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医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战国时代名医。
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
《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2.张仲景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
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
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3.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4.孙思邈孙思邈(541或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聪颖好学。
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
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
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
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
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
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
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
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5.葛洪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6.黄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还有《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7.华佗华佗(约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汉族。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
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医术十分精湛,他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8.钱乙钱乙,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朱震亨朱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
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亦称为朱丹溪。
自幼好学,师事朱熹的再传弟子许谦学习理学,精通文哲,至四十岁才开始习医,首先自学《素问》,而后又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门下。
罗知悌虽为河间弟子,但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故将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王海藏诸家之书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当时名家之说,开拓了知识范围。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方法,于医学理论的发挥及杂病的治疗作出了贡献,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此外,流传有关丹溪之书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后人将朱氏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10.叶天士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
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少承家学。
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
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
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
申论引出原因的古语
两个疯子,只有孙思邈,还千金方,呵呵孙思邈一生著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龟经》1 卷等。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孙思藐是哪个朝代的
他被称做
孙思邈是唐代的,被称作“药王”。
简介:孙思邈(581-682),是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的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根据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献,以及陕西省耀县药王山有关碑刻,孙思邈的著作80余种,今多亡佚。
《旧唐书》提到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久已失传,故其关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不得而知,唯蒙文通先生《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据赵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谷神不死”句,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谷神,虚而灵者也。
用 带有(全)字开头写的诗句诗句
《旧宫人籍歌舞梁州女,归发生。
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
样,御香空记名。
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
《琵琶》李世民半月无双影,全花有四时。
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
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
空余关陇恨,因此代相思。
《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涂经洛中相见联句》裴度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
唯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
诗闻安石咏,香见令公熏。
欲首函关路,来披缑岭云。
貂蝉公独步,鸳鹭我同群。
插羽先飞酒,交锋便战文。
镇嵩知表德,定鼎为铭勋。
顾鄙容商洛,徵欢候汝坟。
频年多谑浪,此夕任喧纷。
故态犹应在,行期未要闻。
游藩荣已久,捧袂惜将分。
讵厌杯行疾,唯愁日向曛。
穷阴初莽苍,离思渐氤氲。
残雪午桥岸,斜阳伊水濆。
上谟尊右掖,全略静东军。
万顷徒称量,沧溟讵有垠。
《旧宫人》张籍歌舞梁州女,归时白发生。
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
宫锦不传样,御香空记名。
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
《赠阎少保》张籍辞荣恋阙未还乡,修养年多气力强。
半俸归烧伏火药,全家解说养生方。
特承恩诏新开戟,每见公卿不下床。
竹树晴深寒院静,长悬石磬在虚廊。
《送汀州源使君》张籍曾成赵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
为郡暂辞双凤阙,全家远过九龙滩。
山乡只有输蕉户,水镇应多养鸭栏。
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
《舞曲歌辞•拂舞辞》李贺吴娥声绝天,空云闲裴回。
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
尊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
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
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
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龟。
从蛇作龟二千载。
吴堤绿草年年在。
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
《拂舞歌辞》李贺吴娥声绝天,空云闲裴回。
门外满车马,亦须生绿苔。
尊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
全胜汉武锦楼上,晓望晴寒饮花露。
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
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
从蛇作土一千载,吴堤绿草年年在。
背有八卦称神仙,邪鳞顽甲滑腥涎。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李白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
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
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李白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山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读《玄宗幸蜀记》》贯休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
如何游万里,只为一胡儿。
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
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
始忆张丞相,全师郭子仪。
百官皆剽劫,九庙尽崩隳。
尘扑银轮暗,雷奔栈阁危。
幸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
及溜飘沦日,行宫寂寞时。
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
圣两归丹禁,承乾动四夷。
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
《送崔尚书朝觐》贯休至理契穹旻,方生甫与申。
一麾歌政正,三相贺仁人。
叵似卢怀慎,全如邵信臣。
澄渟消宿蠹,煦爱剧阳春。
对客烟花拆,焚香渥泽新。
征黄还有自,挽邓住无因。
峡水全输洁,巫娥却讶神。
宋均颜未老,刘宠骨应贫。
大醉辞王翦,含香望紫宸。
三峰初有雪,万里正无尘。
伊昔林中社,多招席上珍。
终期仙掌下,香火一相亲。
《上冯使君水晶数珠》贯休泠泠瀑滴清,贯串有规程。
将讽观空偈,全胜照乘明。
龙神多共惜,金玉比终轻。
愿在玄晖手,常资物外情。
《寿春节进大蜀皇帝五首》贯休上玄大帝降坤维,箕尾为臣副圣期。
岂比赤光盈室日,全同白象下天时。
文经武纬包三古,日角龙颜遏四夷。
今日降神天上会,愿将天福比须弥。
异香滴露降纷纷,紫电环枢照禁门。
先冠百王临亿兆,后称十号震乾坤。
羲轩之道方为道,草木沾恩始是恩。
今以謏才歌睿德,犹如饮海妙难论。
茂祉遐宣胜事并,薰风微入舜弦清。
四洲不必归王化,一统那能计圣情。
合合鼓钟膏雨滴,峨峨宫阙瑞烟横。
西逾昆岳东连海,谁不梯山贺圣明。
远人玉帛尽来归,及物天慈物物肥。
春力遍时皆甲拆,王言闻者尽光辉。
家家锦绣香醪熟,处处笙歌乳燕飞。
为报蜀皇勤祷祝,圣明天子古今稀。
积劫修来似炼金,为皇为帝万灵钦。
能当浊世为清世,始见君心是佛心。
九野黎民耕浩浩,百蛮朝骑日駸駸。
今朝献寿将何比,愿似庄椿一万寻。
《初冬从幸汉故青门应制》沈佺期汉王建都邑,渭水对青门。
朝市俱东逝,坟陵共北原。
荒凉萧相阙,芜没邵平园。
全盛今何在,英雄难重论。
故基仍岳立,遗堞尚云屯。
当极土功壮,安知人力烦。
天游戒东首,怀昔驻龙轩。
何必金汤固,无如道德藩。
微臣谅多幸,参乘偶殊恩。
预此陈古事,敢奏兴亡言。
《送顾苌往新安》皇甫冉由来山水客,复道向新安。
半是乘潮便,全非行路难。
晨装林月在,野饭浦沙寒。
严子千年后,何人钓旧滩。
《赠郑山人》皇甫冉白首沧洲客,陶然得此生。
庞公采药去,莱氏与妻行。
乍见还州里,全非隐姓名。
枉帆临海峤,贳酒秣陵城。
伐木吴山晓,持竿越水清。
家人恣贫贱,物外任衰荣。
忽尔辞林壑,高歌至上京。
避喧心已惯,念远梦频成。
石路寒花发,江田腊雪明。
玄纁倘有命,何以遂躬耕。
《卖药人处得南阳朱山人书》皇甫冉卖药何为者,逃名市井居。
唯通远山信,因致逸人书。
已报还丹效,全将世事疏。
秋风景溪里,萧散寄樵渔。
《吊元鲁山》孟郊搏鸷有馀饱,鲁山长饥空。
豪人饫鲜肥,鲁山饭蒿蓬。
食名皆霸官,食力乃尧农。
君子耻新态,鲁山与古终。
天璞本平一,人巧生异同。
鲁山不自剖,全璞竟没躬。
自剖多是非,流滥将何归。
奔竞立诡节,凌侮争怪辉。
五常坐销铄,万类随衰微。
以兹见鲁山,道蹇无所依。
君子不自蹇,鲁山蹇有因。
苟含天地秀,皆是天地身。
天地蹇既甚,鲁山道莫伸。
天地气不足,鲁山食更贫。
始知补元化,竟须得贤人。
贤人多自霾,道理与俗乖。
细功不敢言,远韵方始谐。
万物饱为饱,万人怀为怀。
一声苟失所,众憾来相排。
所以元鲁山,饥衰难与偕。
远阶无近级,造次不可升。
贤人洁肠胃,寒日空澄凝。
血誓竟讹谬,膏明易煎蒸。
以之驱鲁山,疏迹去莫乘。
言从鲁山宦,尽化尧时心。
豺狼耻狂噬,齿牙闭霜金。
竞来辟田土,相与耕嶔岑。
当宵无关锁,竟岁饶歌吟。
善教复天术,美词非俗箴。
精微自然事,视听不可寻。
因书鲁山绩,庶合箫韶音。
箫韶太平乐,鲁山不虚作。
千古若有知,百年幸如昨。
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
君臣贵深遇,天地有灵橐。
力运既艰难,德符方合漠。
名位苟虚旷,声明自销铄。
礼法虽相救,贞浓易糟粕。
哀哀元鲁山,毕竟谁能度。
当今富教化,元后得贤相。
冰心镜衰古,霜议清遐障。
幽埋尽洸洗,滞旅免流浪。
唯馀鲁山名,未获旌廉让。
二三贞苦士,刷视耸危望。
发秋青山夜,目断丹阙亮。
诱类幸从兹,嘉招固非妄。
小生奏狂狷,感惕增万状。
黄犊不知孝,鲁山自驾车。
非贤不可妻,鲁山竟无家。
供养耻佗力,言词岂纤瑕。
将谣鲁山德,赜海谁能涯。
遗婴尽雏乳,何况骨肉枝。
心肠结苦诚,胸臆垂甘滋。
事已出古表,谁言独今奇。
贤人母万物,岂弟流前诗。
《夏日梅雨中寄睦公》齐己梅月来林寺,冥冥各闭门。
已应双履迹,全没乱云根。
琢句心无味,看经眼亦昏。
何时见清霁,招我凭岩轩。
《寄华山司空图》齐己天下艰难际,全家入华山。
几劳丹诏问,空见使臣还。
瀑布寒吹梦,莲峰翠湿关。
兵戈阻相访,身老瘴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