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凉薄二字的唯美句子
1本薄冷心,何必装情深。
苦了对方了自己2我本是凉薄之人又何居情海3如凉秋日,思长,凉薄之人,凉薄之心。
是你不在心宫。
4以凉薄之性,待凉薄之人。
5我懂这世间人心凉薄,却偏偏固执地想要寻求温暖。
6这才知道,原来我,天生凉薄,一生哭笑不过随心所欲。
7辰夕于景,凉薄于心。
8我一直以为自己讨厌雪,因为它们天性凉薄,又虚伪透顶。
但后来才发现,其实我只是讨厌与雪一样天性凉薄虚伪透顶的自己。
9世间最凉薄,不过人心10一念忘穿君心,从此,此心凉薄。
11寡言少语,凉薄人心,终成伤。
12我非凉薄,怎奈世间多离别。
13回忆总是这样凉薄而绵长。
14不是世态凉薄,是你的心太热15三千繁华,九千凄荒。
只觉人心凉薄。
有悦字唯美古风句子
1、我自倾杯,君且。
2、山有木兮木有心悦君不知。
3、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
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7、君说即我知,君言即我信。
8、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9、君不至,吾不老;君不离,吾不弃。
10、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
11、此生中,我们总会偶遇某人,惊艳了青春时光;总会长伴一人,温柔着沧桑岁月。
当心微动,情亦走远,欲从重再来,早就物是人非;当心趋平,情根渐生,波澜不惊中,已然水乳交融。
初入懵懂不解风情冷暖,洗尽铅华方知天高云淡。
愿执君之手,听晨钟暮鼓,观日落月升,享时光静好,别花样流年。
摘抄六篇+作者+书名+点评
作者:席慕容书名摘抄:1摘自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
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
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总有这样的初夏,总有当空丽日,树丛高处是怒放的白花。
总有穿着红衣的女子姗姗走过青绿的田间,微风带起她的衣裙和发梢,田野间种着新茶,开着蓼花,长着细细的酢浆草。
点评: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
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
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2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
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
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
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点评:读完这段文字总是很感动,有一点惺惺相惜的默契和共鸣的惊喜感,深深地在心底回响。
我凝视着手中的笔,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席慕容一样写出这样一行行淡淡的熨帖的温柔的文字;我凝视着前方的黑板,想是不是有一天自己也能走上这一方讲台看讲台下一双双明亮的双眼。
开始爱上席慕容的文字是从“一棵开花的树”开始,然后便是手中的这一本,最开始看到席慕容稍显粗犷的面颊时不免有些失望,可很快就释然了,至少,她的文字是如此婉约细腻,就像江南一捧淅淅沥沥的春雨,淋在身,润在心,久久不曾离去。
而这首精致小巧的散文诗,更是让我百读不厌:“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原来,讲台上或年轻或年迈的老师们,也曾经历着和我一般绚烂张扬的青春呢;原来,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成熟而稳重呢。
也许,多年以后,我还要靠着这一段温馨的文字,怀恋我年少时浪漫的青春呢。
3摘自症弦说:“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大概只有诗了。
” 可是,我想,其实时间本身是没有什么改变的,四季总是依着一定的节拍,周而复始地唱过来。
山茶花开了以后,就可以等待紫荆,紫荆谢了以后,百合就会盛开,等百合都累了,就换上小朵的茉莉,而茉莉还在我窗前一朵一朵地散着清香的时候,后院的荷花就该已亭亭出水了。
而不论是在千年以前或者千年以后,不管是在印度的或者在中国的江南,只要夏天到了,在浅水的塘里,荷花总是欢然开放。
每一年、每一季,总是按着秩序,没有一朵花会忘记,没有一片叶子会犹疑。
大自然里很多事物都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情。
所以,不管采下花来是为了供在佛前或者是为了远方的友人,花永远是一种模样的。
而在这一千年中,时间也如花朵一般,本身既没有改变,也就不会有错误,更因而不会有优伤了。
而我们人类,却不幸地刚好是相反的一类。
所以我要这样说:“能够与错误和忧伤对抗的,在这世界上,恐怕也只有诗了。
” 温厚深沉如痖弦,我想,他也许也会同意的吧。
点评:总是这样让我怦然心动的文字,仿佛只是随手的几笔,却让我感受到她温柔的内心,就像这篇散文,有一点的意思。
改变的只是人的心情,我能不能和她一样,只是用去生活呢。
那样,我的生活会更加美丽吧。
4摘自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我也知道它有离别 有衰老然而我只有一次的机会上主啊 请俯听我的祈祷 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给我一颗温柔的心给我一份洁白的恋情 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 所以请再给我一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点评:我喜欢席慕容的文字,永远是淡淡的,温馨的,但是柔软得触碰到我心底的最深处。
作者用这样温暖的笔触描画了这样一个祈祷: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 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 给我一颗温柔的心 给我一份洁白的恋情。
我想这也是每个人祈求的,最幸福的祈祷词。
我也想像作者一样,乐观,独立,温暖自己,温暖他人,守候一段安宁快乐的恋情。
5摘自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点评: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有诗。
席慕容的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如果说,缘在天意,那么,份在人为。
现代人所奉承的有缘无份,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放弃的安慰。
诗中女子,在意中人“必经的路旁”“慎重地开满了花”,是爱的宣言,是积极成就与其意中人“份”的举动。
“慎重”一词更细腻地刻画了女子努力完善自我,用一颗真心去跳眺望爱情的心理活动。
人生匆匆,在我们不经意间流走的又岂止是爱情呢
成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当意中人“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是少女凋零的心,是泪,是血,是失落,如泣如诉,其凄凉之状况,催人泪下;然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那落了一地的更是少女心之无愧,情之无悔,生之无憾,其情之真,意之切,追求之心之执着。
6摘自《天真纯朴的心》艺术家在创作这样一张艺术品的时候,所怀抱的是怎样清朗柔美的心思啊
奇怪的是:我们今天大家都能欣赏的在他画中所独具的美,却使艺术家在他自己的那个时代里受尽众人的奚落。
大家都嘲笑他、戏弄他、甚至一起画画的友伴们也从来没有真心看待过他。
而卢梭却没有因此改变了他对自己的信心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在他的作品里,总满含着一种天真纯朴的特质,使人在看了他的画以后心里觉得温暖和踏实。
天真纯朴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吧
不然,那样好,那样感动人的作品该怎样来解释呢
前年夏天,当我在纽约现代美术馆里与它相对的时侯,八、九十年的时光已经静静地流过去了,可是,在画面上,卢梭想要告诉我们的那个世界却依然鲜活美丽。
原来,如果你真的肯把生命放进去,所有的色彩和线条都会诚挚地帮你记录下来。
原来,如果你真的肯把生命放进去,这个世界也绝不会亏待你。
点评:想起梵高,想起他热烈的向日葵和他潦倒的人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天真纯朴的心,即使世界一时无法正确对待你,但最终,你一定会受到最真诚的对待。
有一颗天真纯朴的心,像画家一样,像作家一样,像音乐家一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纯粹而热烈,才无愧于这人世走一遭啊。
情感六个字短语
“可怜” 出自慈禧慈禧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慈禧没有时间去参加母亲的大寿,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同时,亲笔写了一幅书法,裱好后送去了,这副书法一直保存了几代人,最后毁于。
那是慈禧写给母亲的一首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
俗话说: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
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可怜啊
孩子小的时候,盼的就是他能健康、聪明的成长;读书后又希望他能考上好的学校;读书毕业后又为他的工作担忧;找到工作后又要为他的婚姻伤脑筋;也许,以后还要给第三代服务,不容易啊
~目睹身边的一些事理,有时候真感到心痛。
邻居一位六十多岁老太太,身体还算硬朗,自己生活基本能自理。
每次我看到她那已经行同朽木般的枯槁的手指,颤巍巍地端着盆子,抖抖嗦嗦地坐在洗手间边洗衣服的时候,我就在思索:一家三个儿子,三个媳妇,若干的孙子孙女,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帮她做这些体力活吗
她早已经是老眼昏花,手无缚鸡之力,怎堪如此折磨
不帮忙干活也就罢了,偶尔不顺眼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那些不讲理的儿媳妇还会破口大骂。
唉,好在老太太已经耳背,听不清楚,否则不知道心里有多难受
在那不富裕的年代里,把几个孩子含辛茹苦地拉扯大,其中的心酸苦辣谁能知晓
怎无一点感恩之心
爱,一个伟大的代名词。
一个人的本能就会让他学会爱,而在千千万万种爱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伟大的,最让人嫉妒的。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在苦也不能苦孩子”,当今社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养不起,可当我们伸手向他们要零花钱时,他们还是会毫无保留的掏出血汗钱。
这就是世间最普通,也是最真挚的爱。
这种爱,是为了还字拥有美好的明天,是为了孩子的日子过得更滋润。
可怜天下父母心。
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我们就接受着父母的关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是父母辛劳的汗水将我们抚育成人。
除了我们的父母,还能有谁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爱
是福
是祸
……总之,它似乎缺少点什么……
七子之歌澳门全文意思
《七子之歌》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美国留学期间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九龙岛、大连。
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
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
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赛和约》后归还。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
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
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
新月派代表诗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生平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
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
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纷纷照相留念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
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
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
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
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
唉
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
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
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
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编辑本段序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译文:《诗经·邶风》中记载七子的母亲有外心,七个孩子就自责自己有过失,希望母亲回心转意。
诗人作《凯风》的诗来怜悯,中国自尼布楚条约到旅顺大连的向外国租让,先后丧失的土地,离开了祖国的养育,受外国人的虐待,考虑他们的悲哀之情,要比《凯风》中描写的七子还要厉害,为此,就选择了和中华关系最亲切的七块地,各写了一首诗歌,借此来替他们抒发有孤独的苦而无处告诉的感情,缅怀祖国的哀痛,也以此激励全国人民的兴奋感情。
国土丧失,日子已经很久了,全国人民漠然地对待。
你没有看见法兰西的阿尔萨斯-洛林吗
“精诚所达到的地方,就算是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
”真要是这样的话,我中华的“七子”的归来大概就在朝夕之间了
)字词解释邶(bèi):古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自怨自艾(yì):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
今多指自悔自恨。
艾:惩治。
冀以:冀(jì):希望。
凯风:见《诗经·邶风》。
卫国有个妇人,生了七个儿子,因家境贫困,想要改嫁。
她的儿子们唱出这首歌以自责。
以:用来。
愍(mǐn):同“悯”。
之:代七子。
尼布楚条约:1689年,沙俄与清朝政府订立的边界条约。
迄(qì):到。
旅大:旅顺、大连。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臆(yì):臆测,推测。
盖:大概。
因:因此。
亡(wú):同“无”,没有。
哀忱:悲伤之情。
亦:也。
云尔:用于句末,以为“如此而已”。
既:已经。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真诚所到达的地方,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
诚如斯:果真如此。
诚:的确,确实。
如:像。
斯:这样。
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一词多义以1、冀以:来,用来2、以抒其孤苦:用来3、亦以励国人:用来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注:闻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妈港”,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编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时,将歌词中的“妈港”改为“Macao”,便于理解)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香港岛&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dàn)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威海卫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即今天的广东省湛江港,不是广州)东海(岛)和硇(náo)洲(岛)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髁(ke)。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岛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我们是旅顺,大连,孪(luán)生的兄弟。
旅顺大连租借地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地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地蹴(cù)蹋,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
我们要回来,母亲
编辑本段社会价值“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
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
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
”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
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
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
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
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澳门》简介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八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七子之歌》改编自组诗中的《七子之歌·澳门》。
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改编版的歌词突出的特点就是把闻一多原文中的“妈港”改为“MACAU”。
最初由澳门小朋友容韵琳演唱。
改编歌词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容韵琳: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合: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母亲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要回来,回来。
合:母亲
母亲
演绎与传唱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此诗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
诗人自己未曾预见的是,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门》由著名音乐制作人李海鹰谱成歌曲,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广为传唱,令每一个憧憬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中华儿女激情难抑。
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
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
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文章。
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
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后,本报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艺副刊“水木清华”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四节。
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
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
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
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 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1999年,容韵琳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献唱《七子之歌》而备受注目。
此后容韵琳经常出席不同的活动献唱。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台湾》较为知名的《七子之歌·台湾》有2个版本,一个是电视剧《郑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员陈庭威饰演郑成功);一个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谱曲的版本。
2个版本均采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作为歌词。
此外,还存在其他改编版本。
歌词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1]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演绎与传唱本世纪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在该版本电视剧中,香港陈庭威饰演郑成功。
2006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听到首次搬上舞台的诗朗诵《七子之歌·台湾》,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油然而生。
《七子之歌·台湾》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试唱。
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娱乐事业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雍哲联系袁忠宜,表示愿意推荐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演绎,以更好地为世人所传唱。
闻一多研究专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陈玉能对此激动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也为中华民族复兴留下了一支进行曲。
家乡人民早就期待着高歌猛进的这一天了,这将极大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据了解,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已表示,将对《七子之歌·台湾》曲谱原件永久性收藏。
此前,福建厦门老年艺术团已索取曲谱,准备在今年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中演唱。
2007年9月,新华网、人民网、CCTV网、中国台湾网、新浪、搜狐、网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报、天府热线等等各大媒体纷纷以“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 引起共鸣”;“楚人诗 楚人曲 震撼中华儿女心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等为题,介绍了《七子之歌·台湾》谱曲传唱一事。
台湾的《中央日报》也刊载此消息。
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广州湾》作品说明1925年3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广州湾”。
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诅咒。
创作灵感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正面)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遗产资源,是2009年3月广东湛江市霞山区政协例会提案题中之义。
这首为《七子之歌》中的“广州湾”一章谱曲,是在广州湾艇仔歌原有曲调基础上新创,从而形成现代式的广州湾民歌,可用普通话或雷州方言演唱。
力求较好表现其浓烈爱国思乡之情,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本土艺术形式。
歌词——闻一多诗《七子之歌》之五(广州湾民歌)策划及作曲:叶文健 编配及录制:曾建彪演唱:王 珺 监制:霞山文联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