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诗词和解释
酒》作者:李白 君,黄河之水天,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解:1、将: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
丹丘生,元丹丘。
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
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
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
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翻译: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赏析: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请的意思。
这首诗是一首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
《将进酒》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
该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李白一入长安之后,它与二入长安后的情调是不同的。
李白与友人岑勋在蒿山友人元丹邱处饮酒而作,是三人对酒时所歌。
诗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全诗可分为三段:第—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莫使金樽空对月”。
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适逢知音的快乐。
前四句怀着深慨写年华流逝的疾速。
妙在诗人能给它找到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论语》中记载孔子曾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所以后来常以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
“君不见”是汉乐府开头常用的办法。
如杜甫诗“君不见汉家三百川”。
李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也沿用了乐府的表现形式。
头两句说你不见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再回返。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下句写大河之去不可回。
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
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
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
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见,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这种写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也是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
由时间的流逝,想到历史人物如何如何。
这里选用了一个非凡的雄浑博大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艺术个性。
滔滔黄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
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挺立中原,距黄河不算太远,居高远望,也许能看到黄河的一点形迹,但顶多也不过是“黄河如丝天际来”,不会感受到那种浊浪排空的滚滚奔流之势。
诗人完全是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
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
下面用黄河水又长又大来兴起下文,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的翕忽易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
你不见高堂明镜中照见白发而生悲,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就变成了雪白。
“堂”,堂屋。
在堂屋明镜之前,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白发而生悲。
如果前两句是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人生由少到老的过程被说成是朝暮间之事,夸张地写出了人生的短促。
人的头发朝黑而夕白是不可能的,然而这艺术的夸张却最真切地传达出青春的倏忽易逝,也与上文黄水奔流的形象和谐一致。
这两句与上两句组成对称句,各以“君不见”三字喝起,不仅增加了慷慨放歌的气势,内容也因相互鲜明对照而其情愈显。
开篇这四句中还有—种反衬作用,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
这一开端可谓悲感之极,是—种巨人式的感伤。
志士是惜阴的,最怕年华虚度。
李白于天宝三年出离长安,如今已经八年消磨在漫游中。
这无从改变、无可奈何的现实激使诗人唱出“人生”以下六句“人生得志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是说人生得意之时,应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
“莫使”“空”双重否定句代直陈,语气更加强调。
“金樽”,酒杯,名贵的酒杯。
“对月”,古人讲究对月饮酒。
赏花对月饮酒是古人一种习惯。
既然无法改变客观形势,朋友聚首,总算人生一大畅意之事,就应该痛饮极欢。
后一句自然是说饮酒,但点染上“对月”二字,便有莫负佳景良辰之意。
至于那个惹人愁烦的未来呢?且将它抛过一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个用场,不必为它烦扰不安了,金钱是流通的,散尽还会再聚,更不必顾惜。
这反映出李白的极度自信,豁达。
诗人用象征的诗句写出了一个大写的“我”。
天生我于世间,必是有用之材,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为了这样乐观自信的未来,与朋友欢饮,即使是千金散尽了,也在所不惜。
趋使金钱而不被金钱所奴役,又一次反映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
因此“烹中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写痛饮豪饮的盛宴。
“且”,姑且,暂且。
“会”是当的意思,“会须”,应当。
酣饮大嚼一通的意思。
在无可奈何中有开朗乐观,在前程渺茫中有坚定自信,有似拨云见月,将愁绪一扫而空。
诗人的感情由开篇的抑郁深慨一变而为恣肆狂放。
第一段写行乐饮酒,也是为了表现李白的豪情壮志。
虽3、4句有些感慨、焦急情绪,人生太短暂了,黑头发很快变成了白头发。
但从整段的情调来看,是积极乐观的。
“人生得志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示的还是豪迈气魄。
感慨是由于时间的流逝,怀才的不遇,在豪迈的气概中又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想法。
在一、二段之间有四个短句作为过渡:“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直呼朋友的姓名(“岑夫子“,岑勋;“丹邱生”,元丹邱)劝酒,“夫子”“生”是对男性的称呼。
你们请喝酒,不要将杯子停下来。
这几个口语化短句的加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酒逢对手,生逢知己,无怪乎诗人要“与君歌—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了,我给你们唱支曲子,请你们为我好好听着。
以宴席中劝酒为过渡,转到第二段,抒写诗人自己对人生的见解。
歌曲的内容是什么呢
下面六句就是以歌抒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钟鼓馔玉——指富贵生活。
富贵人家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
“馔玉”,用作动词,吃着像玉那样珍贵的食品。
“玉”字是比喻,像那样敲钟击鼓的豪华生活,像吃着如玉般珍贵食品的最好生活。
指的就是达官显宦贵族之家。
但是诗人以为不足贵、不稀罕,只希望长久沉醉不再醒来。
为什么不醒来
对混浊的社会,达官显宦这些人的作为表示不满,用这种态度对当时社会、权贵表示反对。
诗至此继续写宴乐,但却从狂放转为激愤。
对照“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期待,“但愿长醉不愿醒”反映出李白所特有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只好以酒为解脱。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说自古以来的圣贤至今都不为世人所知,只有饮者的名字才能在世间传扬。
为圣为贤都枯槁当年,寂寞后世,有谁来赞赏他们呢?只有饮者倒名传千古。
这两句中讲了长醉的原因,表现出对贤愚不辨的现实的愤闷之情。
说他愿意长醉但并未长醉。
第二段,对权贵蔑视,对圣贤既有蔑视也有同情,圣贤也是并不被人所重视的,然后摆出一个摆脱苦闷的方法,现实社会行不通,那就“长醉不用醒”。
这段是借饮酒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段:“陈王昔时宴平乐”——结尾。
“陈王”,曹植。
他在太和六年(232年)封为陈王。
引陈王旧事说明豪饮的原因。
这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李白在这里用了曹植《名都》篇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这两句意思说,陈王这个饮者的形景不是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么
李白本是有极大从政热情的,诗中这样说显然是备受压抑而进发出来的愤激语,它反映了诗人胸中长期积郁的苦闷。
在似乎是颓唐的语句中包裹着热与愤。
热是由于对实现,抱负始终不渝地有追求,愤是由于终究没有得到一展怀抱的机会。
正是这样,诗人的情绪在这里由狂放转为愤激。
上段诗人先提到古来圣贤,这—段又在这里无数留名饮者当中举出了壮志难酬的曹植为例,一方面写诗人旷达乐观的情志,另—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不平之气。
“主人为何言钱少,径须沽取对君酌”。
“为何”,疑问句,即“何为”,为什么。
主人为什么说钱少呢
“径”,通假字,一直,直接。
“径须”,只管,就可以这样做。
“沽”,买。
“沽取”,买酒。
说我为宴会的主人,怎么说钱不够呢
只言去打酒来,与你们同饮。
这里既照应“千金散尽”一句,又引起下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马的毛皮着有花纹的,表名贵马。
孔子曾问子路你有什么志向
子路说愿白马衣轻裘。
“马”“裘”古代作为生活比较高的一种表现。
“裘”,皮衣。
“千金裘”,是价值千金的狐皮袄。
“将”,拿。
“将出”是拿出去。
这四句说,五花宝马,千金贵裘,只管拿去换酒,与君纵饮销愁。
说“万古愁”是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整个古今志士不遇的愁烦,都要用酒销掉。
经过愤激的浪峰,诗人的狂放也达于顶点,裘马换酒的豪举把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狂放纵酒是为销愁,狂放的程度恰恰表现了愁苦的深度。
他那旷达乐观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跃然纸上。
与“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思想吻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充满信心又超脱世俗的诗人自我形象。
全诗结束在一个“愁”字上。
愁字中凝聚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世俗、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
这一切都一股脑地倾泻在知己面前,感情悲愤而又豪放,并有丰富深厚的社会内容。
这首诗本身就犹如黄河之水,气势磅礴,情绪急促,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生活态度。
在艺术上也很有代表性。
这是一首抒情诗,无论抒发什么感情,都是抒情者的一种自我肯定。
这首诗也就是李白的自我肯定。
他抒发的是一种愁情、愤懑,可在这愁情与愤懑当中,表现着他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
该诗前半部分抒发着一种须及时行乐的思想,这仅是一种表层的意思。
但真正给人印象深的还在这一部分。
有三点值得注意并引人深思:1、开头起兴,是爆发式、力量型的。
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起兴,黄河之大、之长、非凡是人所共知的,这从天而降的长、大、非凡和剧烈动荡的物象合成为一种壮大的、给人以生命感的景色,表现着飞腾咆哮的、非同凡响的巨大生命。
仔细体会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其生命消失是迅速的,但这一过程也是伟大壮观的。
正因为用这不平凡的黄河来起兴,引起青春之易逝,人生之短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感慨就不是软弱无力的自我哀怜,也不是无可奈何的呻吟。
他所唤起的感情,只有悲慨而无悲观。
这种感情色彩不是灰暗的,而是鲜亮的;其状态不是一种冷清的、停止的,而是激动、向上的;它所导向的感情不是消沉的而是昂扬的。
所以这里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珍惜,体现着信心和力量。
这是开头起兴给人的感发、引人思索的意义。
2、这里讲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简单的以及时行乐来对待。
这及时行乐是表层的追求享乐,而实际上蕴涵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在这自信的基础上,而产生出来的一种追求自由的倾向。
这是一种要求个性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与“人生得意须尽欢”两个要结合起来。
前半部,表面看来写的是及时行乐,但这里却表现着自信和自由的倾向,这是表现人的个性觉醒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抒发的是借饮酒而摆脱愤懑、摆脱愁情的束缚,表面看是在发牢骚,实际上也有它深刻的思想:(1)首先指出“钟鼓馔玉不足贵”,富贵生活不值得珍惜、留恋。
李白为什么要这样讲
他认为富贵生活不是永恒的,功名富贵不会常在。
这种思想是初盛唐以来诗人的普遍思想,即富贵者也可以没落,而贫贱者亦可富贵。
因此一味追求富贵,为富贵所束缚,这是不值得的。
(2)他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像自己这样的人材必有大用,有大用这富贵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所以他也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3)李白在现实中所见到的那些富贵之家,又多半是些腐朽的、庸俗的、庸碌的一些人,这都是一些为诗人所不齿之人。
基于这三点,所以他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 3、还讲到“古来圣贤多寂寞”,圣贤的不被理解、认识。
生前就是孤独困窘的,而生后又常常不被人重视,所以无须追求成圣成贤,即不以圣贤为楷模。
如果一定要留名后世,那也“惟有饮者留其名”,还是曹植那样好。
这两点不是讲什么正经的道理,而是表达李白的一种情怀。
他所说的这些话,话间的联系是一种感情的逻辑,不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理论的逻辑。
他是用否定的方式来求得自我的肯定。
他把当时士人两项最高的追求:一是富贵,一是以圣贤为楷模,都一一否定了,那实质上就是借此来肯定自己。
只有纵酒寻欢,在长醉中摆脱这种世俗的羁绊,获得自由,才是最有意义的。
功名富贵,是一种不能永恒的虚假的价值。
李白曾写过“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所谓“合自然”“醉中真”,其内涵都是在追求这种个性自由。
《将进酒》“但愿长醉不复醒”的意义就在此。
结尾的“与尔同销万古愁”,正表现着以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
所以该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表现了以自负、自信、自由为内容的自我肯定。
该诗虽给人“万古愁”,以酒浇愁之感,由于用豪放来冲淡心中之郁抑、心中之愤懑,所以基调仍是乐观的,并用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这种乐观自信的、放纵不羁的精神。
从语言形式上看,句型变化多,开头用长句,然后三字句、七字句交错使用,而且换韵比较频繁。
如开头“来”“回”在古代是押韵的,古代属“灰”韵。
“发”“雪”“月”同押一韵。
“来”“杯”押一韵。
“停”“听”“醒”“名”押一韵。
“谑”“酌”在古代也是押韵的。
“裘”“愁”押韵。
在频繁押韵中,平仄韵又是互换着押,这也是古诗一大特点。
“平仄”,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声,即阴平与阳平。
“仄声”,指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
但古代还有“入”声。
北京音没入声,南方有入声。
古代将“入”声都归到平、上、去声里。
如“学”现读平声,古代读入声。
“月”,今读四声,古代读入声。
再如“停”“听”“醒”“名”都是平声;“发”“雪”“月”是入声。
“谑”“酌”是入声。
“裘”“愁”是平声。
将进酒中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怎样的情敢变化过程
1、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先由悲转乐、接着转狂放、然后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
2、作品简介《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
题目意译即“劝酒歌”。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最大。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本诗为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
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
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作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3、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
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傅雷家书里的富有哲理的句子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对于新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
别以为是听腻了的,无动于衷,当作耳边风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对付你的精神要想对于你的手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
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
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爱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够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惰性。
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惰性。
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判。
苦闷的强弱原是随欲望与野心的大小而转移的。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
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
到晚年矛盾减少,即是生命将要告终的表现。
一切艺术作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自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比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但写长江中的赤壁的夜景,历历在目,而且也写尽了一切兼有的幽远、崇高与寒意的液晶;同时两句话说得多么平易,真叫做“天籁”
多亲近大自然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办法。
理财有方法,有系统,并不于重视物质有必然的联系,而只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正如日常生活有规律,并非求生活刻板枯燥,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来做些有用的事,读些有益的书,总之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
人的发展总是波浪式的,和自然界一样;低潮之后还有高潮再起的可能
峰回路转,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来一个新天地呢
无论多么优秀的种籽,没有适当环境、水土、养份,也难以开花结果,说不定还会中途变质或夭折。
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
耐得住寂寞是人生一大武器,而耐寂寞也要自幼训练的
疼孩子固然要紧,养成纪律也同样要紧;几个月大的时候不注意,到两三岁时再收紧,大人小儿都要痛苦的。
近代有名的悲剧演员可分两派:一派是浑身投入忘其所以,观众好像看到真正的剧中人在面前歌哭;情绪的激动、呼吸的起伏,竟会把人在火热的浪潮中卷走。
一派刻画人物惟妙惟肖,也有大起大落的激情,同时又处处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节度,从来不流于“狂易”之境。
心理学家说这等演员似乎有双重人格:既是演员,同时又是观众。
演员是他与剧中人物合一,观众是他一切演技不会过火。
因为他随时随地站在圈子以外冷眼观察自己,故即使到了猛烈的高潮顶峰仍然能控制自己。
以艺术而言,我想第二种演员应当更高级。
观众除了与剧中人发生共鸣,亲身经受强烈的情感以外,还感到理性节制的伟大,人不被自己的情欲完全控制的伟大,这伟大也就是一种美。
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之美,或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美无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
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艺术家只有永远保持心胸的开朗和感觉的新鲜,才永远有新鲜的内容表达,才不会对自己的艺术厌倦,甚至像有些人那样觉得是做苦工。
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
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
假如心烦而坐不下来写信,可不可以想到为安慰爸爸妈妈起而勉强写,开头是为了我们勉强写,但写到三、四页以上,我相信你的心怀一定应付静下来,而变得很自然很高兴的,自动的想写下去了,告诉你这个方法,不但可逗你多写信,同时也可以消除一时的烦闷。
人总得常常逼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
一个人的思想 不动笔就不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就为这个缘故,我常常逼你多写信,这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
我屡次要你生活正规化,学习规范化,不正规如何能持久
不持久如何能有成绩
如何能巩固已有的成绩
而且作品的了解与掌握,就需要长期的慢慢消化、咀嚼、吸收… 一个人太顺利,很容易于不知觉间忘形的。
我自己这次出门,因为被称为模范组长,心中常常浮起一种得意的感觉,猛然发觉了便立刻压下地去。
但这样的情形出现过不止一次。
可见一个人对自己的斗争是一刻也放松不得的。
感情激动时期不仅会耳不聪,目不明,看不清对方,自己也会无意识的只表现好的方面,把缺点隐藏起来,保持冷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至于为了谈恋爱而荒废正业,或是影响功课,或是浪费时间或是损害健康,或是遇到或大或小的波折时扰乱心情。
所谓冷静,不但是表面的行动,尤其内心和思想都要做到,其次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观察决不可简单化,而要耐心、细致、深入,经过相当的时间,各种不同的事物的场合。
…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
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整,愈来愈光辉灿烂。
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思维,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
同时我也联想到演奏家太多的沉浸在音乐中和过度的工作或许也有害处。
追求完美的意识太强太清楚了,会造成紧张与疲劳。
反而妨害了原有的成绩。
不妨减少一些工作增加一些沉思默想。
不妨多到郊外森林中去散步,或者到博物馆欣赏名画,从造型艺术中去求恬静闲适。
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和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需要写封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但是艺术家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和树木,生活中物质的一面不见得比精神和一面次要及合味,对一个艺术家尤其如此。
我认为敦煌壁画代表了地道的中国绘画精神,除了部分显然受印度艺术影响之外,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片段的画,确实不同凡响,创作中别出心裁,观察精神的入微,手法大胆脱俗,而这些画都是由一代又一代不知名的画家给成为的 中国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朴实,比西方人容易满足,我们的民族本来提倡智慧,中国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
他帮助人也有极强的原则性,凡是不正当用途,即使是知己朋友也不肯融通,凡是人家真有为难而是正当用途,就是素不相识的也肯概然相助。
在家中维持有条理的常规,使一切井井有条,你们还年轻,这些事很难付诸实行并坚持下去,可见养成好习惯,加强意志力永远是件好事,久而久之会受益无穷。
欣赏前人的事迹,看到人类伟大的创造,才能不使自己被眼前的局势弄得悲观,从而鞭策自己,竭尽所能的在当世留下可人的成绩。
李白的家人有哪些
第一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暠之后。
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微》(《四川师院学报》1979年第4、耿元瑞《李白家世问题郭说辨疑》(《江汉论坛》1984年第5期)两篇文章持这一说法。
王步高《李白是达摩的子孙吗》(《衡阳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亦认为李白和李世民都系凉武昭王九世孙。
第二种说法是李白为李贤、李穆之后。
兰州大学张书城在其《李白家世之谜》(《光明日报》1984年10月14日)一文中认为李白是西汉李广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裔。
本文作者另有《拓跋魏系李陵之后说考辨——附揭李白本家金陵之谜底》(《祁连学刊》1990年第2期)、《李白家与许氏家似曾相识》(《李白研究》1990年第2期)两篇文章亦持同一观点,并在《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发表《说李白“本姓李,其先陇西诚纪人”》一文,对李白先祖的家世演变进行了完整的勾勒。
第三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抗之后。
刘伯涵《李白先世新探》(《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一文持此说。
作者认为李白应出生于陇西李氏的一般平民家庭。
第四种说法为李白是太子李建成之后。
徐本立《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一文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第五种说法为李白是李瑗之后。
徐本立在写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后,很快又发表了《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补正》(《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对前文进行补正,认为李白也可能是李瑗的后代。
第六种说法为李白是李轨之后。
周维衍《关于李白先世的问题》(《学术月刊》1985年第6期)持这一观点,认为李白是隋末割据河西、入唐后与李渊抗衡失败被诛的凉王李轨的第四代或第五代孙。
第七种说法为李白是李伦之后。
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李白是陇西李氏丹阳房始祖李伦之后。
除汉人说以外还有混血儿说。
范伟的《关于李白氏族的研究》(《求实选刊》1986年第3期)认为李白是汉之苗裔、胡之身躯的中原和北地的混血儿。
除以上观点外,研究者们还从其它方面对李白家世问题进行了探讨。
张书城《李白先世流放焉耆碎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第3期)一文重点考查了隋朝在西域是否开辟过贬谪地。
杨镰《李白身世的一个问题》(《唐代文学论丛》1986年第7辑)一文认为“咸秦”一词应指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从以上归纳可以看出,在对李白家世的讨论中宗室说占的比重较大。
而异族说的主要依据是:《宗室世系表》中没有记载李白的家世;李白本人没有成为天宝元年宗正寺隶入李氏子孙的诏赦对象;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对唐宗室的称呼非常混乱;李白的容貌像异族;李白懂外国语。
非宗室的汉人说的支持者往往赞同异族说的前两个论据而否定后三个依据。
实际上这三种说法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全面否定;第三种说法又部分地否定了第二种说法。
家世问题又与出生地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持宗室说者一部分赞同西域说一部分赞同蜀中说,而非宗室的汉人说的支持者和异族说的支持者则一般赞同西域说。
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1、行万里路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学海无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