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荷塘月色 意境深远 诗句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是怎样把抒情和写景结合在一起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浅论 《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

那里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作者一路写景,也是一种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同时,充满诗意的语言,使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渗透感。

比喻,通感修饰手法的运用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象和联想。

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

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喻通感《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吉祥缥缈的歌声。

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

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

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

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辩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下面我就从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两方面来论述这篇文章。

一、思想感情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

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

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

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

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二、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可以从景物描写、写作语言、修饰手法三方面来分析。

1、景物描写绘声绘色:在全篇结构中,作者集中笔力于荷塘月色的,主要在中间三段(第4、5、6段),我们就以此为例,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设色着墨、行文布局的。

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

这是静的画面。

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他说“若能将静态的变动态的,那当然更乐意”。

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是动的画面。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过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虚实为用,写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

单写月光比较单调,因此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由是荷塘在其衬映下更显得风情绰约了。

这里着意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

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只有几段空隙,漏进了月光,所以“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这一团迷蒙雾气中显露出来。

这里着墨较浓。

继之,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鼓。

这只是随意点染。

浓淡相间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又如:“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新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

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

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

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地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

这里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追求刹那间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分明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情复又纷然。

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从六朝的风流季节,忆起梁代的《采莲赋》,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宁静复又不宁静,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很明显,为作者思维所决定,这篇作品是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的情思。

作者一路写景,也是一种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2、语言精美,充满诗意: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 (《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

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生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用自然新颖的语言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

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

同时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

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

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

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

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

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字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修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

3、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丰富:《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

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花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

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采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觉。

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继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的。

《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他的有魅力的白话文景致描写,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和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描写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素。

在这篇文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愧为一代美文大师。

────────【参考书籍】1、朱自清《山野掇拾》,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2、朱自清《〈欧游杂记〉自序》,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3、朱自清《诗与感觉》,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4、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5、朱自清《今天的诗》,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6、朱自清《朱自清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

写荷的文章(除荷塘月色),还有诗

●爱莲说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

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

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

牡丹

玫瑰

百合

菊花

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

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

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

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

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

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

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

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

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

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爱莲。

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又到荷花飘香时席慕容曾说过:莲的心事,无人能懂。

我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柒的荷花, 俏立在离你最近的小河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生生世世等待着你爱我的那一天

当灿烂的阳光点缀着美丽的夏日, 在如水的夜色中我被上银装,酿造一个个浪漫温馨的夜晚,当你与朋友们来到有我的小河边时;风儿轻轻吹起,让我婀娜多姿, 牵引着你们关注的目光。

有时天空飘扬着绵绵的细雨;在滋润我寂寞的心灵, 啊...此时此刻

荷花带雨也有动人的风情

你看我伫立在水中央,你看我站在绿叶旁, 你看我有时争齐斗艳,有时孤芳自赏,我心里其实无限凄凉......我肝肠寸断,泪珠常常滚落在身旁,我的心在呐喊,我的心在谤惶;因为你爱恋的眼睛里始终没有我的影子...... 别怪我出自污泥,别怨我美丽得让大众欣赏,但我总是暗然神伤,只能在鲜艳的外表掩饰下,深藏着我的根茎,来年再为你绽放

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

如何能让你看见我最美丽的刻

我想,今年的夏天;我仍会尽力展示我的美丽,释放我的芬芳。

希望能留你的视线,因为我们也算是有缘的,天长日久, 相信总有一天, 你温柔的目光会锁定在我身上,你赞美的话语及爱恋的眼神;会让我成为一个名为“莲”的美丽女人,你会像童话中的王子吻醒沉睡的公主,我满怀希望的期待着, 期待着某年某月的这一天

我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柒的荷花, 俏立在离你最近的小河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生生世世等待着你爱我的那一天

●荷荡深处读清荷 文/临风望月史上有很多咏荷的诗句,我独喜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为这样的意境辽阔深远,大气磅礴,又蕴涵着清风朗月般的明净与幽深。

这是我心仪的景色。

那日,携妻和女儿游水泗荷园,真的恍如身临仙境,平生第一次见到万顷碧荷,星星点点的荷花夹杂着斑驳的色彩,在阳光下闪亮着诱人的光泽。

荷荡处处见水,幽处辟有小径,弯曲迂回,掩藏在荷叶、芦苇、青蒲之间。

古朴的风车在风中旋转着荷的韵律,传递着水流的声音。

宛如大音稀声的那种,让人从心底感到震撼。

荷荡深处有一水车,很落寞地躺在沟渠间,刚刚刷过桐油,色泽清亮,桐香扑鼻。

只有脚下叶片上的泥痕,证明它的存在是为人所知的。

但那是游客的痕迹,没有人真正地怜它。

妻和女儿兴奋地踩着它,嘎吱嘎吱的声音在静谧中很响,水波在水车的劳作中翻过自己,又从高处流溢下来,回归自己。

很像人在生命中游走的过程。

妻和女儿很开心。

我却被水车流动的声音感染。

我对妻说,我们去赏荷吧。

妻租了一只小木船,船娘40多岁,很热情,脸部写满了劳作的沧桑。

她笑着说,就是呢,荷花要到深处看的。

她很娴熟地点着篙,小木船对她的配合很协调。

我们上了船,游进了荷荡。

船娘不擅言辞,总是呵呵地朝着我们笑。

她专注地撑着船,对我们的大惊小呼的兴奋很木然,许是天天在里面游走,身边就没有风景了吧。

进了深处,那才是真正的荷花天地。

视线所及,碧波荡漾,万绿流翠,点缀在其间的荷花,有的怒放,有的含苞。

怒放的叶瓣张扬,色彩鲜艳,迷离人眼;含苞的含蓄内敛,静如处子,充满诱惑。

荷花的颜色很多,有红的、黄的,还有白的。

我对白色的荷花情有独钟,不唯是她“出污泥而不染”的洁净,更是因为她开放时的不动声色却撼人心旌的热烈。

这很符合我的心境。

我让船娘在一朵硕大的白色荷花前停下船,我说我想看五分钟。

船娘奇怪地看着我说,很少有像你这样的客人哩。

我笑了。

对于自己心仪的东西,五分钟实在是一个瞬间。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我的吝啬还是大自然的吝啬,我不止一次见过荷花的照片,那种静默的美,流淌的肆意曾经让我有一种流泪的感觉。

现在,当我真的面对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她并不像照片上呈现的那样寂寞,她绽放在如此醉人的母亲河里,从河底发韧力量的茎竿坚实地支撑着她,她有妖娆的兄弟姐妹陪伴,有硕大的田田莲叶小心地呵护,芦苇和青蒲是她生命中的另一种风景,她们一同生长,一同摇曳,一同听风的声音,一同接受阳光和雨露。

如果她有知有思,我想,我们和很多观赏她的游客也一定是她观赏的风景。

一定是的。

硕大的花瓣像水鸟的翅膀展开,荷花很直白地袒露着她的心胸,黄色的花蕊洋溢着生命的热烈和奔放,花蕊包裹下的细嫩莲蓬呈现她的厚重与沉稳。

我如此放大眼中这朵荷花,实在是太想理清以前心中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就是我喜爱荷花的原因了。

妻也被这种静默的美感染,她的眼角居然有一滴晶莹的泪珠。

像花瓣上的水珠,清澈、透明,不染一丝尘俗。

我知道我们的理解和感悟未必相同,然而那一刻的震撼是相通的。

我紧握住妻的手,她依偎着我,我们互相传递着内心的颤栗,像小桥流水,又那样温润如玉。

船娘呵呵笑了,城里人就是浪漫。

我也呵呵笑了。

浪漫不是哪个人独有的专利,只要心中有浪漫,就一定能浪漫。

比如荷花,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在她盛开的那个瞬间,生命的美丽便开始走向凋零,但她一刻也没有放弃绽放的光亮。

因为在这浩淼的荷荡里,她是不孤独的,她的生命还可以通过莲蓬的形式得到延续。

那是她孜孜以求的正果。

我很神往这种境界。

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面对高山,我从不隐藏自己的卑微,然而我从不轻易自卑。

就像荷花一样,每朵花都有绽放自己的权利和方式,不同的,是绽放的过程,是对生命的理解。

船娘是无法理解我的感悟的,然而拥有妻这样的知音,我很满足了。

我对妻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生的热烈和灿烂。

茫茫水域,田田莲叶,出水芙蓉,自放光芒。

我们不求脱俗,但求不要入俗。

比如我平时炙砚呵笔,只求手不僵硬,心不枯木。

妻已泪流满面。

是啊,我们都是风前客,不必弄影舞婆娑,做本真的自己最好,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这是怎样一种极致的境界哦。

小木船继续向深处划去,景色依然很美,我独沉湎于赏荷的那五分钟,其他繁华胜景在我眼中顿然消隐。

●别样的荷花 文/李中国读7月4日《茶亭》专栏刊出的《夏日赏荷》一文,引发笔者一份爱莲情结。

因为我的故乡山东济南就是一处“四面荷花三面柳”(清人刘凤诰咏济南句)的赏荷妙在。

依托“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地理环境,片片绿荷支支红菡渲染、点缀着夏与秋两季风光。

但对荷花的赏读,笔者却不敢苟同古今诸多爱莲者那样主观地、形而上地把荷花当成冰清玉洁的“高人”化身,或强加某种精神象征歌之咏之,而更看中作为植物的它固有之物性,本身之内涵,冀望由此读出一类不见于文人墨客眼中的别样荷花。

比如,宋代周敦颐之《爱莲说》誉莲为孤高直傲洁身自好的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一位曾躬耕于济南大明湖百亩水面上植藕为生的莲农听了就发笑:“要是没有淤泥,荷花又开在哪里呢

要是荷花靠着淤泥的滋养才有了这份漂亮,那又何来染不染呢

”而现代文人按照那位莲农的启示一路想下去,也会替荷花进行新的思想拔高:向天开放的花朵正如人类精神的崇高取向,植根脚下的淤泥,以获取无尽滋养,则是崇高精神得以弘扬光大的丰厚基础。

这一提醒让世人缩短了与荷花的距离,不再远而敬之敬而远之,也顿生几许对淤泥的爱戴。

细思之诚如是。

笔者查阅多种莲藕种植资料,并请教一些植物学家,窃以为这一观点如能得到专家认定和科学支撑,尽可由此打造荷花的时代形象。

却另有发现:比如,从这一在国内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的水生大型植物的习性看,其生命和美丽并不主要得益于“淤泥”的滋养,而是得“天”独厚的产物,即夏季的高温和充足的光照———依赖那铺满水面的碧绿之叶盾“光合作用”提供的有机物滋养。

而花瓣的细胞里饱含着的艳丽色素,用诗的语言说,是对阳光的拥抱与积淀

那池塘底的“淤泥”,算是荷花不幸也不甘的出生地了。

现代农业的种植技术更把莲的生长置于一条立体混作的食物链上。

让它的美丽和生命与天上地下的浮游物、水生族、有机屑、日光能、营养盐、碳酸气,共养互利,相依为命。

于此说莲花以不“染”为好,勿宁说是互“益”更佳了。

可见莲花荷叶蓬勃上扬的姿态,不惟张扬精神的向度,更是丰富生命的博取。

而这种博取的意义,需到秋意渐浓,荷花捧出丰实的莲房,人们又从深深的淤泥中发现它滋育的丰美藕瓜,且自身开始枯死腐烂时,才被深刻地读懂。

让人从雨打残荷的淅沥声中听到一种奉献精神的洋溢。

如此形象,岂周氏“出淤泥而不染”———旨在洁身自好、独善其身者,或凌波仙子之类可比

于此,徜徉夏日的湖畔,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或“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之际,你一定会读到一朵朵别样红艳的荷花。

(2002年0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荷叶绽放 文/陈乔记忆中似乎更多的是赞美荷花的文字,实在是委屈了荷叶。

新居的楼前,有一个大约占地三四亩的水塘,装修住房那段时间,由于季节正悄悄的从冬到春,加上每天总是忙碌的缘故,一抬头就在眼前的树枝或许偶尔会让人发现它的新芽,这静静的一方水域竟从来不曾引起我的注意。

搬家也是快乐而忙碌的,购物布置,迎来送往,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周围已经渐渐绿了的一切,他们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直到绿成了很大的一片,直到覆盖住整个校园……荷塘就在这时光的流逝中孕育了满池精灵。

开始只是远远的从窗口眺望。

偶尔空闲下来,依窗而立,就能看见它们。

从远处看去,那荷塘的绿与周边草坪、树阴的绿浑然一体,并无太多特色,倒是那塘中红色的曲廊亭榭显眼得多,间或有情侣或老人在上面散步。

就想,等荷花开了,应该去近处看看;就想,等有月的夜晚去感受荷塘月色;就想,那该是一个散心解烦的好去处。

一场不算大的雨淋散了黄昏休闲的人们,那醉人的荷香渗透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把我一个人留在了荷塘边。

没有荷花、没有月亮、心灵很静也勿须抚慰,荷叶的美就绽放在这样一个平常的黄昏。

荷叶厚实而宽阔,有农人的斗笠那么大;叶杆高而壮,像挺直的手臂支撑着荷叶。

大概因为阳光和肥力分布的差异,荷叶长势并不均匀,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将整个荷塘的表面演绎成几个绿色的巨型大浪,呼啦啦的似乎要消退了,又忽然卷起浪头朝前涌去。

荷塘因此而总是欲静还动,欲停不止……雨后的荷叶更添了一些妩媚。

每一张荷叶都无一例外地捧着一团雨水,但决不是我们通常在文章中读到的那种被称为露珠的东西,它浑圆如球,肥硕似鸡蛋般大小,静静地躺在叶的中心,软软的晶莹着,远远近近的闪烁着,像荷叶的眼睛,活了这片辽阔的绿。

紧挨着叶杆的下端,一些立体的园形物件一开始让我很纳闷,细细一看,原来是已经枯掉的叶。

它并不像别的腐叶那般潦倒、那般散乱和无助,生命已离它而去,型仍是绝顶优美的---边沿虽然无力地垂下,被叶杆撑着的中心部分却倔强地坚持着,像一把把黄色的伞,更像一个个巨大的做工精致的蚁窝,在水面上完整地肃立。

人们崇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我更欣赏荷叶这种不肯腐败的气节,它何尝不是在用它的执著诠释着这样一种唯美的追求

一阵风来,荷叶的清香逾渐浓烈了。

忽然很希望有人共享这样一个黄昏,想打一个电话给远方的朋友,又恐惊扰了这一片难得的宁静,只好让她绽放在肺腑深处,绽放在美好的记忆中……

《荷塘月色》赏析

文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静”,虽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

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

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上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

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

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

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个“泻”字,大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

“薄薄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下来描写灌木落下的“班驳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

“光与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虽然寥寥几笔,却能从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官冲动与享受。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

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

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

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写了那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

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

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

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

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未开的荷花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

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

为什么

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

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

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

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

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感美。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娇艳华贵,堪以美人作比。

宋代诗人杨成里的《莲花》诗中就有“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的句子。

朦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浴的,朦胧之感恰当好处。

相反,若不是在朦胧的月色中,而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几分牵强。

未开的荷花文章这样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绝不会产生于书声琅琅的清晨,也不会产生于阳光刺目的中午,只能产生于“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寂静的月夜。

我们再看另一个写花香的句子:“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清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紫藤萝瀑布》)这是灿烂阳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儿正“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着,满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气也是淡紫色的”这样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写月,这也是被历代文人所称道的表现技法。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里的黑影参差且斑驳,给人一种摇荡起伏的动感。

为什么

就因为它是落在荷塘里。

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黑影落在这波痕上面,当然更显参差和斑驳。

也正因为荷塘处于这种动态,杨柳的倩影才像“画”而不是“印”在荷叶上。

也正因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与影才现出一条条五线谱似的曲线,让人联想到“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1.欣赏景物描写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 未开的荷花定。

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荷塘月色》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课文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澄思静虑,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

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

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

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品味精美语言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

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

但也不是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以本文而论,作者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

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地是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

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也很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

又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

它们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经营的,却很有表现力。

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

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

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

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

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

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

这真是‘我的南方’了。

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因此,如果要深究,“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3.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

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

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

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

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

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

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

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

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

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

4.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过去对本文的解读一直重视写作背景,那么文章是写于怎样的背景之下呢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

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

凤凰传奇的水云间和荷塘月色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水云间比荷塘月色多了一份什么感情。

之处: 两首歌曲都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歌曲,都水、云、荷这些具国古素的美景与恋人之间的心理波动、魂牵梦绕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歌中有画,画中有情。

有着极强的画面感。

不同之处: 水云间色调比较淡雅,如清风吹过,情与景交融得更加熨帖,和谐。

也比较真实。

荷塘月色曲调更加优美,画面感更强。

马上浮现出江南水乡的悠闲淡远的景致。

水云间比荷塘月色更加意境深远,有层次感,诗句更加优美。

荷塘月色 意境深远 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