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赞美莫干山的名言

在莫干山的蝉鸣这一文章中描写了莫干山蝉鸣的特点的句子是哪句

真奇怪……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满山的蝉儿“吱啦”一下呜叫起来,整齐得仿佛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

突然——又是一个突然,停了。

漫山遍野的蝉儿一齐闭了嘴,又像是有谁指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

求苏轼的有代表性的名言,越多越好,解释一定要有,我看答案给分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句意: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过月光来传递思念(或者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表面是这样的意思: 墙里佳人的笑声慢慢越变越小,墙外的行人再也听不见了。

多情的行人得不到回应,不由感到沮丧,为佳人的无情所懊恼。

延伸: 多情还是无情,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笑容绽开的时候,似乎总有泪隐隐相伴。

只是伤了自己的,总是无情的人和事。

爱没有谁对谁错的是非标准答案。

我们只同情那些笑渐不闻声渐消的无望者,却在很多的时候,并没有去找一下自己的原因所在,却会在胡思乱想中,考虑一些莫名的东西。

有一些是实际的,有一些是虚无的,空到虚无,各种怪异的念头便会丛生,像疯狂的野草一样四处蔓延,而这样的放纵,时常让自己的思维放肆而行,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及时间里,悲天悯人,横眉冷对。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翻译:古代成大事的人,不仅仅有超世之才,还要有坚韧不拔之志 。

这里的“惟”是副词, 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这里的“亦”是副词,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翻译:养生必先养心,陶冶情操,追求美好。

佛心一次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象什么

”佛印禅师说:“你象佛。

”苏东坡心中欢喜,又问禅师:“禅师怎么不问我看你象什么

”禅师不答。

苏东坡说:“禅师你问我你象什么。

”佛印禅师满其愿,说道:“你看我象什么

”苏东坡说:“我看你象狗屎。

”回到家中,苏东坡洋洋自得,对苏小妹说:“小妹,今天我把佛印禅师赢了,你想不想听听

”苏小妹问到“你怎么赢佛印禅师的

”苏东坡说“你想听听吗

听我讲给你。

……”苏小妹听后,说道:“佛印禅师没输,你输了。

”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佛印禅师以佛心看人,看你象佛;你以狗屎心看人,所以……”针锋相对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一盏明灯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一笑。

敷衍豪门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苏门书香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

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绝妙好骂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

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

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

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

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

”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难兄难妹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

”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

”苏东坡看她满有把握,就说出他的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苏小妹听罢,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起。

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东坡听了妹妹对的下联,连声赞妙。

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

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

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

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

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

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词的下片才真正真正进入“梦境”。

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

在那里,与自己的爱侣相聚、重逢。

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但东坡笔力的奇崛之处还在下边两句――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妙绝千古。

正唯无言,方显沉痛。

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

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

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

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请问下大家知道毛泽东的诗词名句有晓得的人就说下哈,真心谢谢各位了5d

呵呵,这也太多了吧

1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3心潮逐浪高4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5霹雳一声暴动6洒向人间都是怨7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8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一九三零年二月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9 菩萨蛮大柏地一九三三年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10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11 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12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3念奴娇 昆仑一九三五年十月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14清平乐 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15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16沁园春 雪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7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18 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零年十月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 因步其韵奉和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19 浪淘沙北戴河一九五四年夏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20 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21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22泪飞顿作倾盆雨23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24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25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26 七律 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27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28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29无限风光在险峰30卜算子 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3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32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33歌未竟 东方白34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35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36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请帮忙找下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

~ 急 速度啊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

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

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

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

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

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

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

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

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

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

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

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

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

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

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

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

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

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

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

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

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

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

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

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

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

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

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

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

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

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

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

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

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

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

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

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

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

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

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

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

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

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

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

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

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

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

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

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

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

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

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

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

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

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

《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

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

《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

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

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

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

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

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

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

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

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

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

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

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四大名山都是谁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


赞美莫干山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