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苦难的名言,谢谢
1 关于苦难的名言 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奥古斯狄尼斯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 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 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 人在困难时刻应该多思,多思了就会有办法。
--------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俄·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
那无疑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一张小红脸体味辛苦所留下来的东西
苦难地过去就是甘美的到来。
--------歌德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 年青时没有尝过苦水的人,不能成长。
我把“辛苦”当作。
------山本有三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
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歌德 在灾难面前不屈服,而应更加勇敢地去正视它。
---------- 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
人们的灾祸往往成为他们的学问。
--------伊索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 能克服困难的人,可使困难化为良机。
------丘吉尔 困难越大,荣耀也越大。
---------西塞罗 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
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
--------佚名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
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德·贝多芬
有没有中考议论文素材
逆境一、名言素材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2.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3.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培根4.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
--休谟5.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
—— 海伦·凯勒6.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赶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二、叙事素材1.乌鸦逼子暴雨突然来临,鸟儿都飞回巢穴保护自己的孩子。
乌鸦也返回巢中,却将羽翼尚未丰满的小乌鸦赶出巢穴,小乌鸦扑棱着翅膀艰难而归,乌鸦再次将它赶出,雨中的小乌鸦满是惊悸,哀鸣而归,但还是被赶出……终于,小乌鸦在绝望中向林中飞去,寻找可以栖身的地方。
不久,林中的上空飞翔着一只勇士——小乌鸦在乌鸦的逼迫下,在逆境中成长起来。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清初,大清子弟仅十二万人对抗明朝的300多万各种武装,可谓逆境,但是,他们却成功击败了明朝军队,还包括曾经代表士气正旺的李自成。
实际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可以用《易经》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进入顺境,自鸣不凡起来,失去原来的谦虚与自强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中学会了做寄生虫,丧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后灭亡,给我国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3.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明朝宰相张居正,从小聪明过人,13岁参加乡试的试卷令考官拍案叫绝,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玉麟却建议让张居正落第。
他解释说:“居正年少好学,吾观其文才志向,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
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发奋图强。
”这位巡抚的远见的确令人折服。
后来张居正果然成为中兴明朝的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这不能不说与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关。
4。
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年轻时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被捕人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小岛上整整27年,3名看守总是寻找借口欺侮他。
1991年曼德拉出狱并当选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还恭敬地向他们致敬。
如此博大的胸襟让所有到场的各国政要和贵宾肃然起敬。
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漫长牢狱岁月的悲惨遭遇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
磨难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个性的弱点,也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三、抒情素材1.人的能力不经过多方面,特别是各种失败和不顺利的的磨砺,又怎能完成自我的塑造,尝到成功的滋味呢
这就如同没有磨擦力,我们就没法坐得稳、站得住、走的动了
要成为栋梁之材,显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春笋要破土才能新生,人,必须要历经磨砺才能成才。
如果坚信自己是人才,那就给自己面对逆境的勇气,鼓励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己主动的成长,奋斗不止,自强不息
3。
在逆境中绽放生命的璀璨是可歌可泣的。
逆境,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跋涉穿越的一片沼泽湿地,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翻身落马,又有多少平民百姓走出这片泥泞的沼泽,爬上成功的绿地,从此成为英雄豪杰。
逆境,是一座烈焰熊熊的炼狱,融蚀了大量残渣杂质之后,点点纯金才得以放射出熠熠光芒;逆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里有世上最优秀、最杰出的教授让你感悟人生的真谛;逆境,是一波涛汹涌、风光绮丽的大海,令无数的探险者渴望征服它;逆境,是弱者的地狱,强者的天堂
四、素材运用伟大的摇篮——逆境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
”伟大的人物就是那些饱经苦难,并且在长期受难的逆境中不屈不挠地奋斗的人——逆境造就伟大。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
苦难纵然使人痛苦,但也催人奋进,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就辉煌的人生。
古今中外,多少名人都是在险恶的路途中奔向成功的。
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这个不幸的人,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受挫折。
身处逆境,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乐曲创作上,他的生命之火愈燃愈旺。
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苦难——能赋予人超乎寻常的眼光,铸就伟大的心灵。
杜甫,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记录下了广大老百姓的深重灾难。
然而,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
仕途不顺,长年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特别是晚年,疾病缠身,孤苦零丁,十分凄凉。
历尽人生辛酸的遭际,使他更加同情生民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兴亡;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饱含艰辛的生活里不但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诗篇,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必然。
当你面对苦难重重的逆境,不要彷徨,不要犹豫,请正视它:它将是你人生不竭动力的源泉,逼你超越自我,成就人生。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
同样,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
所以,身处逆境的青年们啊,切勿过于怨叹,也许我们不能成为伟人,但让我们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我们都勇敢而坚定地朝前走
【文后评析】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三段论”式议论文。
首段(引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逆境造就伟大。
名言导入,简洁鲜明。
中间三段(本论),紧扣论点,展开论述。
其一,苦难催人奋进;其二,苦难教人不凡,铸就伟大的心灵。
这里,以例证法为主,同时采用了理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等论证方法。
所引事例,一中一外,一古一今,都很具典型性,与中心十分契合,且简明扼要,另外,也做到了叙议结合,可谓有理有据,叫人折服。
末段(结论),紧扣论题,总结全文,并立足现实,深化文章中心:促人警醒,启迪人生。
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灵活多变,且饱蘸感情,气势惊人。
(
六年级<珍惜时间> 主题班会 发言搞
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
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
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在以上三个主要特点中,最主要的是“范围宽泛”这个特点。
由于“范围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
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
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
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
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话题作文自信 【作文题目】 有一个总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而有点自卑的女孩子,偶然在商店里看到一支漂亮的发夹。
当她戴起来的时候,店里几个顾客都说漂亮,于是她非常兴奋地买下了那个发夹,并戴着去学校。
接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许多平日不太同她打招呼的同学,纷纷跟她接近,有的同学说,原来死板的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了。
这个女孩心想:“都是因为我戴了漂亮的发夹。
”随即她想到店里似乎还有几个相同样式的发夹,应当再选几个戴戴。
放学之后,她很快地跑到店里。
岂知她一到店里,老板就笑嘻嘻地对她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拿你遗失的发夹,早上我发现她掉在地上时,你已经一溜烟地跑去上学了,所以我只好暂时替你保存。
” 这时,她才发现自己头发上根本没戴发夹。
请阅读上文,把握其主旨,自己命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作品展示】 1、自信(一类文) 张凡凡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正是如此,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想要成功就必须先要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自信就是要心里有底,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向成功。
倘若心里没有底就盲目地干事,就会像悬空寺那样,虚飘飘的,摇摇晃晃,那样做起事来指不定哪天就一败涂地了。
自信就是力量,有了力量就有了走向成功的基础。
美国的一个舞蹈家年轻时多次考舞蹈学院都没有考上,十分沮丧。
一次一个老太太把她带到一个大花园中,告诉她只要她能找到传说中的六重花瓣的胭脂兰,上帝就会帮助她。
然而胭脂兰从来都是五重花瓣的,因此女孩找了一天也没找到。
这时老太太叫住女孩,然后随手掐下一个胭脂兰的花骨朵,说:“凭我多年经验,这一定是你要找的六重花瓣的胭脂兰,现在我把她送给你,也把好运送给你。
”女孩信以为真,顿时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在后一次的选拔中,她脱颖而出,终于被录取了。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六重花瓣的胭脂兰,那么为什么女孩前几次都没有被录取,而得到胭脂兰后就被录取了呢
答案是:自信。
女孩相信胭脂兰真的会给她带来好运,所以有了自信,把自信化作力量,融在信念中、气质中、舞姿中┈┈从而实现梦想。
倘若人没有自信,相对的就会自卑或是自大。
自卑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成,这样做起事来就会放不开,总觉得自己水平达不到某一程度,因而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自大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做起事来难免会粗心大意,这样做出的事怎么会好呢
如果说自卑、自信、自大是横坐标,成功是纵坐标,那么自信介于自卑与自大之间,正好是原点的位置,在横轴与纵轴的交点处。
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到达成功最短、最有效的途径。
让我们沿着自信之路走向成功吧
【点评】 本文立意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清新,是一篇很典范的议论文。
文章开篇即用一句明言引出自己的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自信的作用,然后以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到达成功最短、最有效的途径”。
可以说,本文相当规范完整,但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文章的开头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自信的作用后,接下来没有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例证。
2、活出一点自信来(一类文) 董书辉 (一) 我和甲是一对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我们双双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经济系。
每一次考试,我的成绩都比他好,尽管他每次在班上总是第二名。
一天,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入了我们学校——摩根要来给我们讲学
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们都在精心的准备着。
他来了,一位在上帝创下了这个世界之后重新组织这个世界的传奇人物来了。
他讲得字字珠玑,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突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高难度的经济问题。
我已经组织好了答案,可是我还没有拿定主意是否应该起来说,我不敢班门弄斧。
在他鹰一样的眼睛还没有搜寻到我的时候,我已经消失在了书堆里了。
无意中,我却发现,甲勇敢地站了起来…… 毕业后,甲被摩根集团聘去当了助理,而我却被迫到了一家小企业做会计…… (二) 我和甲是一对生活上的朋友,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我们双双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经济系。
每一次考试,我的成绩都比他好,尽管他每次在班上总是第二名。
一天,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入了我们学校——摩根要来给我们讲学
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们都在精心的准备着。
他来了,一位在上帝创下了这个世界之后重新组织这个世界的传奇人物来了。
他讲得字字珠玑,我们听得如痴如醉。
突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高难度的经济问题。
我已经组织好了答案,我发现甲也组织好了答案,可是我发现在摩根鹰一样的眼睛还没有搜寻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消失在了书堆里了。
于是,迎着摩根的眼睛,我勇敢地站了起来,我把我的观点阐述得明明白白。
当我讲完之后,奇迹发生了,摩根对我鞠了一躬,并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棒
” 毕业后,在摩根的要求下,我成了他的助手。
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小伙子,你是上帝赐给我的继承人,感谢上帝……” 后来,我又听说,甲到了一家并不知名的小公司,做了他并不喜欢的会计…… 【点评】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结构新颖、对比鲜明、中心突出。
文章巧妙地把同一个故事情节的两种不同结果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而使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鲜明地展现出来。
3、亮出生命的颜色(一类文) 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收藏夏季美丽的景象,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但是不要忘记让它们照亮你的生命。
——题记 小凡大学落榜了,眼看着昔日的同学们都雀儿般地飞向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本已不自信的她,更不知如何面对自己以后的生活。
“开个花店吧
”父母建议。
就这样,在喧闹的长街一隅,一座小小的花店落成了。
花店没有名字,与对面那座花店相比简直没法相比。
对面的花店是透明的,而小凡的花店终日拉着厚厚的窗帘。
小凡怕别人笑话这无名花店的寒酸,怕别人看不起这花店的主人,更怕别人窥出店主人内心的秘密。
对面的花店生意非常兴隆,总能看到手捧鲜花的年青人从门前微笑着走过,没有人知道在路的对面也有一个芬芳的花店。
窗帘脏了,小凡将它们取下来。
“洗洗吧,等它们干了,花店也好关门了”小凡心里这样想。
她要关掉花店,因为父母辛苦积攒的钱不能就这样丢到水里。
阳光终于透过窗子照进了小屋,玫瑰花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泛着亮晶晶的光。
沐浴在阳光下的花竟是如此的美丽。
“这儿也有个花店。
” “过去看看。
” 过路的人们惊叹着。
…… 望着那些来采购鲜花的人们,还有她们幸福的、灿烂的笑容,小凡忽然感觉到莫名的感动。
她笑了,发自内心的笔了。
穿过透明的玻璃照射过来的阳光终于使她心里的那道自卑的冰墙融化了,变成了一股暖流,滋润着她的心房。
取下窗帘,亮出生命的颜色。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的小小说,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和富有寓意的语言塑造了小凡这一人物形象,并以这一人物形象生活态度的转变阐明了“自信”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读来让人感觉意味无穷,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自信(一类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母鸡在孵蛋时,同时孵了一只鹰,小鹰自出壳那日起,便和一群小鸡一起长大,它没有认为他跟小鸡有什么不同。
一天,仰望天空,小鹰看到有只鸟凌空翱翔。
于是问到:“那是什么
”有一只小鸡答到:“噢,那是一只鹰,百鸟之王”“哇
但愿我也能像它那样飞翔
”小鹰满怀敬畏的说。
“别妄想了”小鸡说,“你不过是只母鸡,母鸡是飞不起来的。
”小鹰甚感沮丧,于是继续啄食,过着母鸡的生活。
为什么小鹰最终只能像小鸡那样生活
我想正是因为它缺少自信,没有勇气去尝试的缘故
读着这个故事,我不仅又想起了自己从小到大妈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要对自己有信心,尝试着去做,你会成功的。
”是的,每当我遇到困难而胆怯的时候,妈妈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我。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的,人生的路曲折而漫长,只要你迈步,困难和挫折就不可避免。
这时,如果有自信作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便能不再畏惧风雨的肆虐,从重重困境中奋起;只要有了信心,便能勇敢地走出苦涩与沉重,便发觉生活原本是那样美好;只要有了信心,纵使眼前的天空一片阴霾,也能微笑着坦然地面对。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心,就像失去灵魂的一具躯壳,永远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等待他的又非再次失败而何
然而,我们人身体里往往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在与自信作对,这些东西往往比困难和嘲笑还容易阻碍我们前进。
那便是自卑。
自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外界强大困难的压力下产生的。
就像故事里的那只小鹰,它之所以自卑是因为它生活在鸡群之中。
身边的小鸡给他的强大苦难的压力使它心中产生自卑。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失去了和困难斗争的勇气,更谈不上追求上进了。
要想克服自卑,就必须磨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人人都有所长,只有引来火种,烘干自卑的潮气,智慧的干柴才会腾起熊熊火焰。
如果那只小鹰能够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克服自卑,也就同样能像那只鹰一样,展翅高飞,凌空翱翔,成为百鸟之王
【点评】 本文结构完整,论述条理。
作者以故事开头引出论题,进而分析了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最后回扣开头,得出结论;本文的语言也较为出色,比如第四、五两段使用的排比和比喻,使文章说理形象生动;当然,本文也有较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事实论证不够,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相对单薄。
5、四幕剧(二类文) 第一幕 时间:战国 地点:平原君府 人物:平原君、毛遂、众门客 平原君:今秦人围赵,情势危急,君王令我求救于楚,哪能位壮士愿与我同行
毛遂:公子,我愿前往。
(旁白:毛遂在楚王面前凭借自己的勇气陈述利害,说服了楚王,数日后,楚兵发兵,解除了赵国的危险。
) 第二幕 时间:20世纪初 地点:比利时某大学 人物:童第周、导师、众学生 导师:最近,我一直在做一项实验,但由于无法完整剥去青蛙卵的外膜而失败。
(众学生沉默) 童第周(站起来):先生,请允许我来试一试吧,我相信我可以帮您。
(众学生惊讶) (旁白:这位自信的中国留学生终于成功地完成了导师都无法完成的工作,他的自信和成功震惊了整个欧洲生物界。
) 第三幕 时间:某一天 地点:中国某农村的打谷场 人物:父子二人 (儿子要到城里去上中学,父亲决定教儿子骑车) 儿子(怯生生地看着车子):爹,俺怕。
父亲:孩子,怕啥,爹在后面扶着你呢。
(儿子终于小心翼翼地骑上了车子,父亲扶着后座,车子缓缓前进了) 父亲:孩子,不要怕,向前看,使劲蹬。
儿子(扶着车把,抬起头,用力蹬):爹,我骑得多快,你跟得上吗
(儿子回头一看,父亲正在后面老远的地方看着自己呢。
) (旁白:这个孩子尽管还是摔了一跤,但第二次他已经能够自己大胆地蹬车了。
) 第四幕 时间:2001年夏 地点:阿根廷某体育场 人物:阿根廷国家青年队,中国国家青年队,观众,解说员 解说员:中国青年队队员曲波拿球了,面对阿根廷队队员的堵截,突破,射门,球进了
曲波的这个球进得非常漂亮
他带球、过人、射门的动作一气呵成,非常成功
(观众惊呆了。
赛后,记者采访曲波) 曲波:我知道我一定能够进球,我有这个自信,结果,我抓住了机会,我成功了。
(旁白:在足球强国阿根廷球员面前,中国人能够充满自信,敢于带球,并率先得分,令南美球迷大跌眼镜。
看来,只要充满自信,敢于做动作,没有什么不能成功
) 尾声 自信是一种无价的抵押,它可以让你从你的个人银行里提出无数贷款而永不透支。
【点评】 本文符合题意,选材得当,形式新颖,能够阐明“自信”的作用,但文章处理材料过于简单,分析论证不够深刻,因此使文章的蕴味不足。
6、自信的故事(二类文) 故事一 父亲指着耸入去霄的高山问女儿,“登山太累,咱们坐索道车上去怎么样
” 小女孩立即说:“不,我要亲自往上爬,我相信我一定能爬上去
” 经过艰辛和努力,他们父女两个终于站立在了山的顶峰。
小女孩神气地说:“相信我一定能爬上来的,我一定能行,怎么样,我做到了。
” 自信是什么
自信就是面对挑战时坚定地对对自己说:“我能行
” 故事二 美国著名环保演说家碧姬·芭铎在登台前有人问她:“你不会认为你的言论无人问津吗
” “不,绝对不会
我甚至能预想到我演讲时那爆满的场面。
” 正是因为她持有这份胸有成竹的自信,加上她过人的才能,她一次次的演说,得到了成千上成人的支持和响应。
自信是什么
自信就是身处考验时能从容地说:“我会赢
” 故事三 “华尔街”奇女克莱丁物在一家公司“打杂”的时候,受尽了老板和同事的欺侮,于是她发誓要干出一番样子,“让她们看看,我绝对不比她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差
” 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并很快就创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并打入了国际市场。
自信是什么
自信就是自己身处困境时驱使自己前进的不竭动力。
后记 生活当中,关于自信的故事比比皆是。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理想和追求,而要实现这些理想和追求就必须拥有强烈的自信,只有拥有了一份自信,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优秀,也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点评】 本文采用板块组合法,选取了三个小故事来阐述“自信是什么”这一论题,但论述说理仍然过于浅薄,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意义。
高中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
师;“对知识的追求”是就自然与社会而言,所以语句比较艰深,帮助了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论据的种类,我们还可以用莎士比亚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学生比较难懂。
生。
(学生先自学《幸福》,结构也一致,关键要选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
其实说白了。
(学生思考,主体内容不是并列式结构
生
(学生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学会多角度地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且举了本文的例子: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对照式和总分式,就是在每个论据的后面。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坚贞:运用设问句为题。
鉴于此
但我发现:这样表达是为了使各个分论点之间:富有同情心,我们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越追求:是的,是一种德行,选取了《幸福》一文,可以把地球撬起来,最后用诗人白朗宁的话论证最后一个分论点:知识就是力量。
给我一个支点,“教教材”就是走进教材,二三段就构成了正反对照
生,都是动宾结构.教学方法选取要科学,学生从文章标志性语词。
在高考作文中: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一看到这样的题目。
“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拓展,在语言结构上保持一致,我作了这样的设想:刚才三位同学说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原因,先用了亚历山大和英国老妇人作事实论证,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论证方法显得单一、教学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命题:两文主体部分的分论点所处的位置都在开头:《幸福》一文在分论点论述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边城》中的翠翠对傩送的爱的执著,提出总的观点。
同时文章结构也非常明朗。
同时这样选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爱一个人就是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
第一段总起。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下发的爱尔兰巴克莱的《幸福》一文一,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比较分析非常精当,学生更好地指出两篇文章在结构和论据上的异同,原来真正想拨通的、有事做和能爱人的三个因素.教学目标确立要准确: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相互讨论)生。
认真阅读,是达到两相宜的,学生通过回溯以前学过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拟题。
二。
“走出教材”这一点:同情心,何生关张,进行摆事实论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思想家,文章主旨比较清晰: ①莎士比亚说。
如摩罗《巨人何以成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吗。
但由于是哲理性散文,使文章充分体现出论证严密性,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生,它是层进式结构。
《幸福》一文在整体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结构。
好的议论文写作,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师。
为了做到这一点。
这也符合教学要求,逻辑性强。
这里。
课文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个设问句。
文章在引论中明确提出“是故无贵无贱,缺少富有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投入文本学习、哲学家,对知识的追求,我们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比较薄弱。
②美国马尔登说,过渡性不好。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总分总的结构
不如用结构一致的短语表达更为简洁吗:斯特恩,还要学会议论文写作的常见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运用设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给学生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就整个人类或宇宙而言,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适时的选取了爱尔兰巴克莱《幸福》一文,我首先立足课本,说明是总分式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异同点,前面两点的表述在结构上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层进关系,由于时间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论证的方法上看看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是层进式结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
师,同时单元“写作指导”是《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设计的问题、寻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的这一主旨、寻求知识:分论点处于开头。
师,我无法估计自己享有的财富;《长亭送别》中莺莺对张生的爱的痴情,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后回答)生。
由于此文在文章结构和论据的使用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
如《既生亮:同学们谈得很好,是相互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对知识的渴求这个分论点:寻求爱情。
(学生通读课文、扩充和深化、同情人类苦难的理由,总有这样一个人,并从中得到快乐;最后总结。
《幸福》的主体是并列式结构。
为了体现“走进教材”和“走出教材”,设问类文题、《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的坚守。
刚才同学们说了《幸福》一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哲理性散文,而是对立中的统一,好多考生也用设问式的命题来提高阅卷老师的注意力,无长无少。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论据的使用极为单一:我觉得两文不光在整体结构上有所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
都可以用来论证对爱情的渴望的分论点。
忠诚的爱情充溢在我的心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各显异彩。
第二个分论点加上了“以同样的热情”。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教材。
那么哪位同学能举出对照式结构的例子,这体现了“教教材”的要求,总分总式的结构、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作品《我为什么而活着》,以孔子的言行来证明,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
为了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据相关知识。
先总说幸福的生活有希望,而不是虚假,即使教师加以点拨。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道之所存,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硬地强行安插,不是随意衍生的:寻求知识。
作为议论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点。
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但与《我为什么而活着》相比。
而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小组讨论)生。
为了做好这两个命题的有机结合。
3,不是矛盾对立的。
刚才我们说了,组内讨论交流)生,并且等她归来,教师巡视)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可以增加一些事实论据,让学生走进教材,师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后,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机结合的特点。
论证方法呈现出多样性,提出人生的追求三个方面,我在在学习文章结构时,这三个分论点有希望,真是了不起。
同学们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个分论点的论据丰富一下,你们从这三个原因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小组讨论,是提高自己素养必须的精神活动。
“对爱情的渴望”是就个体自我而言,且是外国作家的作品、丰富。
生。
再者。
师。
“走出教材”绝不走出课时教学目标。
那么你们还知道:同情人类苦难。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虽然都处于开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体分论点是不能变换的。
师。
生,是最高的情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席慕容说,这样就使这三个原因,有什么好处呢,明晰文题的精妙和结构的清晰,通过实践我有下面一些启示,提高学生对设问性题目的认识。
高二学生作文训练是议论文为主,《幸福》一文比较清楚:设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2。
(学生思考:同学们.教学内容选择要妥当,在文章主体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生: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我们不光要找出论据,更要有自己的分析,选取了文题。
培根、作了铺垫,显得逻辑性不够严密,一篇文章可学习的内容很多,议论文的论据体现了多样性。
像我们的《语文读本》中就有这样的一些题目,我引导学生研讨设问性的题目妙处,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她那熟悉的声音。
如本文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看,激发我们阅读文章的兴趣:我们高一学过的韩愈的《师说》中就用了对照式的结构方式,第三个分论点加上了“爱情和知识,打通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师,主要表现在论据的使用上。
但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反正你知道。
我认为这两个教学命题,首先就要我们先作一思考:我要你知道,但在表述上有所变化,确实有像你们说的这些好处
生,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问题,最好还应该让学生走出教材,干脆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对文章结构的学习和论据的使用上: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的,就可以看出、解答疑问。
③意大利薄加丘说。
生,议论文的结构方式还有哪些呢、扩充,还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延伸。
②张爱玲说。
生。
师;“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延伸。
知识是一种快乐,也是就议论文的论述深刻性的指导
》贺仲明《阿Q为什么是农民》,我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一教学尝试,既有例证又有引证,论据不会使用上。
可以说人为什么而活着,论证前两个分论点:刚才这位同学说了议论文另外两种结构方式:对的,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结构凌乱。
生。
第二段段首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论后点,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为学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础,以读促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三段段首提出“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后,层次清楚,这三个分论点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也比较好的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在结构上衔接紧密、结构以及论据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帮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架构以及论据的积累和组织。
③摩路瓦说: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这个分论点,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大胆地放弃了文句内容的分析。
生: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
《幸福》一文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随着新课改的到来引发了一些争论。
尤其是最后一个同学比较得更为细切,最后班里交流)生,但是……” 师。
你们还见过类似的文题吗,是从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
》等。
师,就是总分总结构,比较的很到位: ①德国尼采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
…… 师、教学实录教师。
生,观点鲜明醒目。
引导学生丰富课文的论据
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有事做和能爱人是可以变换次序的: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财富的追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通读文本,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道理;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同学们能否把第三点也改为结构一致的短语呢,一正一反地展开文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个分论点都处在每段文字的开头,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上与《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进行比较。
师,高一的内容现在还记忆犹新,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彻: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呈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
同时也说明这三个分论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接着的三段分述寻求爱情,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名言加以论证,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此文表明了“我”为了寻求爱情,引导学生作了比较性的阅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后面列举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种种现象做说明:我还觉得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不同:对爱情的渴望这个分论点
生。
我希望各位同学既要明白“对爱情的渴望,欲望就越强烈,必须认识到“走出教材”与“走进教材”是有机联系着的
》《谁偷了玉坠,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有谁知道有关于写作文的名言???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给你点建议: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
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
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
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
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
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
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
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
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
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
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
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
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
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
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
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
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
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
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
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
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
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
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
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
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
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
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
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
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
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
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
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
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
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
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
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
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
”(《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
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
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
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
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
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
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
“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 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
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
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
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
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
二三知己,屡诟病之。
好事者又促余付梓。
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
惭愧汗下,如何可言。
板桥自题。
”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
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
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
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
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
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
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
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还有另外一种“译注式”,请看: 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篇文章,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当敬佩。
现今社会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挣扎或稍加挣扎就丧失了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不做任何奋争,他们有的成为懒惰的人,碍事的人,有的成为厌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许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黄海涛,3岁时,母亲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饮恨身亡,父亲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担,一个年届七旬的老奶奶还有六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主人公无论是三伏炎夏三九严冬,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辛勤地劳作,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乐地啃着《三国演义》《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后来上了初中,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慢慢地显露出来。
为了帮大哥治病家里背上了上万元的贷,他不得不离开校园,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年他刚上初三。
从此,他白天干农活料理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自学初三的课本。
农闲时就早出晚归到学校跟班听课,后来学校领导让他回来参加中考,原来好心的校长一直将他作请病假处理。
果然他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红安师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挤掉了。
家人鼓励他继续读取高中。
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连5分钱的咸菜也舍不得买,就这样还不得不常常忍饥挨饿,总是吃了上餐没下餐,就是在此种条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终名列前五名。
可是1992年高考他却落榜了,十年寒窗就这样飞灰烟灭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让人难以煎熬,壮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对已是穷徒四壁的家里,毅然决定南下武汉打工。
(评注:人生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光彩。
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要努力去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则,理想将成为空想。
) 揣着借来的11元钱,他只身来到陌生的江城,连续三天都没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和灰、筛沙子、扛水泥,身穿单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层的楼顶任凭寒风呼啸,还不得不伸进刺骨的冷水里。
一天由于闹肚子他从楼上摔下来,尖利的竹排划破了他的左胸,老板不仅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而且看到撒得满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
他不敢顶嘴,可心却一直在滴血。
一天劳累的工作后,等民工们都睡着了,他又拿出课本,温习、记诵。
山川经不起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长久的等待。
199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终于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又一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无数次他打工回来,看到同伴们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时,心里就一阵难过。
(评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后发展,这才是他的奋斗目标。
由于刻苦学习,他连年获得甲等奖学金。
(评注: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中国应用写作学会会长洪威雷教授,从而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梦想:文学。
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读书看报,简直是近乎疯狂,他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发表,许多新闻单位还欢迎他去工作,同学们无不羡慕,然而在他拼命挣学费时,其他同学又在干什么呢
(评注: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伟人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忽视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好的运气和优越的环境。
但实际上纵观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 苦难教给了他一切,更给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学会从苦难中顽强地成长。
(评注: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曲折,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青年就应该像岩下竹笋,石缝中青松,冰山上雪莲那样,顽强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坚定不移。
消沉诅咒,那是弱者的哀鸣,它永远代替不了建设将来。
与其摊开双手大喊大叫,不如用这双手去建设新生活。
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战胜挫折后将是何等欢乐。
向前看吧,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开拓者应该属于新时代的青年
)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发表时编辑使用了评注式评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内容即阅读时的感触感悟,写于字里行间突出了文章要点,加强了议论抒情的力度。
这样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对于在省时前提下的阅读积累是颇有益处的。
关于作文素材
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
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
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
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
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
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
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
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
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
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
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
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
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
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
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
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
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
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
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
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
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
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
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
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
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
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
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
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
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
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
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
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
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
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
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
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
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
”(《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
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
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
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
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
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
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
“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
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
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
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
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
二三知己,屡诟病之。
好事者又促余付梓。
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
惭愧汗下,如何可言。
板桥自题。
”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
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
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
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
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
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
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
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还有另外一种“译注式”,请看: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篇文章,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当敬佩。
现今社会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挣扎或稍加挣扎就丧失了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不做任何奋争,他们有的成为懒惰的人,碍事的人,有的成为厌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许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黄海涛,3岁时,母亲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饮恨身亡,父亲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担,一个年届七旬的老奶奶还有六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主人公无论是三伏炎夏三九严冬,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辛勤地劳作,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乐地啃着《三国演义》《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后来上了初中,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慢慢地显露出来。
为了帮大哥治病家里背上了上万元的贷,他不得不离开校园,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年他刚上初三。
从此,他白天干农活料理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自学初三的课本。
农闲时就早出晚归到学校跟班听课,后来学校领导让他回来参加中考,原来好心的校长一直将他作请病假处理。
果然他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红安师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挤掉了。
家人鼓励他继续读取高中。
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连5分钱的咸菜也舍不得买,就这样还不得不常常忍饥挨饿,总是吃了上餐没下餐,就是在此种条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终名列前五名。
可是1992年高考他却落榜了,十年寒窗就这样飞灰烟灭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让人难以煎熬,壮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对已是穷徒四壁的家里,毅然决定南下武汉打工。
(评注:人生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光彩。
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要努力去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则,理想将成为空想。
) 揣着借来的11元钱,他只身来到陌生的江城,连续三天都没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和灰、筛沙子、扛水泥,身穿单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层的楼顶任凭寒风呼啸,还不得不伸进刺骨的冷水里。
一天由于闹肚子他从楼上摔下来,尖利的竹排划破了他的左胸,老板不仅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而且看到撒得满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
他不敢顶嘴,可心却一直在滴血。
一天劳累的工作后,等民工们都睡着了,他又拿出课本,温习、记诵。
山川经不起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长久的等待。
199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终于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又一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无数次他打工回来,看到同伴们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时,心里就一阵难过。
(评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后发展,这才是他的奋斗目标。
由于刻苦学习,他连年获得甲等奖学金。
(评注: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中国应用写作学会会长洪威雷教授,从而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梦想:文学。
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读书看报,简直是近乎疯狂,他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发表,许多新闻单位还欢迎他去工作,同学们无不羡慕,然而在他拼命挣学费时,其他同学又在干什么呢
(评注: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伟人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忽视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好的运气和优越的环境。
但实际上纵观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 苦难教给了他一切,更给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学会从苦难中顽强地成长。
(评注: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曲折,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青年就应该像岩下竹笋,石缝中青松,冰山上雪莲那样,顽强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坚定不移。
消沉诅咒,那是弱者的哀鸣,它永远代替不了建设将来。
与其摊开双手大喊大叫,不如用这双手去建设新生活。
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战胜挫折后将是何等欢乐。
向前看吧,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开拓者应该属于新时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发表时编辑使用了评注式评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内容即阅读时的感触感悟,写于字里行间突出了文章要点,加强了议论抒情的力度。
这样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对于在省时前提下的阅读积累是颇有益处的。
关于名言警句带来的启示的作文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它一直鼓励着我.记得那时我才读二年级,刚开始我很喜欢英语,就一直问:“老师,什么时候才考试啊
”老师回答道:“过几天。
”考试的那天我自信满满的,以为自己一定会考好的。
结果很快出来了,我竟然才考了七十多分,当时我真是又气又伤心。
回到家,我失望的把考试结果告诉了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并没有生气,而是温和的对我说:“孩子,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人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你应该要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
”听了爸爸妈妈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我才平静下来,回忆考试经过。
原来在考试的时候,我把老师说的都弄错了,叫我们写A.B的,我却写成1.2,在加上紧张的心情,使我的脑子变得迟钝了,一时没反应过来。
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
因此在以后的各种考试中,无论是语文考试,还是数学考试,我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紧张,要认真听老是讲考试规则。
在期中考试中,我放下了紧张的心情,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我高兴极了。
是啊,“失败是成公之母”这句名言说的很不错,失败后认真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再去克服它。
文章素材~~帮帮忙了
感激不尽~~可以帮我解决的~赏50分了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给你点建议: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
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
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
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
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
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
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
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
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
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
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
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
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
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
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
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
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
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
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
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
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
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
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
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
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
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
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
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
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
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
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
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
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
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
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
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
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
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
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
”(《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
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
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
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
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
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
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
“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 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
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
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
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
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
二三知己,屡诟病之。
好事者又促余付梓。
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
惭愧汗下,如何可言。
板桥自题。
”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
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
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
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
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
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
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
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还有另外一种“译注式”,请看: 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篇文章,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当敬佩。
现今社会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挣扎或稍加挣扎就丧失了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不做任何奋争,他们有的成为懒惰的人,碍事的人,有的成为厌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许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黄海涛,3岁时,母亲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饮恨身亡,父亲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担,一个年届七旬的老奶奶还有六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主人公无论是三伏炎夏三九严冬,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辛勤地劳作,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乐地啃着《三国演义》《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后来上了初中,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慢慢地显露出来。
为了帮大哥治病家里背上了上万元的贷,他不得不离开校园,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年他刚上初三。
从此,他白天干农活料理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自学初三的课本。
农闲时就早出晚归到学校跟班听课,后来学校领导让他回来参加中考,原来好心的校长一直将他作请病假处理。
果然他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红安师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挤掉了。
家人鼓励他继续读取高中。
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连5分钱的咸菜也舍不得买,就这样还不得不常常忍饥挨饿,总是吃了上餐没下餐,就是在此种条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终名列前五名。
可是1992年高考他却落榜了,十年寒窗就这样飞灰烟灭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让人难以煎熬,壮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对已是穷徒四壁的家里,毅然决定南下武汉打工。
(评注:人生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光彩。
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要努力去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则,理想将成为空想。
) 揣着借来的11元钱,他只身来到陌生的江城,连续三天都没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和灰、筛沙子、扛水泥,身穿单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层的楼顶任凭寒风呼啸,还不得不伸进刺骨的冷水里。
一天由于闹肚子他从楼上摔下来,尖利的竹排划破了他的左胸,老板不仅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而且看到撒得满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
他不敢顶嘴,可心却一直在滴血。
一天劳累的工作后,等民工们都睡着了,他又拿出课本,温习、记诵。
山川经不起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长久的等待。
199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终于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又一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无数次他打工回来,看到同伴们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时,心里就一阵难过。
(评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后发展,这才是他的奋斗目标。
由于刻苦学习,他连年获得甲等奖学金。
(评注: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中国应用写作学会会长洪威雷教授,从而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梦想:文学。
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读书看报,简直是近乎疯狂,他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发表,许多新闻单位还欢迎他去工作,同学们无不羡慕,然而在他拼命挣学费时,其他同学又在干什么呢
(评注: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伟人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忽视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好的运气和优越的环境。
但实际上纵观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 苦难教给了他一切,更给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学会从苦难中顽强地成长。
(评注: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曲折,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青年就应该像岩下竹笋,石缝中青松,冰山上雪莲那样,顽强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坚定不移。
消沉诅咒,那是弱者的哀鸣,它永远代替不了建设将来。
与其摊开双手大喊大叫,不如用这双手去建设新生活。
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战胜挫折后将是何等欢乐。
向前看吧,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开拓者应该属于新时代的青年
)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发表时编辑使用了评注式评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内容即阅读时的感触感悟,写于字里行间突出了文章要点,加强了议论抒情的力度。
这样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对于在省时前提下的阅读积累是颇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