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康熙御制庭训格言》,也就是康熙皇帝语录
一、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也不可急信。
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
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
是故凡艺皆不能溺我。
二、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三、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
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敝也。
四、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
五、《易》云:“日新之谓盛德。
”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
人苟能有决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六、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
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七、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八、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
见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九、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
十、人生凡事故有定数,然而其中以人力夺天工者有之。
十一、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
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
是故《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诚至言也。
十二、《荀子》云:“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
”此二语简而要。
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
十三、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
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
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
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十四、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
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十五、为学之功有三等焉。
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
十六、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
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
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
”此语极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庭训格言》(一)篇(第一条)1.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2.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4.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5.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6.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第二条)1.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2.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
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3.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第三条)1.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
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3.《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4.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第四条)1.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2.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3.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瀛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
4.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庭训格言》(二)篇(第一条)1.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2.朕为帝王,何等物不可用
然而朕之衣食毫无过费。
3.所以然者,特为天地所生有限之才,而惜之也。
(第二条)1.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3.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4.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
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
5.其寡廉孰若寡欲
《语》云:“俭以从廉,侈以成贪。
”此乃理之必然。
《庭训格言》(三)篇(第一条)1.庭训格言: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2.朕自幼登极,凡礼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3.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4.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第二条)1.庭训格言: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2.慎重者,敬也。
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荣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3.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所谓“敬以直内”也。
4.《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第三条)1.庭训格言: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2.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3.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得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
4.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是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
5.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第四条)1.庭训格言: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2.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3.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
”遇事当如此处之。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看看皇帝是如何教子的
居安思危 处变不惊嘉纳良言 闻过则改法令之行 率先身之自任其过 大人之为见人得失 如己得失深思熟虑 无憾无悔慎重持敬 谨终如始防微杜渐 预其未萌事无巨细 不可懈慢教化普遍 怀柔远人
康熙庭训格言翻译凡人孰能无过讲述了哪些观点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是由唐汉编译,2004年出版的一本记录康熙教子训言的书籍,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一本珍藏大内、秘不示人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
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
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
康熙曾对诸官说:「朕经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
对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视怠慢。
天未亮即起来,亲自检查督促课业,东宫太子及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诵经书,至于日偏西时,还令其习字、习射,复讲至于深夜。
自春开始,直到岁末,没有旷日。
」康熙教子的种种做法,法国传教士白晋以亲身见闻,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作了如实报告。
白晋在报告中说:中国皇上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
中国的皇上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立定脚跟 战胜私欲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
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
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
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
」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
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
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存诸心 体诸身 求实得于己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
」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
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
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
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不忍舍处 方得书味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此言极是。
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
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
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进德修业 依于经史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
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
读书之法,以经为主。
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
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
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
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为山九仞 未可偏废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
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
《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为学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
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
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
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穷理求知 行事得之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
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
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
」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忍耐一时 便觉无事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即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
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尽其人事 以听天命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
」至哉,是言乎
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
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
得之不得曰:「有命。
」是听天命也。
学以养心 亦可养身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
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神静心和 心和形全训曰:庄子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
」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虑营营。
」盖寡思虑所以养神,寡嗜欲所以养精,寡言语所以养气,知乎此可以养生。
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会也。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
恬静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神静心清,则形无所累矣。
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训曰:劝戒之词,古今名论、亹亹书记中,无处不有。
其殷勤痛切,反复叮咛,要之,欲人听信遵行而已。
夫千百年以下之人,与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关切而谆谆训诫若此,盖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车之覆,而为后车之戒也。
后学读圣贤书,看古人如此血诚教人念头,岂可草草略过
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书,须念作者苦心,甚勿负前人接引后学之至意也。
《庭训格言》原文
训曰:曩者三孽朕料理军务,日昃不,持心坚定,而外以暇豫③,每日出游景山骑射。
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
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④,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⑤,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
”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
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
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⑥,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
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
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⑦
古人云:“居安思危。
”正此之谓也。
【注解】①曩(nǎnɡ):过去,从前。
孽(niè):妖孽。
三孽,指发动叛乱的吴三桂等“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将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称王,故称“三藩”之乱。
②昃(zè):日偏西。
遑:闲暇。
③暇豫:悠闲逸乐。
④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园。
⑤察哈尔叛乱:指察哈尔布尔尼叛乱。
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头目布尔尼举兵叛清,失败身死。
⑥垂佑:对下边的护佑。
加护:加意保护。
⑦悚然:恐惧的样子。
【译文】以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我处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时间,但我保持着内心的坚定,表面上给人以悠闲逸乐的样子,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
那时,我们满洲八旗兵都离开京城奔赴前线,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
在此情况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书帖,上面写道:“现今正有‘三藩’和察哈尔布尔尼的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急之时,为何还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
”对这种造谣生事的现象,我就像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似的。
不久,“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叛乱都先后剿灭。
当时,倘若我稍稍表现出惊疑、害怕的意思,那么人心就会动摇,或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之事。
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护,使我能够坚定信心,认真谋划,终于成就此功业,使已面临危亡的国势重获安定。
从古至今的皇帝,像我这样从小就经历了不少艰难的,实在不多啊
而今,四海之内又是太平盛世,但回想起往事,在几年的时间里我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反而有些后怕。
古人说:“居安思危。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评语】吴三桂、察哈尔布尔尼发动叛乱,清廷边关军情紧急,康熙帝却每天照常骑马出行、射箭游乐,“暇豫”之状,成了一些人攻讦他的口实。
但不久叛乱迅速被平定,国势转危为安。
很显然,康熙悠闲逸乐是一种安定人心的策略,是优秀政治家的良好素质及杰出才干的体现。
作为帝王韬略,安定人心,在必要时不得不示人以闲适快乐的假象。
当决定命运的大事突然发生时,把握处世行事的尺度很难,这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丰富的人生历炼的经验作为基础。
生活中,我们很钦佩那种在危急关头临阵不慌、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敬服那些喜怒哀乐不露于形的强人。
当然,这种风度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于后天的修持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远大志向决定的。
孙权劝学和康熙教子庭训格言有什么相似之处
个人感觉两件事至少有两个地方相似:1、孙权与康熙都能现身说法,可谓以身作则,身传言教。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
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创业、守成之功绩举世公认。
他十分珍惜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因此以君父身份训诫子孙积极上进。
康熙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道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称的各种训练,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2、吕蒙与康熙子孙都能诚心受劝,可谓知耻后勇,颇有建树吕蒙受劝后发奋图强,算是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他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明吕蒙因“学”而使才略确实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从吕蒙的答话中能体会出他颇为自得的悠然神态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见识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傥,功德圆满。
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
所有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康熙教子庭训格言》——一本珍藏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
希望能够帮到您
康熙庭训格言阐述了康熙的哪些观点
康熙庭训格言阐述了刚性的不同的观点,表达了他对处世的态度。
康熙的庭训格言表达了他什么观点
康熙的庭训格言表达了他的勤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