成安公主(中宗女)之女韦氏为东光公主,妻鲁苏。

四月,御史大夫崔隐甫与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共弹奏张说,唐玄宗遂罢张说中书令之职。

九月,以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使杜暹同平章事。

731年,毛仲视因宦官高力士诬陷,被唐玄宗赐死。

732年,信安王李祎率兵大破奚、契丹,可罕汗远逃。

733年三月,以韩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733年十月,萧嵩、韩休并罢相,而以京兆尹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张九龄(时居母丧)复为中书侍郎,二人并同平章事(宰相)。

734年五月,唐玄宗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林甫自此为相十九年,日惭专擅。

735年十二月,册故蜀州司户杨玄琰女杨玉环为寿王李瑁(玄宗武惠妃生)妃,时年十六。

737年,驸马都尉杨洄诬奏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谓三人欲害寿王瑁),同年四月,唐玄宗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

不久,瑛、瑶、琚三人赐死于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

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数劝玄宗立寿王瑁,但唐玄宗以忠王李璵年长、仁孝而于738年六月,立李璵为太子。

742年一月,分平卢别为节度,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

745年八月,册杨太真(杨玉环)为贵妃,赠其父杨玄琰为兵部尚书、叔父杨玄珪为光禄卿,从兄杨铦为殿中少监,杨錡为驸马都尉。

同年,酷吏吉温、罗希奭得幸,二人皆为李林甫党羽,时人谓之“罗钳吉纲”。

746年正月,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

同年,刑部尚书韦坚与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被李林甫诬为谋立太子为帝,遭贬逐。

747年正月,玄宗广求天下贤士,诸人(杜甫也在其中)至京师后皆试以诗、赋、论,竟无一人及第,于是李林甫上表祝贺“野无遗贤”。

三月,以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御史大夫,当年安禄山自认杨贵妃儿。

四月,王忠嗣因李林甫等人的诬陷而辞去河东、朔方节度使。

十月,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同月,玄宗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王忠嗣认为石堡城险固且吐蕃重兵守卫,现在去攻必伤亡数万而劝唐玄宗放弃,玄宗听后不悦,这时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攻石堡城,玄宗遂命王忠嗣派兵助战,王忠嗣应诏但没有完全按董延光的意图行事,董延光过期未能攻克石堡城,遂上言说忠嗣阻挠军计,玄宗大怒,李林甫借机派人诬王忠嗣欲拥兵以尊奉太子,唐玄宗遂征王忠嗣入朝,委三司审问,玄宗久闻哥舒翰名遂召见华清宫,言谈甚悦。

十一月,以哥舒翰任陇右节度使;以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充河西节度使,自此曾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兵权被夺尽。

三司奏忠嗣罪当死,此时哥舒翰正受玄宗宠遇,泪劝赦忠嗣,唐玄宗遂贬忠嗣为汉阳太守。

十二月,唐玄宗把天下贡物全部赐给了李林甫。

同月,高仙芝因平定小勃律之功被唐玄宗任命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748年四月,高力士加骠骑大将军;六月,迁杨钊为给事中、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

十一月,封杨贵妃姐嫁崔氏者为韩国夫人、嫁裴氏者为虢国夫人、嫁柳氏者为秦国夫人,此三人皆美貌,玄宗呼之为姨,出入宫掖势倾天下。

749年五月,李林甫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于是府兵制彻底破坏。

六月,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六万三千兵攻吐蕃石堡城,吐蕃仅四百人据险而守,唐以士兵死者数万的代价拔其城(果如王忠嗣所言)。

750年二月,杨贵妃忤旨,被送归私第。

不久唐玄宗后悔,派中使赐以御膳,杨贵妃不受并剪发一撮献玄宗欲离去,玄宗见后立即派高力士召其还宫,从此宠待益深。

五月,唐玄宗赐安禄山东平郡王爵,将帅封王始于此。

八月,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因克扣士卒军粮而被贬为济阴太守,朝廷以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权知朔方节度事,同月,以安禄山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

十月,唐玄宗赐杨钊名“国忠”。

十二月,高仙芝伪装与石国约和,率兵袭击,俘石国王及其所统部众以归,杀其老弱者。

同年,南诏王阁罗凤因遭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而发兵反唐,攻陷云南杀张虔陀,夺西南夷三十二羁縻州,从此唐与南诏间战争不断。

751年正月十六,杨氏五宅(铦、锜及韩、秦、虢三夫人家)夜游,因与广平公主(玄宗女)侍从争西市门而挥鞭抽打公主至坠马,驸马程昌裔下马扶公主,亦被鞭打,于是公主泣诉于玄宗,玄宗命人杖杀杨氏家奴,但又于次日免驸马程昌裔官。

751年二月,因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遂以河东节度使韩休珉为左羽林将军,以安禄山代之。

751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领兵八万,从戎州和嶲州分两道出兵讨伐南诏,南诏王阁罗遣使谢罪并请求归附唐朝,鲜于仲通不允并囚禁了其使者,四月,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人,时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奏鲜于仲通有战功。

阁罗凤战后北臣于吐蕃,玄宗下制大募两京及河南、河北兵以击南诏,时人闻云南多瘴气而无敢应募,杨国忠遂派御史到各地捉人,锁送到军所。

被征者愁怨,父母妻子相送,哭声振野。

751年七月,大食兵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将蕃汉兵三万人击大食,大败而归,士卒死亡殆尽。

八月,安禄山率所节度的三道兵共六万人讨伐契丹,以奚二千骑兵为向导。

战斗中,奚反叛与契丹合兵夹击唐军,唐军大败,死伤殆尽。

752年,李林甫请求解己所兼朔方节度使之职,荐河西节度使安思顺代之。

四月,唐玄宗以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

五月,唐玄宗加京兆尹杨国忠御史大夫、京畿、关内采访等使,从那时起唐玄宗开始疏远李林甫,杨国忠权震天下。

十一月,李林甫死,唐玄宗以杨国忠为右相兼礼部尚书。

杨国忠为右相后,征魏郡太守吉温为御史中丞,吉温至长安后,朝廷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向禄山报告。

十二月,以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玄宗赐名)兼北平太守,充卢龙军使。

同月,以安西行军司马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753年二月,唐玄宗赐左相陈希烈许国公爵,右相杨国忠魏国公爵。

八月,唐玄宗赐哥舒翰西平郡王爵。

同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大败大勃律。

754年正月,安禄山入朝。

当时杨国忠与安禄山交恶,屡次在玄宗面前言安禄山有反心,玄宗召之,禄山闻命即至,从此玄宗更加信任安禄山。

六月,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南诏王阁罗凤引唐军深入,唐军后继不给、士卒又多染瘴疫,死亡大半,乃率兵退却,南诏乘机追击,李宓被擒,全军覆没。

时杨国忠隐其败状、以捷上奏,发兵讨南诏,前后死者近二十万人。

七月,哥舒翰奏请置神策军,以临洮太守成如璆充神策军使,神策军后逐渐发展成为唐朝的禁军。

杨国忠屡次上表诬左相陈希烈,推荐以礼部侍郎韦见素代之,八月,唐玄宗罢免了陈希烈的相位,以韦见素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

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总共十五万众,号为二十万,从范阳起兵。

安禄山率兵南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

唐玄宗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立即赴洛阳募兵(很快就募兵六万人)、调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为户部尚书,以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同时,以荣王李琬(玄宗第六子)为征讨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在京师募兵十一万,准备东征,十二月,高仙芝率军五万进至陕州以备叛军,玄宗派宦官边令诚监其军。

安禄山自灵昌渡过黄河,攻陷陈留,继又攻下荥阳。

封常清在东都所招募的军队,未经训练,在武牢(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一战,溃败退回洛阳,在洛阳又遭失败,安禄山进占唐东京洛阳。

高仙芝帅众至陕州,见叛军来势迅猛,遂退守潼关。

封常清从洛阳退至潼关、高仙芝从陕州退至潼关。

这是两支临时凑合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太差的结果,但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却上奏封常清与高仙芝无故退兵,玄宗相信边令诚,杀了封常清与高仙芝,另派因病在家的哥舒翰去守潼关。

当安禄山帅军南进的时候,他的后方也发生了危机。

平原太守颜真卿举兵抗击安禄山叛军,常山太守颜杲卿在常山举兵,威胁叛军的后方。

同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奉命东征,静边军一战,消灭叛军七千人,继又攻下云中、马邑,打通东陉关,为继续东进开辟了道路。

这时,颜真卿联络颜杲卿,切断安禄山的后路,颜杲卿还声言朔方军即将进驻河北,于是河北诸郡响应,有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依附安禄山的仅为六郡。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

这时在饶阳一带的叛军将领史思明,为了改变对叛军的不利形势,攻陷常山,俘颜杲卿。

二月,唐新任命的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一万多人,东出井陉,攻下常山。

已经离去的史思明又卷土重来,企图夺回常山。

双方相持四十余日,不分胜负,后因郭子仪援助李光弼,在九门大败史思明,继又战于嘉山,叛军全线溃败,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军守将而降唐。

756六月,玄宗急于打败叛军,收复洛阳,遂命哥舒翰出关东进。

叛军将领崔乾佑于灵宝西原把主力埋伏在险要之处,另以老弱兵引诱唐军东进。

结果唐军中伏大败,哥舒翰投降叛军,叛军遂夺关西进,直逼长安。

玄宗无可奈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卫队,离京逃命。

西行至马嵬驿,由于所随将士饥饿疲惫,怨声载道,陈玄礼等乘机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又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

虢国夫人虽已远走至陈仓,也被追上斩首。

马嵬事变以后,玄宗逃向成都,太子李亨逃到灵武。

756年七月,唐肃宗李亨即皇帝位,改元至德。

肃宗命郭子仪率军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平定叛乱。

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九月,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元帅为皇子李俶)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联合回纥兵马,大败十万叛军,收复长安。

十月,唐军继续东进收复洛阳。

758年九月,肃宗调动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的数十万兵力围攻相州的安庆绪,安禄山部将史思明率军十三万来救。

在这些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的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

759年三月,双方展开激战,鱼朝恩不懂兵法致使唐军大败,史思明杀安庆绪,留子史朝义守相州,自回范阳。

四月,史思明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

七月,鱼朝恩进谗言将相州之败归咎于郭子仪,肃宗遂改以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天下兵马元帅为赵王李系)。

八月,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据州城作乱,康楚元自称南楚霸王。

九月,张嘉延攻陷荆州,荆南节度使杜鸿渐弃城而逃。

同月,史思明南下攻陷洛阳。

十一月,商州刺史韦伦发兵讨伐叛军,俘康楚元,其兵遂溃败。

十二月,史思明派李归仁西攻陕州,被唐军击破。

760年四月,襄州将张维瑾、曹玠杀节度使史翎,据州反。

肃宗以陕西节度使来瑱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平叛,瑱至襄州,张维瑾等投降降。

五月,以京兆尹刘晏为户部侍郎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刘晏长期充任此职,总管全国财政成效颇大。

七月,李辅国矫旨迁玄宗居太极宫并流放高力士于巫州,玄宗由此忧郁成病。

八月,以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

761年二月,史思明欲西破潼关,受阻后退回永宁。

这时,史思明长子史朝义利用一些将领对史思明的不满情绪,策动兵变杀了史思明,自立为帝,同时又派人到范阳杀了与其争夺帝位的异母弟史朝清。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皇后张良娣,纵容她干预政事。

张皇后和李辅国起初连成一片,结为一党。

后来,张皇后恨李辅国专权,欲谋立越王李系为嗣君,张皇后、李系与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对立。

762年四月,肃宗病重,张皇后召见太子李豫,欲与其合诛宦官,太子不从,张皇后遂与越王李系合谋。

李辅国、程元振得知张皇后阴谋后带禁兵入宫将李系投入狱中,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

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当着唐肃宗的面将张皇后拖出宫杀掉。

肃宗因受惊而病情陡然转重,当天病死。

关于唐朝历史的唯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