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复习之修辞手法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我们在初中阶段需要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七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对偶、互文、借代、引用、反语等中考链接《考纲》:“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考试题型主要有判断(选择题)、辨析其表达作用(参考阅读)、仿写或续写修辞句。
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的一大趋势。
修辞的基本表达效果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 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
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增强语气。
复习之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精析考纲要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3、分析层次,理解内容,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4、品词赏句,理解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5、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答题总原则一、浏览考题,整体感知二、缜密审题,明确要求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读四、整体检验,确保准确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3、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作线索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清兵卫与葫芦》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山米与白鹤》、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小男孩》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即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等。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
)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理解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精描细刻。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可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关键句子的理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重点语句的作用一般可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
在答题时可以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
复习之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它,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常用的三种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方法作用常见答题模式:1、举例子: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能不能删
” 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认真地阅读文章以及题目所涉及的一切材料,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符合题目要求。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诗句、察句、格言
《洞山十咏·双龙洞》年代: 宋 作者: 金履祥天鑱鬼凿匪人间,涌雪轰雷震地寒。
石上双龙盖形似,更深须有老龙蟠。
有哪些关于生活的名言警句 至少两句
1、我们最高原则:不困难,都决不屈服。
-(法)居里夫人2、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3、社会不会无缘无故地厚待一个人,除非他自己向社会证明,他值得社会对他厚待。
-罗兰4、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意)但丁5、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爱因斯坦6、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希腊)比阿斯7、卓越的天才不屑走旁人走过的路。
他寻找迄今未开拓的地区。
——林肯8、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铃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10、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
-(雨果11、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是天才。
-门捷列夫12、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
-拉普拉斯13、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14、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15、勇气,是人类一切品格中最宝贵的品格。
(美)约翰肯尼迪
仿写句子,用上草长莺飞
说明文知识点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的一种文体。
2、分类:事物性说明文: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事理性说明文: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3、说明对象及特征:根据说明文的分类把握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主要看文章标题,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事理性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形成一个对象加内容的短语“介绍了……的……”来表述,这样就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要点。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介绍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强调“过程”)。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的构造、实体事物的形状。
如《雄伟的人民会堂》、《核舟记》。
逻辑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
如《中国石拱桥》。
注意事项:局部理解,整体把握,答题时看要求(因为有些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5、说明文结构:整体结构: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阐释说明对象(主题部分)——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作为题型,往往是针对主题部分出题)主题部分的结构(层次关系):并列式——各层之间是并列的;连贯式——各层之间按事物发展安排层次的,前后相承;递进式——各层之间是由浅入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