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寓教于乐 名言

寓教于乐方面格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题记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

只有感兴趣的,自己学习起来才有动力,才有信心,这样才会感觉愉悦。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

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

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所谓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快乐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现实生活中,“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

“寓教于乐” 中的“乐”字包涵两层意思: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学生。

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让学生乐在其中,体现深层次的“乐” 。

也就是”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这里的“愉快、快乐”并非是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

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要让学生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首先是要改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营造一种真正的“愉快教育”。

1、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超市的供应商”。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教师的教育也需要多方面的去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生存的资本与技能;引导学生完善人格,学会与人相处,而人格的健康与完善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育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对人性的关怀。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己任,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因为学生是真正的“性情中人”,有“喜怒哀乐”,我们在授课时,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灌输、更不能强制,而应去吸引,去激发,利用学生们的兴趣、好奇心而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创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学习,去成长。

2、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的沟通。

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时的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身份要变成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一起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共同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验证教材。

(1)、不要板着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

学生要说的话让学生说,要做的事让学生做,不要怕学生出错。

学生就是在不断的出错、纠错中前进的。

更何况我们都是从小到大的,谁没有那样的经历呢

(2)、经常找学生谈谈心。

嘘寒问暖,拉拉家常,可以谈学习,也可以谈学习之外的,如爱玩什么

吃什么

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问题,多谈心。

学生的心灵有时候很脆弱,遇到失败或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生存的勇气。

这时特别需要老师扶一把。

一句温暖的话语,会让一位可能频临绝望的学生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一个善良的“谎言”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

(3)、适时地表扬学生。

对学生的进步适时地表扬,后退则适时进行善意的指正。

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如:“你思路清晰”、“你有创造性”、“你的分析有理有据”、“你书写工整、字如其人”、“你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你会好起来的”、“你的问题意识强”、“你有潜能优势”等等。

“你”字饱含鼓励、期待、赞赏,学生的点滴长被认可,一下子就拉进了老师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感化虚伪上的心灵,让学生获得认同感 ,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3、转变陈腐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进行教学。

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音乐、节奏、韵律、图画、情感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学得更快。

据有关研究人员研究:动觉学习者占37%,听觉学习者占34%,视觉学习者占29% 。

因此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和画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定会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学习的效果。

因为音乐有暗示作用、会调节大脑的工作。

正如电台和电视台广告每天证实的那样,当音乐配以文字,许多种音乐能帮助你记住信息内容;节奏——教师上课的节奏快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铿锵有力的陈词会激发学生学习,而软绵绵的话语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同时由于在课堂上集体阅读,会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宏伟气势,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这样去优化自己的课堂,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知识,这是一般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如果学生有了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优秀成绩而不安。

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那他就更需要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促使、扶植和巩固学生把知识加以运用,使他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样,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

他们就体验到一种无比的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实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

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会更加强烈。

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也会带给学生欢乐。

由此可见,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从生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学习中来验证生活中的事物,这才真正把握了“寓教于乐”的宗旨。

关于戏曲的名言

千斤话白四。

三分唱念七分作。

宁输后台。

只许艺高不许胆当场一字难。

当场不认父。

千学不如一见。

一清二混三不见(无根底对付的结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没了)。

技要稳准狠。

艺不离手曲不离口。

(以上摘自《齐如山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齐如山著)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学问学问,多学多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山高勤为径,艺海苦作舟。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要在人前夺萃,必须人后受罪。

演员四字诀:学(模仿)、会(功夫到手)、通(融会贯通)、化(再创造)。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识才善教人出众,盲目授徒贻误人。

园丁血汗育蓓蕾,赏花须谢育花人。

集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语)。

台上讲戏格,台下讲人格。

救场如救火。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看热闹。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寓理于情。

气乃声之源,气为音之帅。

一偷气,二换气,三运气,四喷气。

大换气,小偷气,不蛮喊,留余地。

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

上丹田(头腔、鼻窦上两眉之间)发声共鸣点,中丹田(肚脐、上腹部、横隔膜)气息支持点,下丹田(肚脐下三指小腹)提气发力点。

声腔三要素:吐字、行腔、气口。

擒字如擒兔,每字圆如珠,一字走了调,满盘都是输。

既要将字咬准,又莫将字咬死。

不要音包字,而要字带音。

不吃字,不嚼字,不裹字,不割字。

唱戏吐字不清,犹如钝刀杀人。

字似骨头韵若肉,板如老师是节奏。

咬字头,送字腹,收字尾。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唱是一条线,不要一大片,若是一条线,音清整稳远;若是一大片,音噪乱散浅。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明曲情,达其意,明戏理,知戏情。

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共鸣;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同情;演员不动心,观众不入心;演员不动神,观众便走神。

不能千人一面,千歌一曲;力求一人千面,一曲多变。

有情没理戏演歪,有理没情戏演干。

饱打饿唱。

音散、音暗多喊“咿”,音紧、重喉练“啊”音。

精神畅快,心气和平;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练嗓保嗓,都贵有恒;由低到高,量力而行;五音饱满,唱出剧情。

(此48字为梅兰芳练声保喉经验)有板若无板,无板却有板。

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慢板不拖,快板不赶,散板不散。

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节奏感人的音。

戏曲名言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南麒北马关外唐不疯魔不成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救场如救火。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艺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清二混三不见(无根底对付的结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没了)。

饱打(吹)饿唱。

求学则须疑的名言

“学者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在古训《增广贤文》中有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对的,但是随着时代变化,这句话也有它的不完善之处。

最近,《文摘周报》2006年6月13日第四版,有篇文章:《批判传统教育流行语》一文是这样述说的:我认为这种的看法有它的正确性一面,文章内容摘录如下:鄙视休闲娱乐主张死读书,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当父母重复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却没发现这一点:有快乐童年的孩子未必上不了好大学,人格健康的孩子更有竞争力,生存能力也更强。

好成绩、好前途也并非与“苦”必然相连。

------我认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舟”这句话不宜片面提倡,应当使孩子在玩中学习,寓教于乐。

很多苦读书的人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要刻苦、还要注重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书山有路,但是只有在书海中勤快的奔波的人,才是真正的找到路,不然就一点也学不到。

学海中没有边,只有用自己辛勤劳动用辛苦作舟才能达到彼岸。


寓教于乐 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