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明星励志曲折故事400字
小时候,性格内向的他很少给家里惹事,如没有妈妈的允许,是不敢接受别人东西的。
但有一件事,姚明至今难忘。
1为打游戏机,姚明从妈妈的兜里偷了100元钱。
这是姚明10岁的事,每当钱花光后,姚明都会从妈妈的兜里偷出几块钱,随着次数增多,拿的数目也越来越大,最后一次,竟然拿了妈妈100元。
这次,姚明被发现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妈妈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还给了他一些零花钱。
正是因母亲这种做法,使姚明更深地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所以如今,他会语重心长地讲起这些。
2第一次投篮姚明站在罚球线后,两手卡着篮球,屏住呼吸。
他心跳得很快,双臂与贴在胸口的篮球,似乎都随着心跳在颤抖。
这是姚明第一次投篮,那时他上小学一年极。
小学生们就像玩一样,跑跑圈,看谁跑得快,投投篮.看谁投得准。
“同学们,投蓝比赛让谁参加好呀?”老师在讲台上问,眼睛瞅着坐在最后一排的姚明。
小朋友们已齐刷刷地叫了起来:“姚明”大家都知道姚明的爸爸妈妈是打篮球的.而小学一年级就长到了1米50的姚明,更让老师和同学对他充满期望。
姚明双手贴着裤缝站了起来,满脸自豪。
这位多年以后的NBA状元秀就在简陋的篮球架前开始了平生第一次投篮。
但是,没有投中,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蓝板,然后落在地上蹦了几蹦,歪歪斜斜地滚远了。
3进体校为喝牛奶“我当时叫他打篮球,只是希望让他活动活动。
”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
即使送姚明去了少体校,他也是这么想的:会打篮球,将来考重点中学和大学,有加分优惠。
姚志源退役后,分配到上海海事局。
方凤娣算是“专业对口”,进了体育科研所。
姚明出生后,夫妻俩工资的大部分都用在伙食上:一对亚洲身高第一的夫妻,再加上一个猛长的儿子,那点儿工资愈发显得菲薄了——即便是前国家女篮队长,方风娣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只有四十多元的收入。
“姚明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很大,一只红烧蹄膀,被姚明一顿吃光。
方风娣这时又得为下一顿发愁了……”东方男篮领队俞小苗回忆说。
为了保证姚明的营养,姚志源夫妇只得自个儿省吃俭用了。
姚明进入少体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少体校的学生有伙食朴助,起码每天有一瓶牛奶供应。
姚明9岁的时候,去徐汇区少体校练篮球。
姚志源有时兴之所致,就在宿舍前的旧车棚旁,跟姚明玩玩篮球——姚明显然还缺乏“敬业”精神,因为每当儿子投进几个球后,姚志源就得给他买点小玩意儿进行奖励,后来姚明调侃道:“刚开始时我是靠接受贿赂打篮球的。
”脸上贴的纸条最多姚明的童年在上海康平路95号度过。
姚明记忆中朴素而又快乐的童年,是铺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走廊上的。
男主人姚志源身高2米08,女主人方凤娣1来88。
两人均是打篮难出身,有“亚洲第一夫妻”的美誉。
姚志源是上海队队员,上个世纪 70年代方凤娣曾担任过中国女蓝的队长,大名鼎鼎。
楼里住的都是上海体委的职工,现在的国家网球队教练王良佐、上海男排主教练沈富麟等当年都与姚家比邻而居。
房子小,走廊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姚明与张窗、王佳音、孙怡、孙家传一起长大。
张窗最大,也最调皮,像个男孩子。
姚明在5个孩子中排第二,却温顺得像个女孩子。
大家一起玩牌,姚明脸上贴的纸条最多,因为其他几个人联合起来整他。
姚明,也不急,一胜憨笑。
他挨了张窗的打,不还手,也不争辩,而是去找张窗的爸爸:“张窗爸爸,张窗又打我了。
”“她打你一下,你还她两下。
”“不行啊,我妈妈说,不能打人的。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当时著名的以篮球为职业的亚洲第一夫妻家里。
第一夫妻指的是身高:父亲姚志源身高2.08米,母亲方凤娣身高1.88米。
但如果说姚明的成功都得益于身高,得益于父母的职业遗传,那就错了。
其实姚明小时候对篮球并不喜欢,更谈不上出色,是父母对姚明既顺其自然又积极引导,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尊重他的职业选择,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培养,才让这颗体坛明星冉冉升起。
敦厚谦让 乐于助人 姚明记忆中的朴素快乐的童年是在一条今天看起来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过的。
上海住房紧张,他家住的是那种12平方米加6平方米的一室半型集体宿舍。
公用地方小,势必多了那种小伙伴间的摩擦。
姚明小时人高马大,但与同伴玩不但没占便宜反而吃亏。
一次,邻家孩子向姚明母亲告状,说姚明欺侮他,母亲便批评儿子,姚明也不解释。
后经过了解,母亲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这时有邻居说:姚明这么单纯老实,长大要吃亏的。
母亲则说:我相信姚明以诚待人,别人也会对他好的。
以后母亲碰到什么事就都先问清楚,并经常教导姚明为人要宽厚大度,还告诫说:你被别人欺侮,总有讲理的地方。
千万不要别人不对,你也跟着不对。
父母的教育使姚明敦厚谦让。
学校每次组织春游,他都让座给弱小的同学,自己总是站在车后。
小学四年级时他长到了1.70米,先是自己班里的高玻璃窗归他擦拭,到后来任何老师、同学都可以对他说:姚明,你帮忙擦一下我们教室的高玻璃窗!他总是乐意地答应,从不斤斤计较。
最后他承包了整所学校所有的高窗户。
这种敦厚善良在球场上也不时地显现出来。
姚明小时候就有很强的荣誉感,排在队伍后面的他在国歌声中一脸羡慕地望着前面的少年升旗手将国旗徐徐升起。
这种荣誉感也是促进姚明拼搏的动力。
循序渐进 不骄不躁 姚明小时候成绩一般,小学一年级参加运动会才第一次投篮。
在篮球架前,老师问:同学们,投篮比赛让谁投好呀
其实目光已经投向姚明。
谁都知道姚明父母是篮球运动员。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推举姚明。
姚明两手捧着篮球,屏住呼吸,心怦怦跳,也许是紧张,他没投中,篮球有气无力地碰了一下篮板,落在地上蹦到一边。
他平生第一次投篮就在同学的期待中失败了。
而另一个小朋友用俗称的倒马桶业余动作倒准确投进了。
姚明尴尬得满面通红。
姚明其实并不喜欢篮球,他像一般的男孩一样喜欢枪,喜欢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甚至还对考古发生兴趣。
他还爱做航模,爱游戏机。
总之,他爱好广泛。
为篮球事业拼搏一生的父母,身上带有伤病,一开始并不想儿子子承父业。
父母还是想让他读个好学校,考重点中学。
可以说,父母在姚明9岁那年送他去徐汇区少体校练篮球,无非是想沾打球的光考学校时加几分。
从此,每当休息天或课余时,父亲就在宿舍前的旧车棚边与孩子玩篮球。
父亲做了个篮球网,投进了便买小玩意儿奖励他。
再看姚明,未满14岁身高近2米。
就身高来说是打篮球的好料。
因此,父亲也着意对儿子进行培养。
渐渐地,篮球给姚明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就感。
他也越来越发觉其中的魅力。
徐汇区少体校分尖子、重点、普通三种班。
姚明一开始在普通班,每天只有5元钱补贴。
人高马大的篮球队员对父母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
他家境贫寒,父母两人的收入只有100元,只能节衣缩食省给儿子。
姑姑带来的鸡,他一下子能吃1只,蛋一口气能吃6个。
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父母到处托人弄牛奶票。
刚到少体校时的姚明,除了身高,没别的优势。
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认真。
凭着这点,他的天赋一点点得到开拓,很快从普通班跳到重点班再到尖子班。
指导切磋 走向世界 父母对姚明比较低调。
姚明在少体校的训练中由于认真刻苦,不久便成为一颗少年新星进入了上海市少体校。
这时媒体要采访姚明,母亲拒绝了。
母亲认为媒体的宣传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她希望儿子脚踏实地而不是在媒体的夸耀中飘飘然。
也应该说姚明正碰上好时候:体改风起云涌,全国篮球赛专业联赛从12座城市开始,CBA诞生。
1996年姚明16岁,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正式成立,有了高水平外援,对帮助姚明提高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父母也是姚明最好的老师。
看球赛时,一家三口围着讨论技艺。
一次,看了一场北京队的比赛,打单涛和巴特尔的双塔战术。
姚明记得单涛有一个动作,是用肘直接架着别人上去的。
母亲说,你要学学这种动作,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
后来姚明回忆说:母亲的话提醒了我,至少我会用肘了。
这样我的进攻性比较强了。
父母经常指点姚明。
东方男篮主场比赛,父母每场都去,在球场可以与儿子聊一会儿,探讨球艺。
打客场,父母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儿子的球艺。
对儿子防守、进攻、打球态度一一细评。
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前几场姚明发挥得不好,父母便在电话里安慰他、鼓励他。
姚明于1997年八运会开始了他的篮球生涯。
从CBA联赛到亚锦赛、奥运会,南征北战四处奔波。
每年就几天在家里,他不要父母休假陪他,而是一个人在家睡觉。
母亲知道儿子最需要的是睡眠,也就由他去了。
春节也就是在家吃顿年夜饭,年初一就得赶回去。
可以说,姚明的每一步成长,都有父母的心血。
父母、老师、教练对姚明的培养是量体裁衣式的,从单独为他设计训练方案到不忙于让他过早进入NBA,他们不急于求成而又严格要求的科学方法,都表明了顺其自然而又积极引导的策略。
正是这些铸就了他一连串扎实成长的足迹:16岁进上海男篮,17岁出战八运会,19岁进国家队,21岁被NBA选为状元秀,成为休斯顿火箭队主力。
在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成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有多少人在呼唤:“姚明,姚明,中国人,了不起
”这时的他是多么自豪
这是素材你可以自己总结下。
明星成长中的励志故事(课前3分钟演讲,急
)最好是体育,演艺圈的明星
12岁开始练习跑步 刘翔走上田径场是非常偶然的。
10年前,少年刘翔就读于上海市普陀区的管弄新村小学,因为他个子比同龄的学生高,手大,力强,扳手腕从来不吃亏,而且脑子活络。
教体育的钟老师让刘翔参加跑步训练,由此成了他田径生涯的起点。
一开始的那段日子并不顺利,少体校录取了他,家里的长辈都不同意。
妈妈说:“我们翔翔是要读书上大学的。
” 唯有父亲刘学根是刘翔最有力的支持者。
他的理由是,小时候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好处。
父亲年轻时喜欢体育,玩耍石锁、石担,知道好身体的重要性。
最初的几年里,刘翔练的是跳高。
现在想来,那段“歧途”使少年刘翔对田径的栏架有了初步的感觉。
一直到四五年级,刘翔赢得了市“跳高小能手”的荣誉,长辈们方才转变了态度。
体育锻炼的名人名言,和体育小故事
关于体育的名人名言1、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达·芬奇2、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列夫·托尔斯泰3、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4、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5、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普希金6、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关于体育的小故事1、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
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
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
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
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2、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
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
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我今年15岁,想去体校打篮球,身高不高仅有160励志:不怕苦只要能打好篮球,请问有希望吗?求专业人员解答
内特罗宾逊和土豆韦伯都能进NBA,身高不能限制你的能力,“不怕苦只要能打好篮球”只要这句是你的心里话
军训结束后教官对学生说的话
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众多人耳熟能详。
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郑州,身高1.50米。
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
运动生涯中共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女子单双打,1996女子单双打)。
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
四年之后的1992年,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和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
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
(我不保证都有用,你看看哪些对你有用就留下,没有用呢就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