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国杀诸葛诞台词
<=诸葛诞=> {2:232:1}攻城拔寨,建功立业 {2:232:2}恪尽职守,忠心事主 {2:233:1}司马氏篡权,我当替天罚之 {2:239:1}定当移司马氏三族 {3:129:1}诸葛一世定会为我复仇
三国杀诸葛瑾台词
<=诞=>{2:232:1}攻城拔寨,建功立业{2:232:2}恪尽职守心事主{2:233:1}氏篡权,我当替天罚之{2:239:1}定当移司马族{3:129:1}诸葛一世定会为我复仇
对诸葛亮的看法
诸葛亮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181-234)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三国演义》[编辑本段]【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
蜀汉丞相。
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爵位:武乡侯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母亲:章氏叔父:诸葛玄配偶:黄月英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重孙:诸葛显(攀子)躬耕南阳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
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
人称“卧龙”。
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
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
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
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
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
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
(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
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曹操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
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
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
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
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
)”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
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
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
)”;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
“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
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
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
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
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
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
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
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
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
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222年8月,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
)”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
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六出祁山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
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
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
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
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
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
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
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
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
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
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
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
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
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
司马懿据守不出。
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
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
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
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
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
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
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
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
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
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
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
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
朕用伤悼,肝心若裂。
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
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
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
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
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
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
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
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
”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
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
[编辑本段]【治国成就】《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
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
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这样写诸葛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
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艺术造诣】一、书法篇远涉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
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
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
”。
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
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
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
’;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
’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
”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
古代太子去迎接打胜仗的将军时的情景描写
184年2月:黄巾起义。
10月:张角病。
187年: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弘农王(少帝)卒年15岁。
190年2月: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6月: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
193年: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98年12月: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
200年: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袁绍病。
203年: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曹操南征刘表。
8月:刘表病。
曹操杀孔融。
9月:刘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孙权攻破宛城。
7月: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征张鲁。
11月:张鲁降曹操。
逍遥津之战。
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曹操病亡。
10月: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
张飞遇害。
222年: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刘备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诸葛亮南征。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曹真病亡。
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倭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
246年:毋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1月:司马懿杀曹爽一伙。
夏侯霸降蜀。
姜维伐魏。
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司马懿亡。
252年: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司马师废曹芳。
10月: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
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弟孙琳专吴政。
孙綝杀滕胤等人。
257年: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孙綝。
260年5月:贾充、成济杀曹髦。
6月:曹奂继位。
262年10月: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羊祜、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三国演义》30个虚构事迹】三国演义与正史完全不同的比较重要的30个虚构事迹,对三国演义的补充:1 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2 气量狭小的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 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亮面见孙权而已..诸如智激周瑜、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4 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5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6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更不会嫉妒诸葛亮,周瑜当时甚至并未注意过诸葛亮。
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7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8 取蜀攻略:由庞统法正完成,非诸葛亮。
9 关公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
临破,又屡启公。
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此处为裴松之引野史之注解,非《三国志》之原文也;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
正史 上只记载了一个董卓的侍女跟中郎将吕布勾结10 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11 水淹七军:此事件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
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虚构庞德抬榇战,大战关羽,对于禁纯属污蔑《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
12 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而演义很多地方把败仗写成了胜仗,如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其实是败仗。
13 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4 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
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5.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属虚构。
16 .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
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17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
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18 .诸葛亮用兵如神: 诸葛亮擅长后勤内政,用兵并不是强项。
19 借荆州:与诸葛亮无关,实乃鲁肃之计以刘抵曹,是鲁肃主张借给刘备的20 .孙夫人投江: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本来只是历史上无数次政治性联姻之一。
是孙夫人去荆州..并没有刘备跑到东吴去娶亲。
这里并没有多少男欢女爱的色彩。
二人成婚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何来欢爱
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
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
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疑问,..刘备呢
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
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 蜀书. 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
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
21 曹真:病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
22 .诸葛亮骂王朗:王朗病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完全虚构。
23 周瑜之:周瑜于巴丘操劳过度24 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
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
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
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25. 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 被斩的六将:三演说被斩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
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26 张郃: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
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的满衰的。
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27 .八阵图退陆逊: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28 温酒斩华雄:实华雄于江东猛虎孙坚的军队,《三国演义》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29 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荀攸的计谋所为。
趁文丑部下抢曹军丢下的东西时曹操突击30 .貂蝉:完全虚构,不过董卓有个导致董卓与吕布反目的侍女。
【相关成语】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困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相关诗词】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赞叹诸葛亮诗: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
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
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
【相关歇后语】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蒋干盗书——上了大当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吕布戏貂禅——英雄难过美人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吃曹操饭干刘备事---人在心不在【三国女性人物】1 貂蝉: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司徒王允家的歌女,连环计实施的核心人物。
后为吕布妾,白门楼吕布殒命后不知所踪。
一说成为曹操的歌女;一说被曹操赠于关羽,后遭关羽斩杀;一说于乱军之中;一说追寻自己的幸福去了。
2 甄氏(甄姬、甄宓):甄逸之女,嫁给袁绍次子袁熙。
冀州城破后,为曹丕所获,纳为己妻,曹丕称帝后,为皇后。
相传曹植初作《感甄赋》,体现出曹植对甄宓的爱慕之心,后魏明帝曹睿(曹丕与甄宓之子)觉得赋的名字太露骨,改之为《洛神赋》。
221年6月,甄宓被曹丕赐3 小乔:乔玄次女,大乔的妹妹,周瑜之妻。
周郎小乔英雄美女、郎才女貌 ,被流传为千古佳话。
相传周瑜后不久,小乔也因思念成疾,随即弃世,一代佳人,就此化为一抔尘土。
4 蔡琰:字文姬,我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邕之女。
年轻时为匈奴所掳,被左贤王纳为妻子,并诞下二子。
后来,曹操将之从匈奴赎回,嫁给董祀。
琴瑟和谐,也算是结局很不错的了。
5 大乔:乔玄长女,小乔的姐姐,孙策之妻。
孙策后,守寡至终。
孙权薄情寡义,对兄长孙策多有怨怼,估计大乔的晚景并不令人羡慕。
6 孙仁(孙尚香、孙姬、孙夫人、弓腰姬):孙坚与吴国太之女。
一说其实孙仁就是孙朗,并不是和亲的那个孙权之妹。
刘备之妻,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相传这位孙夫人好武,刘备多有畏惮。
刘备入川时,孙夫人被东吴夺回,自此终老东吴,听说刘备病逝,也投江自尽。
7 马云禄(马文鹭):民国文人周大荒所著小说《反三国演义》中马超的妹妹,马腾之女,赵云的妻子8 邹氏:张济之妻,张济后守寡。
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听说邹氏的美貌,召之侍寝,结果张绣反叛,使曹操折损了爱将典韦、爱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
9 杜氏:吕布麾下秦宜禄之妻,魏骠骑将军秦朗之母。
吕布殒命前,关羽曾向曹操讨要杜氏,曹操不允,后曹操自纳之,并将杜氏之子秦朗视为己子。
10 樊氏:桂阳太守赵范的嫂子。
赵范曾想将之配于赵云,以博得政治本钱,遭赵云拒绝,赵范后来反叛,樊氏却不知所踪。
一说后来樊氏还是嫁给了赵云。
11 吴氏:吴懿之妹,初为刘焉的儿媳,刘瑁之妻。
刘备入川后,甘夫人病,法正荐纳吴氏为后,刘备初不允,后终允之,是之为穆皇后。
12 郭氏(郭女王):甄宓之就与她脱不了干系,后宫的女人们,就那么回事。
不过曹丕能因宠爱她而杀甄宓,可见其美貌和手腕。
甄宓后,她成为皇后。
13 蔡氏:蔡瑁之姐,刘表之妻,刘琮之母14 甘夫人:刘备之妾,甘皇后,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之一。
公元209年,甘夫人病逝,时年二十二岁。
15 糜夫人:刘备之妻,糜竺之妹,刘禅生母。
天生丽质,其肤如雪。
长坂坡,深明大义,为使得刘禅和赵云得脱,投井自杀。
16 祝融夫人:南蛮王孟获之妻,传说为火神祝融氏之后裔。
《三国演义》中她生擒张嶷、马忠,后中计被擒。
孟获彻底归顺后,祝融夫人也归顺西蜀。
17 18 大小张皇后(张星彩):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成为刘禅的皇后19 黄月英:诸葛亮之妻,也被称为“阿丑”。
关于她的相貌,一种是说她长相奇丑,一种却是说她是个绝代美人,不过不管怎么样,一般都认为她才智过人,是个才女。
20 丁夫人:曹操之妻,是个识大体、有德行的女子,历史中评价颇高21 卞夫人:继丁夫人之后成为曹操之妻,曹丕、曹彰、曹植的生母,歌女出身,德行颇高22 吴太夫人:孙坚之妻,吴景之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生母23 吴国太:系小说虚构人物。
孙坚之妻,孙朗、孙尚香生母24 刘氏:袁绍之妻,据说甄宓之嫁曹丕,其中还有她的功劳,名声不咋样。
25 伏寿:即伏皇后,伏完之女,汉献帝立为皇后。
因伏完参与谋曹操事败,受到牵连,遭曹操杀害26 何皇后:汉灵帝皇后,何进之妹,少帝刘辩之母,曾毒杀刘协生母王美人。
董卓进京后,少帝被废,已升格为何太后的她遭董卓毒杀。
27 严氏:吕布正妻,为吕布生下一女28 曹氏:吕布之妾,曹豹之女29 魏氏:吕布之妾,魏续之姐30 吕布之女(吕玲绮):吕布曾想用她与袁术之子袁耀和亲以获得袁术的援兵,为此,吕布亲自抱着女儿,想冲出重围,结果突围未遂。
31 32 33 曹羡、曹华、曹节:曹操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为妃,政治婚姻的牺牲品34 夏侯氏:张飞之妻,夏侯渊的族女,十三、四岁时为张飞所获,纳为妻子,后为张飞诞下二子二女35 辛宪英:辛毗之女,辛敞之姐,羊耽之妻,羊琇、羊姬之母。
辛宪英的智、曹娥的孝、木兰的贞、曹令女的节、苏若兰的才和孟姜的烈并称,皆谓之出类拔萃。
三国时代最具有政治洞察力的女人,辛毗、辛敞、羊琇皆一时人杰,遇到大事都会去找辛宪英商量。
享年七十九岁。
36 朱公主:朱据之妻,孙权之女37 全公主(孙大虎、孙鲁班):全琮之妻,孙权之女38 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
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39 关凤:关羽之女,三国时期孙权欲以己子娶关羽之女以结为亲家,不料被关羽“虎女安能配犬子乎”所拒。
关索的姐姐,荆州之变后不知所终。
40 徐氏:孙翊之妻。
妫览、戴员谋反,杀孙翊。
孙翊后,妫览想霸占孙翊妻子徐氏。
徐氏为了替夫报仇,计杀二人。
41 徐母:徐庶之母,通情达理的老妇人。
因徐庶被诓骗回来,恼恨交加之下自杀而42 孙氏:孙策的股;,陆逊之妻三国演义在电视剧上共84集,年数跨度较长,长达72年,在一般《三国演义》书本中共80回以上。
如何评价诸葛家族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被称为诸葛家族龙、虎、狗。
这里的狗并非贬义,而是用来称赞杀敌立功的人,典出“功狗”。
同样的例子还有北洋三杰中的冯国璋,就被称为北洋之狗。
诸葛诞名声不大,却有好几个很有名的亲戚:诸葛瑾、诸葛亮是他的堂兄,司马懿是他的儿女亲家,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是他的曾外孙。
但他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依靠这些鼎鼎大名的亲戚,完全是凭借他个人的奋斗。
宦海沉浮诸葛诞的父亲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相对于那两位官二代出身的堂兄,诸葛诞只是一个草根儿。
他的出生年份不详,无从得知他的准确年龄,但从他的经历来看,他至少应该比诸葛亮年轻十几岁。
诸葛诞长大成人的时候,两位堂兄都已经在蜀吴两国举足轻重,但他没有前去投奔,全凭自己在魏国打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人相当有志气。
他从县令做起,后来调到中央做尚书郎(相当于正厅级秘书),具体工作是在人事部负责提拔干部。
做这份工作,找他走后门的人自然少不了,诸葛诞的应对方法很有创造性,谁和他推荐了什么人,推荐的时候夸了些什么话他全都记下来,再把这些话公布出去,被推荐的人都给予试用的机会,大伙一起来监督这个人是不是名副其实,这样一来找他走后门的人也就都不敢随便推荐人了。
有一次尚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杜畿带着他一起去试刚造好的船,遇到大风浪。
这船还真是禁不住试,直接翻了,两人都掉进河里。
虎贲(特种兵)划着小船来救,首先遇到诸葛诞,在这种紧要关头,诸葛诞却大无畏地喊道:别管,先救领导。
这几个特种兵也真是实在人,真就撇下他不管去救领导了。
杜畿当时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尽管被捞了上来但还是淹死了,诸葛诞则是漂到岸边昏死过去,被人救活。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出于尊老爱幼也好,玩命巴结领导也罢,至少说明诸葛诞是一个不怕死,舍得下血本的人。
也许是因为在危险关头舍生忘死感动魏国的优异表现,诸葛诞被破格提拔为御史中丞兼任尚书(监察部长)。
做了高官的诸葛诞和高干子弟、皇亲国戚夏侯玄很对脾气,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哥们。
由于夏侯玄得罪了魏明帝的小舅子,还加入了高干子弟们在一起议论朝政,抨击掌权老干部的文化沙龙,被魏明帝扣上沽名钓誉的罪名,夏侯玄等高干子弟全部被免职。
诸葛诞明明只是一个草根儿,但就因为和夏侯玄走的太近,也被免职。
等到魏明帝驾崩,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由于老干部们多数站在司马懿这一边,曹爽启用了这批高干子弟充实自己的势力,诸葛诞也跟着官复原职,但这并不能说明诸葛诞是曹爽的党羽,因为他和司马懿还是儿女亲家,属于两派都能接受的,政治立场颇为模糊的人物。
投笔从戎曹魏帝国有四大战区,对蜀作战的西线战区、对吴作战的东线战区、南线战区和对鲜卑作战的北线战区。
由于诸葛亮的北伐一度成为曹魏帝国的心腹大患,西线战区也就水涨船高,地位飙升。
长期领导对蜀作战的司马懿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虽然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就被调回中央,但西线依然掌握在他的心腹,征西将军郭淮的手中。
由于东线战区更靠近吴国的首都建业(今南京),实力自然就超过了同为对吴作战的南线,是曹魏的第二大集团军。
谁掌握了东线,谁就有了与司马氏抗衡的本钱。
恰逢东线战区的最高长官被调回中央养老,关于谁来接替这个关键职务,曹爽与司马懿两派争论了整整一年,最终互相妥协,将长期在东南战线工作,与两派都不远不近、已经67岁的王凌提拔为东线一号首长,征东将军。
东线三号首长,庐江太守则由曹爽的亲信,猛将文钦出任。
而诸葛诞,他既是曹爽集团头号骨干夏侯玄的铁哥们,又是司马懿的儿女亲家,而且他和王凌也是儿女亲家,成了三方都易于接受的不二人选,于是诸葛诞投笔从戎,作了扬州刺史、昭武将军,也就是东线战区的二号首长。
淮南一叛(王凌之乱)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逆袭曹爽。
曹爽集团尽灭。
司马家族在曹魏帝国的势力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
此时唯一有资本对抗司马家族的王凌,对魏国、对曹爽集团都谈不上多深的感情,但是他对司马懿独霸朝纲很不服气。
论出身,他是以离间计诛杀董卓的司徒王允的侄子,家族威望远在河内司马氏之上。
论年龄,他比司马懿岁数还大,当时已经快八十岁了,别人见了司马懿要叫一生老太傅,可在他这不过是司马懿那小子。
论势力,四大战区当中,他自己是征东将军,征西将军郭淮是他的妹夫,征南将军王昶是他的发小儿,铁哥们;刺史一级,兖州刺史令狐愚是他的外甥、扬州刺史诸葛诞是他的儿女亲家、荆州刺史王基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
王凌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实力,凭什么要听司马懿的,司马懿不就是仗着手里握着皇帝曹芳吗,也立一个皇帝不就结了 。
于是他派外甥令狐愚联络楚王曹彪,打算另立中央,与司马懿一决雌雄。
如果光看这些有利因素,王凌好像无比强大。
但换一个角度看,他的这些关系除了他的外甥令狐愚,其他人和司马懿也都颇有渊源,能保持中立不跟着司马懿来收拾对他就不错了,跟着他造反,凭什么 。
偏偏唯一靠得住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刚联络完楚王曹彪就病死了,王凌的实力缩水了一小半儿。
而他所拥立的楚王曹彪,是曹操的小儿子,论辈分,是魏帝曹芳的爷爷辈。
自古帝位传承无非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叔代侄虽然很少,也还勉强说得过去,而以爷代孙……太不伦不类了 。
曹魏从建国以来,所有掌权人物都是曹丕一脉的既得利益者,立曹彪等于是对曹丕、曹睿、曹芳三代皇帝的背叛,大义名分荡然无存。
就连他的儿子,诸葛诞的女婿王广都觉得这次谋反不靠谱,别人就更不会跟着他一起鸡蛋碰石头了。
纵使王凌外强中干,司马懿依然不敢大意,不惜以年老多病之身,亲率大军南下。
诸葛诞、文钦也统统站到司马懿一边,王凌众叛亲离,内外夹攻,只好束手投降,被逼自杀。
淮南一叛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司马懿将曹氏宗族全部严加看管。
确保再没有人能另立中央之后也含笑九泉。
由于立场坚定,诸葛诞接替王凌出任东线战区最高长官、文钦则接替了诸葛诞二号首长的职务。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百一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土主要内容是:诸葛诞战败而亡,吴将降魏者多,败兵放回。
姜维又欲伐魏,中散大夫谯周作仇国论一篇,劝阻姜维,维不听。
姜维先大胜,后被邓氏父子与关中兵三面夹击;又传东吴兵败,姜维不得不退兵,伐魏失败。
全文:却说司马昭闻诸葛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乃召散骑长史裴秀、黄门侍郎钟会,商议破敌之策。
钟会曰:“吴兵之助诸葛诞,实为利也;以利诱之,则必胜矣。
”昭从其言,遂令石苞、州泰先引两军于石头城埋伏,王基、陈骞领精兵在后,却令偏将成倅引兵数万先去诱敌;又令陈俊引车仗牛马驴骡,装载赏军之物,四面聚集于阵中,如敌来则弃之。
是日,诸葛诞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人马不整,诞乃大驱士马径进。
成倅退走,诞驱兵掩杀,见牛马驴骡,遍满郊野;南兵争取,无心恋战。
忽然一声炮响,两路兵杀来:左有石苞,右有州泰,诞大惊,急欲退时,王基、陈骞精兵杀到。
诞兵大败。
司马昭又引兵接应。
诞引败兵奔入寿春,闭门坚守。
昭令兵四面围困,并力攻城。
时吴兵退屯安丰,魏主车驾驻于项城。
钟会曰:“今诸葛诞虽败,寿春城中粮草尚多,更有吴兵屯安丰以为掎角之势;今吾兵四面攻围,彼缓则坚守,急则死战;吴兵或乘势夹攻:吾军无益。
不如三面攻之,留南门大路,容贼自走;走而击之,可全胜也。
吴兵远来,粮必不继;我引轻骑抄在其后,可不战而自破矣。
”昭抚会背曰:“君真吾之子房也
”遂令王基撤退南门之兵。
却说吴兵屯于安丰,孙綝唤朱异责之曰:“量一寿春城不能救,安可并吞中原
如再不胜必斩
”朱异乃回本寨商议。
于诠曰:“今寿春南门不围,某愿领一军从南门入去,助诸葛诞守城。
将军与魏兵挑战,我却从城中杀出:两路夹攻,魏兵可破矣。
”异然其言。
于是全怿、全端、文钦等,皆愿入城。
遂同于诠引兵一万,从南门而入城。
魏兵不得将令,未敢轻敌,任吴兵入城,乃报知司马昭。
昭曰:“此欲与朱异内外夹攻,以破我军也。
”乃召王基、陈骞分付曰:“汝可引五千兵截断朱异来路,从背后击之。
”二人领命而去。
朱异正引兵来,忽背后喊声大震:左有王基,右有陈骞,两路军杀来。
吴兵大败。
朱异回见孙綝,綝大怒曰:“累败之将,要汝何用
”叱武士推出斩之。
又责全端子全祎曰:“若退不得魏兵,汝父子休来见我
”于是孙綝自回建业去了。
钟会与昭曰:“今孙綝退去,外无救兵,城可围矣。
”昭从之,遂催军攻围。
全祎引兵欲入寿春,见魏兵势大,寻思进退无路,遂降司马昭。
昭加祎为偏将军。
祎感昭恩德,乃修家书与父全端,叔全怿,言孙綝不仁,不若降魏,将书射入城中。
怿得祎书,遂与端引数千人开门出降。
诸葛诞在城中忧闷,谋士蒋班、焦彝进言曰:“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吴、楚之众,与魏兵决一死战。
”诞大怒曰:“吾欲守,汝欲战,莫非有异心乎
再言必斩
”二人仰天长叹曰:“诞将亡矣
我等不如早降,免至一死
”是夜二更时分,蒋、焦二人逾城降魏,司马昭重用之。
因此城中虽有敢战之士,不敢言战。
诞在城中,见魏兵四下筑起土城以防淮水,只望水泛,冲倒土城,驱兵击之。
不想自秋至冬,并无霖雨,淮水不泛。
城中看看粮尽,文钦在小城内与二子坚守,见军士渐渐饿倒,只得来告诞曰:“粮皆尽绝,军士饿损,不如将北方之兵尽放出城,以省其食。
”诞大怒曰:“汝教我尽去北军,欲谋我耶
”叱左右推出斩之。
文鸯、文虎见父被杀,各拔短刀,立杀数十人,飞身上城,一跃而下,越壕赴魏寨投降。
司马昭恨文鸯昔日单骑退兵之仇,欲斩之。
钟会谏曰:“罪在文钦,今文钦已亡,二子势穷来归,若杀降将,是坚城内人之心也。
”昭从之,遂召文鸯、文虎入帐,用好言抚慰,赐骏马锦衣,加为偏将军,封关内侯。
二子拜谢,上马绕城大叫曰:“我二人蒙大将军赦罪赐爵,汝等何不早降
”城内人闻言,皆计议曰:“文鸯乃司马氏仇人,尚且重用,何况我等乎
”于是皆欲投降。
诸葛诞闻之大怒,日夜自来巡城。
以杀为威。
钟会知城中人心已变,乃入帐告昭曰:“可乘此时攻城矣。
”昭大喜,遂激三军,四面云集,一齐攻打。
守将曾宣献了北门,放魏兵入城。
诞知魏兵已入;慌引麾下数百人,自城中小路突出;至吊桥边,正撞着胡奋,手起刀落,斩诞于马下,数百人皆被缚。
王基引兵杀到西门,正遇吴将于诠。
基大喝曰:“何不早降
”诠大怒曰:“受命而出,为人救难,既不能救,又降他人,义所不为也
”乃掷盔于地,大呼曰:“人生在世,得死于战场者,幸耳
”急挥刀死战三十余合,人困马乏,为乱军所杀。
后人有诗赞曰:“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
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
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
昭曰:“汝等降否
”众皆大叫曰:“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
”昭大怒,叱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问曰:“降者免死。
”并无一人言降。
直杀至尽,终无一人降者。
昭深加叹息不已,令皆埋之。
后人有诗赞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却说吴兵大半降魏,裴秀告司马昭曰:“吴兵老小,尽在东南江、淮之地,今若留之,久必为变;不如坑之。
”钟会曰:“不然。
古之用兵者,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
若尽坑之,是不仁也。
不如放归江南,以显中国之宽大。
”昭曰:“此妙论也。
”遂将吴兵尽皆放归本国。
唐咨因惧孙綝,不敢回国,亦来降魏。
昭皆重用,令分布三河之地。
淮南已平。
正欲退兵,忽报西蜀姜维引兵来取长城,邀截粮草。
昭大惊,慌与多官计议退兵之策。
时蜀汉延熙二十年,改为景耀元年。
姜维在汉中,选川将两员,每日操练人马:一是蒋舒,一是傅佥。
二人颇有胆勇,维甚爱之。
忽报淮南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东吴孙綝助之,昭大起两都之兵,将魏太后并魏主一同出征去了。
维大喜曰:“吾今番大事济矣
”遂表奏后主,愿兴兵伐魏。
中散大夫谯周听知,叹曰:“近来朝廷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图欢乐;伯约累欲征伐,不恤军士:国将危矣
”乃作《仇国论》一篇,寄与姜维。
维拆封视之。
论曰:“或问:古往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曰: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
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句践恤众,以弱毙强。
此其术也。
或曰:曩者楚强汉弱,约分鸿沟,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率兵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句践之事乎
曰:商、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
当此之时,虽有汉祖,安能仗剑取天下乎
及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于是豪杰并争。
今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
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
如遂极武黩征,不幸遇难,虽有智者,不能谋之矣。
”姜维看毕,大怒曰:“此腐儒之论也
”掷之于地,遂提川兵来取中原。
乃问傅佥曰:“以公度之,可出何地
”佥曰:“魏屯粮草,皆在长城;今可径取骆谷,度沈岭,直到长城,先烧粮草,然后直取秦川,则中原指日可得矣。
”维曰:“公之见与吾计暗合也。
”即提兵径取骆谷,度沈岭,望长城而来。
却说长城镇守将军司马望,乃司马昭之族兄也。
城内粮草甚多,人马却少。
望听知蜀兵到,急与王真、李鹏二将,引兵离城二十里下寨。
次日,蜀兵来到,望引二将出阵。
姜维出马,指望而言曰:“今司马昭迁主于军中,必有李傕、郭汜之意也,吾今奉朝廷明命,前来问罪,汝当早降。
若还愚迷,全家诛戮
”望大声而答曰:“汝等无礼,数犯上国,如不早退,令汝片甲不归
”言未毕,望背后王真挺枪出马,蜀阵中傅佥出迎。
战不十合,佥卖个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傅佥闪过,活捉真于马上,便回本阵。
李鹏大怒,纵马轮刀来救。
佥故意放慢,等李鹏将近,努力掷真于地,暗掣四楞铁简在手;鹏赶上举刀待砍,傅佥偷身回顾,向李鹏面门只一简,打得眼珠迸出,死于马下。
王真被蜀军乱枪刺死。
姜维驱兵大进。
司马望弃寨入城,闭门不出。
维下令曰:“军士今夜且歇一宿,以养锐气。
来日须要入城。
”次日平明,蜀兵争先大进,一拥至城下,用火箭火炮打入城中。
城上草屋一派烧着,魏兵自乱。
维又令人取干柴堆满城下,一齐放火,烈焰冲天。
城已将陷,魏兵在城内嚎啕痛哭,声闻四野。
正攻打之间,忽然背后喊声大震。
维勒马回看,只见魏兵鼓噪摇旗,浩浩而来。
维遂令后队为前队,自立于门旗下候之。
只见魏阵中一小将,全装惯带,挺枪纵马而出,约年二十余岁,面如傅粉,唇似抹朱,厉声大叫曰:“认得邓将军否
”维自思曰:“此必是邓艾矣。
”挺枪纵马来迎。
二人抖擞精神,战到三四十合,不分胜负。
那小将军枪法无半点放闲。
维心中自思:“不用此计,安得胜乎
”便拨马望左边山路中而走。
那小将骤马追来,维挂住了钢枪,暗取雕弓羽箭射之。
那小将眼乖,早已见了,弓弦响处,把身望前一倒,放过羽箭。
维回头看时,小将已到,挺枪来刺;维一闪,那枪从肋傍边过,被维挟住。
那小将弃枪,望本阵而走。
维嗟叹曰:“可惜
可惜
”再拨马赶来。
追至阵门前,一将提刀而出曰:“姜维匹夫,勿赶吾儿
邓艾在此
”维大惊。
原来小将乃艾之子邓忠也。
维暗暗称奇;欲战邓艾,又恐马乏,乃虚指艾曰:“吾今日识汝父子也。
各且收兵,来日决战。
”艾见战场不利,亦勒马应曰:“既如此,各自收兵,暗算者非丈夫也。
”于是两军皆退。
邓艾据渭水下寨,姜维跨两山安营。
艾见了蜀兵地理,乃作书于司马望曰:“我等切不可战,只宜固守。
待关中兵至时,蜀兵粮草皆尽,三面攻之,无不胜也。
今遣长子邓忠相助守城。
”一面差人于司马昭处求救。
却说姜维令人于艾寨中下战书,约来日大战,艾佯应之。
次日五更,维令三军造饭,平明布阵等候。
艾营中偃旗息鼓,却如无人之状。
维至晚方回。
次日又令人下战书,责以失期之罪。
艾以酒食待使,答曰:“微躯小疾,有误相持,明日会战。
”次日,维又引兵来,艾仍前不出。
如此五六番。
傅佥谓维曰:“此必有谋也,宜防之。
”维曰:“此必捱关中兵到,三面击我耳。
吾今令人持书与东吴孙綝,使并力攻之。
”忽探马报说:“司马昭攻打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兵皆降。
昭班师回洛阳。
便欲引兵来救长城。
”维大惊曰:“今番伐魏,又成画饼矣,不如且回。
”正是:已叹四番难奏绩,又嗟五度未成功。
未知如何退兵,且看下文分解。
诸葛诞,诸葛恪,诸葛亮之间都是什么关系啊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
“鞠躬尽粹、死而后以”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
诸葛亮当年挥毫而成、令人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对诸葛亮评价最低的,可能当数鲁迅先生,“状多智而近妖”,从这句评语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诸葛亮不那么感冒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
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
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
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
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
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
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诸葛亮当初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远大恢宏的战略理想,最终成为一场空梦,非但没有统一中原,反到连他亲自辅佐创立的蜀国也顷刻间烟飞灰灭,是蜀国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剧
倘若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不知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生前是否曾预见到蜀国的灭亡
他是否占卜到自己与蜀国的彻底失败
诸葛亮最终败给了谁
经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诸葛亮最终败给了天意
天不灭曹
在滚滚向前转动的天意巨轮面前,任何人的谋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怜的
何为天意
民意也
春秋无义战,其实三国时代也无义战,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争夺领地城池,所发动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其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成了三国时代的民意象征。
刘备白帝城托孤辞世,诸葛亮以相父身份,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此时的诸葛亮虽为相父,实为蜀国不是皇帝的皇帝,摄军政大权于一身,独步于蜀国政坛上,纵横驰骋,颇为得志,失街亭后的自贬,也是做做样子,权力丝毫未减,仍在蜀国政坛上叱诧风云,威风不减当年。
客观地看,诸葛亮治理蜀国那些年,把蜀国治理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提高了国力与军力,政绩辉煌卓然。
但诸葛亮此时也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埋下了蜀国亡国的祸根——完全忽视了对刘禅从政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子不孝,父之过,刘禅日后的腐败昏庸无能,身为相父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
当诸葛亮五丈原突然归天后,蜀国的权利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真空,历史把刘禅真正推上了蜀国政治权力舞台中心。
刘禅这位昏庸无能只知纵情享乐的一国之君,便开始把蜀国一步步推进了亡国的深渊。
蜀国有刘禅这样胸无大志的昏庸皇帝执掌朝纲,焉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焉能不成为亡国之君
天意便自然转到雄心勃勃、军力日盛的魏国头上了。
灭六国者,非秦也;灭蜀国者,非魏也,乃蜀国自己也
乃刘禅自身也
天意难违,诸葛亮终究败在了天意面前
翻开东、西方的军事战争史,不难发现,东方军事发展的核心是重在一个“谋略”上;而西方军事发展的核心始终是在发展实力(武器装备)上,其明显差异不言而喻。
此种差异,在中国古代军事家们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受孙子兵法和诸葛亮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灾难性的后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频频发生。
只有在拥有实力的基础上,运用好谋略,方能常胜不败
诸葛军师,在下为你的智慧而喝彩,为你的失败而深思
三国志中诸葛诞之乱是怎么回事
(说史实)
诸葛诞见邓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而王凌和毌丘俭亦被夷灭三心中十分不安,于是在当地收买人心,又蓄养数千死士自保。
甘露元年(256年),诸葛诞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和沿淮河筑城抵御。
同时,贾充从寿春回来,知道诸葛诞不会支持司马氏,而诸葛诞亦很得淮南民心;为免司马氏夺权时诸葛诞领兵反抗,建议司马昭征召他入朝,虽然认定他必定不会应命并反抗,但这对司马氏的影响会最低,司马昭听从。
甘露二年(257年),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任职。
诸葛诞接得诏命后害怕,于是发动叛变,征集淮南将士和一年粮食据守寿春,又杀扬州刺史乐綝,派吴纲领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求援兵。
曹髦亲征至项县,司马昭则率军征伐诸葛诞,并派王基与安东将军陈骞领兵围困寿春;同时,东吴派文钦与全怿、全端、唐咨和王祚等领兵救援,趁王基包围圈未完成而领兵进入寿春城。
但随着外围由朱异率领的东吴援兵两度被石苞和胡质等击退,孙綝已退回建业,寿春亦被重重包围,文钦等多次试图突围亦失败。
在司马昭围困寿春的时候,诸葛诞就哈哈大笑。
因为寿春一带每年都会下大雨,一下雨淮河就要涨水,一直淹到寿春城下。
所以诸葛诞看见司马昭在城下扎营非常高兴,他说:“是固不攻而自败也。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从司马昭扎营开始,就一滴雨都没下,是少有的大旱。
等到城破,魏军进入寿春,当天就下了一场暴雨,把城外魏军的大营都给淹了。
蒋班和焦彝于是劝诸葛诞不要再等东吴援兵,率全军攻向一方突围,但诸葛诞不听,更意图要斩杀二人,二人于是出城投降。
不久,司马昭亦听从钟会的计谋,令全怿和全端等人率数千兵出降,寿春守军因而震惊恐惧。
次年正月,城中粮食渐渐枯竭,诸葛诞与文钦和唐咨于是拼命突围,但伤亡惨重,被逼撤回城内。
诸葛诞更因为与文钦以往的嫌隙和对尽释北方人以节省粮食的分歧而杀死文钦,令其子文鸯和文虎向曹魏投降。
司马昭纳降二人,更封为关内侯,并以二人降后的待遇瓦解寿春军民反抗之心,最终于二月成功攻克寿春,诸葛诞率领数骑逃出寿春,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手下士兵杀死。
诸葛诞亦被诛灭三族。
诸葛诞麾下数百人于寿春被俘,坚决不降,更说:“为诸葛公死,不恨。
”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