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诗歌的名言
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
————郭沫若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
————〔黎巴嫩〕纪伯伦
有关于诗歌的名言
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见。
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涌出的一首歌曲。
(黎巴嫩作家)纪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指将它们拈起来似的。
——(印度作家)泰戈尔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
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
——(印度作家)泰戈尔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
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从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诗歌能躲过坟墓,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统编(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统编(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练习仿写现代诗。
3.积累有关诗歌的名言。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现代诗)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现代诗有什么特点?(有节奏感;蕴含丰富的想象;饱含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归纳现代诗的特点。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这些古代文人你都认识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屈、渊、孟、甫、韩、愈、禹、锡、仲、龚。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分析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如何描写颜色。
(2)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2.读一读,注意节选诗歌的加点部分,说说加点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第1页共3页(1)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几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品味,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2)仿写练习:请你运用排比手法写一首小诗。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诗歌特点的。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艾青(谈诗美)(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朱光潜(谈诗的节奏)(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英国]华兹华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记叙文开头:1.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为下铺垫。
3.设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全文感情基调。
有的开头就是设置悬念的单一作用,有的和上述结合在一块。
结尾的作用: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 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
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结尾的作用多种多样,有单一的,也多种的,需要联系上下文,得出解答。
有关诗歌的名人名言
罗·勃朗宁: 尽管疯狂,悲哀而又,但却甜美。
约瑟夫·鲁: 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培根: 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
塞·约翰逊: 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
托·斯普拉特: 诗歌是艺术的女王。
培根: 舞蹈是有节拍的步调,就像诗歌是有韵律的文体一样。
歌德: 异端是生活的诗歌,所以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
爱献生: 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语言是诗歌的化石。
描写诗的名言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日本称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鲜称正月大满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为固有词,月圆、望日之意,或简称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乌忌日(오기일),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台湾台语称为元宵(goân-siau), 元宵节(goân-siau-cheh), 上元(siōng-goân), 正月半(chiaⁿ-goe̍h-poàⁿ)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人们赏圆月、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明朝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
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
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
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
本称“上元”,是农民祈求丰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诞。
人们在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而中国某省民间则相传:二千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当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隐约约可以见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恐慌,于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看不见天神,人人却仍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延成袭,就变成一种风俗了。
后来点火把在一些地区演变成点灯笼或生篝火。
另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
相传汉惠帝刘盈驾崩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
吕后卒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剿平“诸吕之乱”,拥戴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
文帝博采众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再次强盛起来。
因扫除诸吕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还有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元宵的习俗主要有吃元宵、猜灯谜。
有些地区则有生火(初期是火把,后来分别发展成挂灯笼和、过吉祥桥等,也有地区有在田里偷农作物或泥土的习俗,又有些地区的人们会石战(互掷石子)。
又有咬坚果或糖果祈求牙齿健康的习俗。
作为元宵习俗发源地,中国的元宵活动发展历史亦悠久。
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
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
自初八开始点灯,谓之“上节日”,初八夜谓之“上节暝”,宣告灯节的开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历史上也有很多诗歌描写元宵佳节,其中颇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
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青玉案之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