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母性美的句子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形象

李、杨故事并没有顺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的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女性美、歌颂忠贞爱情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于民间传说的。

因此,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起丁关键作用。

当然,这一主题变化还包含着杨贵妃形象的变迁这一重要问题。

这也是《长恨歌》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趋势,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而没有违背这种趋势去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涵义。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

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

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

《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恶。

”李延年歌日: “倾国复倾城。

”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

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慨,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像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甚至于在佛教世界中消极避祸、闲散自适,使其政治、文学生命黯淡无光。

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中唐土人在封建政治辗压下极为渺小而懦弱的一面。

实际已放弃了一度用以自勉的积极、负责的现世精神,而佛教思想中妥协、避世、庸俗、自私的宿命论思想最终左右了他的生活哲学。

我们看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纪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

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

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

诗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的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的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行动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

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

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的美妇形象接上了榫: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贵妃的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的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的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的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

“女色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已、褒姒的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

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民间作品中的美女形象,历来都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能以自己的聪敏智慧战胜凌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

杨贵妃的形象无法塑造成这样,但民间传说却让她成为蓬莱仙女,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应负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责任。

世代读者对贵妃形象也颇有争议,一种倾向满怀怜惜热爱之情,而一种倾向则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责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评。

而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的创造,实难能可贵。

由于“美”与“恶”的结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恨歌》塑造的贵妃形象是一个足可与荷马史诗中的海伦相媲美的美妇形象。

征城掠地、政治兴亡与这种女性美的力量对比,甚至都有些黯然失色了。

与西方的女性赞歌相比,中国人对女性美的赞叹受到封建伦理观的更多束缚,被制欲说教所抑制,被“祸水”的历史观所抵销,被母性形象或无盐之类的丑妇形象所遮盖。

但尽管如此,从《神女赋》、《洛神赋》到才子佳人小说,女性美的描写仍是文学的最重要主题。

对女性美的崇拜,与歧视、憎恨、恐惧女性的观念混合在一起,成为封建文化最奇异的景观之一。

白居易在一个将这种种观念最触目地集中于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语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伦理观念所许可的范围内,使女性美获得了最完美的表现。

与它相比,《神女赋》《洛神赋》的语言过深、过曲,而小说白描语言则过亵、过露。

这个语言运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对有关女性的崇拜、占有、恐惧等多种心理因素所做的适当控制。

《长恨歌》用直观的描写使贵纪形象世俗化,造成“近亵”的效果,但又通过马嵬之死使她的命运悲剧化,通过相思、寻仙等情节使她纯情化、崇高化。

白居易善于运用此种描写,使它与悲剧化、崇高化的主题构成适当的张力。

与宋词直至明清小说中更为世俗化、肉体化的女性描写相比,《长恨歌》带有神话色彩的处理方式,在对女性美的歌赞中保留了更多的对女性的尊重。

也给个我搜到的。

看看。

试析《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的态度

作者持爱。

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

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

《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纪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

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

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

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

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②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

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

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

”③《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

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

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

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由《长恨歌》故事的展开来看, “人宫专宠”、 “马嵬惊变”两段情节都有历史记载可据,涉及的主要是一个“专宠”问题,以及与之相连的“女祸”之类历史观念。

在中唐时代,执拗地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着一种对开元盛世无比怀念的情绪。

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确实与它包含的政治内容有关。

这个故事恰恰成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心和导火索。

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侯、耽于享乐。

因此,当时人们在总结这一历史事件的教训时,基本上只能着眼于宫廷政治史,李、杨关系于是也成为议论 的中心话题。

然而,在推出这两位事件的中心人物和确定了被谴责的对象杨妃之后,李、杨故事并没有顺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的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女性美、歌颂忠贞爱情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于民间传说的。

因此,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起丁关键作用。

当然,这一主题变化还包含着杨贵妃形象的变迁这一重要问题。

这也是《长恨歌》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趋势,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而没有违背这种趋势去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涵义。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

但在 《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

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

《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 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恶。

”李延年歌日: “倾国复倾城。

”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

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慨,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像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 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甚至于在佛教世界中消极避祸、闲散自适,使其政治、文学生命黯淡无光。

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中唐土人在封建政治辗压下极为渺小而懦弱的一面。

实际已放弃了一度用以自勉 的积极、负责的现世精神,而佛教思想中妥协、避世、庸俗、自私的宿命论思想最终左右了他的生活哲学。

我们看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纪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

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

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

诗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贬义,作者不过用他所知的宫廷生活营造出外在的环境,淡化其客观效果并进行艺术处理,而将一个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行动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

当然,这也反映了男权社会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观念,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则是一个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产生、同时又反映着男人们的复杂欲望心理的美妇形象。

这一形象首先在描写方式上与传统和民间作品中的美妇形象接上了榫:与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贵妃的形象描写反而采取了极俗的方式,一直写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处理,其实是在按照民间美妇作品的方式塑造杨贵纪这一形象,《长恨歌》的主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

“女色祸国”实际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观念,民间传说中缺少这样一种故事类型,例如妲已、褒姒的故事,便没有一种民间流传形式。

相反,某些可能具有这种因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主题却发生变化,女主人公并没有被视为“祸水”,杨贵妃形象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民间作品中的美女形象,历来都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能以自己的聪敏智慧战胜凌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等。

杨贵妃的形象无法塑造成这样,但民间传说却让她成为蓬莱仙女,这等于完全免去了她应负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责任。

世代读者对贵妃形象也颇有争议,一种倾向满怀怜惜热爱之情,而一种倾向则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责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评。

而诗人在这一点上作出了最大胆的创造,实难能可贵。

由于“美”与“恶”的结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恨歌》塑造的贵妃形象是一个足可与荷马史诗中的海伦相媲美的美妇形象。

征城掠地、政治兴亡与这种女性美的力量对比,甚至都有些黯然失色了。

与西方的女性赞歌相比,中国人对女性美的赞叹受到封建伦理观的更多束缚,被制欲说教所抑制,被“祸水”的历史观所抵销,被母性形象或无盐之类的丑妇形象所遮盖。

但尽管如此,从《神女赋》、《洛神赋》到才子佳人小说,女性美的描写仍是文学的最重要主题。

对女性美的崇拜,与歧视、憎恨、恐惧女性的观念混合在一起,成为封建文化最奇异的景观之一。

白居易在一个将这种种观念最触目地集中于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语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伦理观念所许可的范围内,使女性美获得了最完美的表现。

与它相比,《神女赋》《洛神赋》的语言过深、过曲,而小说白描语言则过亵、过露。

这个语言运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对有关女性的崇拜、占有、恐惧等多种心理因素所做的适当控制。

《长恨歌》用直观的描写使贵纪形象世俗化,造成“近亵”的效果,但又通过马嵬之死使她的命运悲剧化,通过相思、寻仙等情节使她纯情化、崇高化。

白居易善于运用此种描写,使它与悲剧化、崇高化的主题构成适当的张力。

与宋词直至明清小说中更为世俗化、肉体化的女性描写相比,《长恨歌》带有神话色彩的处理方式,在对女性美的歌赞中保留了更多的对女性的尊重。

《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事件,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

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的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道德)主题交织在一起。

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

但即使在礼防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轨仪造成了冲击。

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感情问题时,早已面临着道德的压力。

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仍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

这使我们联想到他早年曾有的恋爱经历。

正式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名为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它是非礼结合,两人的关系是属于两情相悦的私下结合,而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其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使他的世界观和个性在两个并列的世界中形成:一个是道德和仕进的世界,另一个是感情和个人生活的世界;父亲代表前者,母亲代表后者。

这幼年的两个世界——道德和感情,实际上成为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所围绕的两大主题。

联想到《长恨歌》又未尝不是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我们便不难理解,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

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结靡”之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正是由于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末了”的动人场景,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

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演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人性的赞美使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

惟其绵绵“长根”的豆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 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阅读理解《篱笆青青》

21.这篇散文不仅描写了乡村多个种类,各个季节的篱笆之美,还再现了母性乡村的人性之美。

阅读全文,梳理出有关人性之美的具体事例,要求语言简洁。

(2分)22.上题中所梳理出的具体事例,反映了乡民的哪些美好品质

请简要概括。

(2分)23.在第⑧段画线处仿写,要求内容、句式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2分)24.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摘抄一个你最欣赏的句子, 并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分)摘句:赏析:25.文章中的篱笆,既有实的意思,也有虚的含意。

请认真品读第⑩段,说说画线处的“自己的篱墙”有什么深意

(3分) 21.朴实大方的接纳路人休息,热情端来清凉的井水;大方的和邻居分享丰收的果实,分享丰收的乐趣。

(每点1分)22.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而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

23.像在欣赏一幅的水墨画24.摘句: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

你从散发着草儿香气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像在读一首清新的田园诗,像在欣赏一幅的水墨画,像在听一支古典的乡情曲。

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 觉等角度,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

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生动形象描写出花 墙篱笆的优雅之美。

拟人,如“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生动有情趣。

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

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

(2分)25.①“与篱笆相守”守住心灵,也就 是守住我们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

②“与乡村相守”守护乡村,篱笆所守住的乡村文明,远离现代社会的尘嚣,在纯朴的乡村里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带有侧面描写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可爱的同学我有一个聪明可同学,他叫周。

周斯杰最大的外貌特点,就是他的眉毛很黑,是用笔涂上去的。

他的眼睛小小的,圆圆的,给人一种很调皮的感觉。

并且斯杰的眼睛总闪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到他很聪明。

周斯杰的知识十分丰富,语文课、科学课都成了他的舞台。

每当老师提问他时,同学们就都做好准备,等着他的“长篇大论”。

他说的话总是很具体、全面,而且能一下点中中心。

一次,老师问了一个跟课外知识相结合的问题。

同学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我也绞尽脑汁,可就是想不出来。

这时周斯杰胸有成竹的一下子把手举了起来,老师点了他。

斯杰“噌”地一下站了起来,出色地回答了问题。

老师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同学们也发自内心地为他鼓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我真的佩服他有那么丰富的知识。

周斯杰的作文也很好,读他的作文,让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读了一遍还想再读。

他的作文有时候很有深度,有时也十分精灵古怪。

比如:“忍,乃少林最高境界。

”……要说他作文中搞笑的地方,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周斯杰不仅作文很搞笑,人也很可爱。

他总做一些小孩做的事情,好像还没长大似的。

像瞪着眼睛,手握成拳头,一副凶巴巴的样子,都是他常有的动作,十分有趣。

跟他在一起,我的肚子可受不了。

知道为什么吗

他总是做些很搞笑的事情让我笑疼了肚子。

我敢预言,他将来肯定能成为笑星。

斯杰还是男生们的偶像,总是会创造出一些令他们很兴奋的游戏。

这就是一个知识渊博、文采彬彬、可爱搞笑的小男孩--周斯杰。

篇二:母亲的微笑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崇高的人了。

我从呱呱坠地开始,便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中。

为了把我抚养好,一个母亲能做到的她都做到了。

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倍加感激的是母亲那和蔼、真挚的微笑。

我有了进步,她微笑着表扬我;我有了过失,她微笑着批评我;我骄傲自满时,她微笑着给我泼点凉水;我颓废失意时,她微笑着给我添点动力……我是在母亲微笑的甘露浇灌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株小树,我是在母亲微笑的春风拂煦下绽开的一朵小花。

我一天天地在长大,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已不再多见,取而代之地常常是严厉的面孔。

每天陪伴我的只有书桌、台灯和数不清的习题。

“难道母亲不爱我了吗

”我一次一次地冒出这个念头,又一次次地将之否认。

想起小时候,母亲教我写字,背诗,寒冬里给我洗衣服,在酷暑为我整理房间……我九岁那年的一天,半夜一点钟,外面是瓢泼大雨、电闪雷鸣。

我突然发起了高烧,爸爸不在家,母亲看着我,又望望窗外,仔细给我披上雨衣,毅然背起我向医院跑去。

我伏在母亲背上,清晰地听到了母亲急促的喘息声。

我的心快要碎了,我说:“妈妈,我下来自己走吧

”母亲毅然答道:“那怎么行呢

你发着高烧,怎么能在雨里走

把雨衣披严,千万别淋着了。

”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雨大路滑,母亲一歪,险些摔倒,站稳后,她急切地问我:“没事吧

”我说:“没事

”母亲长舒了口气,如释重负地说:“那就好,那就好。

”就这样,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把我背到了医院。

当一次次考试卷发到手中时,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总会从心底涌到胸口。

我的鼻子酸酸的,但我忍住了,我怕同学们看到。

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告诉了我一切。

当母亲看到试卷时,久违的微笑又写在脸上,她微笑着对我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这句话伴着我走过十几个春秋,它给我力量,促我进步,我由衷地感谢母亲。

在阳光下,我仿佛看到母亲背后升起了一个绚丽的光环,那是古代传说中只有仙人才有的光环,这便是最圣洁、不容亵渎的母性之光

对这光,唯有仰望

篇三:我的老师许多教过我的老师,他们已经在我记忆中逐渐模糊,但罗老师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老师是刚从大学出来的本科生,她文化知识高,每次我们问她计算题,她就像一部“准确的计算机”,对答如流,的确让同学们十分钦佩

上罗老师的课,也是种享受。

在课堂上,不管谁开小差,罗老师都能用她的“千里眼”,一览无余;不管谁在叽里咕噜,罗老师也都能用她的“神耳”,听得一清二楚,尽管是你的呼吸声

不过,悄悄告诉你:罗老师的眼睛会说话的

只要哪位同学上课转神,人在心不在的,起初,罗老师会给点面子他,就用温柔的眼神注视着他几秒钟,好让他清醒过来。

可是,如果那位同学还不尊重老师,把老师温暖的目光当柴烧,那么,罗老师也就会用凶巴巴盯着他良久,因为他不知软,所以就好让他尝尝“苦瓜”的味儿

但如果那位还在懵懂,不知发生啥事,就别怪罗老师不客气了,“暴风雨”一定会马上开始,这场“暴风雨”可不是短暂的呢

有时,老师怒气地对他说道理,罗罗唆唆的,最少也要十分钟呀

不然,你也会睡着了。

所以,我们上课时都是连呼吸也不敢,认认真真的,罗老师也就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了。

罗老师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

那次,我对学习松散了,十分贪玩,成绩也就明显下降了。

罗老师把我请到办公室,她并没有板着脸,也没有责骂我的意思,只是面带笑容,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孩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你要记住,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

你错过了机会,也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如果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不就可以享福了吗

将来做个有前途的中国人,为祖国做出贡献,这才是你的目标,懂吗

”我听了老师的教导后,思考了片刻,便惭愧地低下头,脸被烧得火辣辣的,这时,我耳边又荡漾着老师那温馨的话语:“你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别失望

老师,对你很有信心

”听了罗老师那激励我的话,给我很大的力量。

为了报答罗老师,从此我就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在罗老师的帮助下,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仍旧走得平平稳稳

长恨歌的主题

一笛:一支忧郁的苦难之歌 一生写过土地遭受蹂痛苦呻吟,也写过那游弋于地心的沸气;他描摹寒冷干涸土地上农民悲苦不堪的日子,也热切欢呼带给大地光明温暖的黎明与太阳。

作为诗人,他总是“置身在探求出路的人群当中”,与他们“共呼吸、共悲欢、共生死……使自己的歌成为发自人类的最真实的呼声。

”[2] 可以说,诗人浸润流溢于诗篇中的忧郁是为着贫苦农民的痛苦,振奋是由于土地的苏醒,欢欣来自民族的解放。

正因为这样,时代题材和诗人个性心理气质的糅和,构成了艾青前后期诗歌不同的诗美风格。

1932年初,艾青在法国写了一第一首诗《会合》。

“12·8”事变、那天,他从马赛动身回国,“从彩色的欧罗巴 / 带回一支芦笛”[3],开始吹着忧郁的芦笛为“依然呻吟在屈辱中”[4]的祖国深情地和鸣。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这一时期诗美风格的集中。

他忧郁的诗情里积淀了早期生命历程的坎坷与不幸,也是发自内心他置身于黑暗大地上的痛苦的生命情怀:幼年时缺乏父母亲情的冷漠凄清,少年时飘泊异乡的辛酸孤苦,三年囚徒生涯的悲愤伤感,以及人世间的苦难不平、对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深思忧虑……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流注在他血泪凝成的字里行间,形成他许多诗歌沉郁的底色。

在这首带有自叙叙传记性质的长诗中,艾青用丰厚的感情,朴实的口语,大量的排比,细腻的笔触,形象的语言,凄楚地叙写了自己的身世经历,并怀着虔诚而深切的情感,回忆了自己深爱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凉,艾青成了家庭与时代的叛逆者。

他在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受尽人间凌辱、最后与世长辞的农村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爱”[5],对自己家庭所属地主阶级和整个不公道世界的强烈不满和诅咒。

形成艾青诗歌震撼人心力量的,当然不是单纯的忧郁和伤感,而是一种将自己融汇于深重的民族苦难之中所显现出的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对苦难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召唤。

尤其是抗战初期写的大量诗歌,与他的“土色的忧郁”和“农民的忧郁”共存的是时代的忧郁和民族的忧郁。

特别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一旋律中,反复地倾诉着民族的苦难与不幸: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授的 抖的两臂。

诗人在这里是用比拟的手法,传达出一种理性象征和暗示,引导人们对现实的深沉的哀思。

而在《北方》组诗、《旷野》二章等诗中,艾青用极富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奏出了充满哀怜的沉郁音调,同时又用苍黄、灰暗的土地的色调,带给人以悲哀和沉郁的暗示与感染。

这大概就是艾青对于新诗作出美学探索而形成的个性美:他不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构成实写的现实形象,充分地抒写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做到了外在客观形象与内在理性世界的完美统一以至融合;他也擅长运用浪漫主义或象征手法构成虚写的典型意象,以寄托或暗寓诗人对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

从他的诗行所呈现出的意境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旧中国,读出了充盈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融,读出了苦难与希望俱在的丰富意韵。

那些卖艺人,那群行乞者,那个补衣妇,那架手推车以及悲哀的北方、迷雾的旷野、贫瘠的田亩……他写那些苦难意象,融渗在乌黑、灰黄、灰暗的冷色调中,造成的暗示性及带给读者一种阴郁、压抑之感,充分显示出一种美好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式的伤感美和沉郁美,这是艾青爱国忧民情怀凝聚于土地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他早期诗美风格和内质构成。

二、土地:一支深沉的爱之恋曲 1937年至1940年,当诗人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的三、四年里,走南闯北的生涯让诗人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艺术上趋于成熟,先后出版了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及长诗《火把》和《向太阳》等,形成了艾青诗歌创作的旺盛和高峰期。

大量的作品表现出富有艺术个性特征的“艾青式的忧郁”。

《手推车》避开直接描绘经受贫穷与战乱的中国难民的具体形象,只有手推车构成的特殊意象痛楚地连接着人与土地:手推车发出的低沉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具象化地展示了北方人民流离失所的悲哀以及这悲哀印在人们身上的深深的伤痕。

《乞丐》让人看到的是一幅更加令人颤栗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苦难画面:“乞丐用最使人厌烦的声音/呐喊着痛苦/说他们来自灾区/来自战地/……/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乌黑的手/要求施舍一个铜子/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个铜子的士兵”。

而那些暂时没有失去土地的劳动者,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旷野》正是描写国家民族不幸所造成的农村经济的衰败和由此带给农民的悲苦不堪的生活:“薄雾”像“雪”一样,是苦难笼罩的象征,它弥漫着“地大物博”的中国的旷野,那里现只有“乌暗而枯干的田亩”、“荒芜的池沼”、“褐色阴暗的山坡”,“贫穷土地上的人们在那些小屋里/过的是怎样惨淡的日子啊……”这些深植于土地上的苦难怎能不让作为“农民后裔”的艾青撕心裂肺呢

诗人艾青,不仅“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且对土地挚爱直露地坦言:“我爱的”就是这“悲哀的国土”,这种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在不断地询问自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同时,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逐渐转化为诗人内心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他“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他要用“如炬”的诗笔“把弥漫在广大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

”[6] 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观点是“苦难比幸福更美”。

这种对苦难美的追求,正是一个伟大的人民诗人爱国深情、民族“忧患意识”的自觉体现,也是诗人自我面对苦难时代的自觉选择。

他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实的纪录。

”[7] 三、太阳:一支圣洁的光之赞歌 当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民族危亡走向新生伟大历史转折时,诗人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化,发掘出“民族潜藏着的生命力,也是民族解放最深厚的伟力”[8]。

在《向太阳》组诗群中,与众多苦难意象对立的光明意象群开始出现。

如火把、火焰、号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阳等,艾青诗美风格开始朝向对光明事物的歌颂,而成为诗歌创作主题的,是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向太阳》这首抒情长诗由九个组诗连成,带上前所未有的浪漫主义气息和豪放的格调。

“我打开窗/用犯人第一次看见光明的眼/看见了黎明/——这真实的黎明啊

”诗人自觉地发出内心的喜悦与豪情,他欣喜地“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 太阳向我滚来” ,并且“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

诗人艾青在明朗如瀑的太阳下沐浴,他狂喜地注视着那充满盎然生机与活力的世界,看见那些在阳光下笑得像太阳的工人、刚参军不久的农民、少女和伤兵,他熟练地运用排比短句: 比处女 比含露的花朵 比白雪 比蓝的海水 太阳是金红的圆体 是发光的圆体 是在扩大着的圆体 以及大量冠脱离阴暗、沉郁冷色调的字眼,而使用亮色和暖色调,全景式又多层面的表现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解放与自由的热烈憧憬,给读者光明与振奋的启示,从而呈现出艾青诗歌风格的豪壮、雄健之美。

音调短促跳跃的音韵美使其诗具有豪迈、恢宏的气势,加上大量重叠排比长短句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象征自由、解放、博爱和智慧之“太阳”的热切追求。

四、乡村:散文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不仅以诗人饱满的情怀去感受生活,表达自由解放的理念,在他朴素的诗行里,他又独特地运用他曾作为画家的眼睛,从散文和绘画当中汲取诗美艺术之精华。

他的散文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自由活泼地表现,无拘无束;加上鲜活朴实的口语,力求一种种随诗情而产生的“内在旋律美”,与诗行内在节奏、音律与意象相一致和融合的色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丽;诗体自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一生诗歌事业的伟大贡献。

艾青诗美风格的“散文化”形式,使抒情自由而舒展,写景开阔而细腻,注重了意象感觉性、整体象征性和抽象内感化。

其综合表现在三个方面: 广阔而自由的画面空间,创造出美之意境。

艾青的诗可以说是散文化了的语言分行,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存在。

他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其意境的创造充分体现了他诗美的灵气,一首首精美的诗作艺术品,像是一篇精巧的美文,散发着诗人悲喜情愫的气息。

如《献给乡村的诗》和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显示了这一特色。

他熟练地描绘出乡村的山水:“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瓦菲/你的被曲押了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其写景绘形绘神,饱和着诗人深切的思念与痛楚回忆,诗节前后的间接反复和诗行排比的形式使散文化得到了一定的约束,仍保持诗的基本特征,开创了散文与诗的渗透和融合。

诗节蕴含的音韵节奏之美,拨人心弦。

音乐之美,是诗歌重要标志,它是诗人主观情愫与自然音响的和谐统一,神韵、气势与音响节奏的妙合无垠。

艾青往往是根据不同的抒情对象,采用不同的节奏,或急促、或舒缓、或急管繁弦、或舒展悠长。

“造成一种有规律的音流的呼吸”,如同吐呐珠玉的天籁之音,产生了一种和谐美感,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心的交流,并为之陶醉和思索。

如《礁石》采用四行一节一顿,韵律整齐:“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种音乐美是诗人对自然物象乐感的捕捉和赏玩,从而用语言表现意象的音乐色彩,融合诗人内心的情感,使之为之沉醉,又为之反思。

哲理性的诗,散发着“玫瑰”般的芬芳。

英国作家史密斯在《小品文作法论》中说过,“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境,芳香扑鼻。

”人们在欣赏艾青诗篇时,特别是艾青海外归来之后的诗作,往往能闻到哲理的芬芳。

如名诗《鱼化石》中写道:“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诗人由“化石”的意象描写,向人生作哲理的开拓,使诗意含蓄而隽永。

但艾青诗歌“散文化”,从整体上说来,不如五四时期的诗歌自由奔放,在意象和语言的跳跃上不那么那么生动,散文化的铺陈影响了诗句的凝练,限制了诗篇内蕴的暗示性;其次,“散文化”的诗行,在讲究诗句字数和意象组合的方式上形式单调;再者,在后期的诗歌作品中,由于诗人在诗坛的地位的上升,使一些诗歌披上了政治色彩,存在着艺术力量不足的现象。

特别是在经历了五十年代那场政治风暴后,客观上的限制和主观上的内审,诗人也许意识到了后期诗作内容上的浅薄和艺术功力上的停滞不。

在艾青后期诗中,真正能体现其艺术价值的,便是遵循着上述艺术规律而创作的抒情小诗,它们真正掺入诗人主观情感,使诗的“构图”既具有自然物态之形式美感,又聚集真实之感情和社会生活与人生经历之丰实的内涵。

如佳作《给乌兰诺娃》——这是他观看巴蕾舞《小夜曲》后对美的体验: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空间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这不但是诗人对舞者精湛舞艺的高度赞美,对劳动创造的热情讴歌,亦是诗人以敏锐的诗感,凝练地运用排比短句,对美的瞬间捕捉,通过对情境的形象化素描,而形成的鲜活的独特意象。

诗上节以实比虚,以云、风、月光和夜比拟舞美之柔、轻、亮和静的感受;下节以虚比实,以仙女、女神、梦和幻想比拟其舞美,这博喻的艺术手法,形象地构成了优美静谧的诗境,描绘出一幅渗入深情的写意画卷。

在后期,成就较高的作品还有《启明星》、《鸽哨》、《珠贝》等短诗,它们或是寓含一种哲理,或是抒发一种情绪,或是描绘一种心态,精致和深刻是后人很难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决心“要为新的日子歌唱”[9],要歌唱“祖国的春天”,歌唱“和平与民主的胜利”[10]。

虽作品数量多,但更多的作品较解放前逊色些,缺乏一种生气。

并不是因为诗人是曾经“写过无数痛苦的诗”,曾是以忧郁的基调写诗的,面对新的题材和新的诗美风格,表现一定程度上的水平滑坡,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生活的全面和准确把握,这既是诗人主观上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诗人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这一时期,质量最好的作品应算是国际题材的诗作。

在写作上,以单纯而集中的形象来表达其反殖民主义、颂扬和平等重大国际主题。

如《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一个是那样黑, 黑得像紫檀木; 一个是那样白, 白得像棉花絮; 一个多么舒服, 却在不住地哭; 一个多么可怜, 却要唱欢乐的歌。

这首诗以黑人、白人肤色的不同以及情绪上的表现进行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再现了白人剥削黑人的残酷现实。

全诗先以沉缓的格调,表达对种族歧视下的黑人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只有在这样题材的诗作中,才依旧显示出他深厚和娴熟的艺术修养和功底。

注 释: 1.罗伯特·弗兰德(美):《沉默的终结》,《中国文学》1979年第6期。

2.艾青:《诗论》,转引自《中国现代诗论》上篇第361页,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

3.艾青:《艾青诗选》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艾青:《艾青诗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关于母爱的名言100条

1、母爱是世间最的力量。

——米尔2、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乔治·赫伯特3、母亲的酒杯里永远盛满了爱。

——王得春4、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5、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6、她让我感到了美的诱惑

——达尔文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8、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

——雨果9、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

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10、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冰心11、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12、在孩子们的口头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名字。

——萨克雷《名利场》13、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法国14、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15、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16、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17、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朱子治18、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

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19、母亲对我的爱之伟大让我不得不用我的努力工作去验证这种爱是值得的。

——夏加尔20、母亲不是赖以依靠的人,而是使依靠成为不必要的人。

——菲席尔21、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芭芭拉·金索尔夫22、我的母亲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

我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的母亲。

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从她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

——·华盛顿23、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韩愈2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25、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

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纯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26、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

27、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雨果28、母爱是伟大的,伟大的母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坦然反映出来;母爱是无私的,无私的母爱是因为母亲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孩子;母爱是真挚的,真挚的母爱是在母亲的叮咛、唠叨呵牵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艾君29、母亲那种献身精神、那种专注,灌输给一个男孩的是伟大的自尊,那些从小拥有这种自尊的人将永远不会放弃,而是发展成自信的成年人。

你有这种信心,如果再勤奋就可以成功。

——多萝西·埃诺博士30、母爱是女人心中是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巴尔扎克31、婴儿在母亲怀抱中哺育成长,从母亲获得最初的感情和思想……可以说精心培养儿童心灵的是妇女,是伟大的母亲。

——康克清32、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穆尼尔·纳索夫33、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34、一个无知的母亲,好孩子的爱抚,只不过是一只奶瓶而已。

——凡人格言35、母亲是本翻不尽的大书;母亲是座看不尽的远山。

——蒋祖慧36、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

——董宝平37、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38、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

罗兰39、母爱,你如春天里温暖的阳光,也像婆裟的大树,让我淋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借着大树的绿荫庇护,如小草一样茁壮成长。

——张聪慧40、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41、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42、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43、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44、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45、当母亲逝世时,我身心交瘁,简直要垮掉,我几乎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希思46、在你的生命中最荒谬的一天,就算你有一台电动的骗人机器,你也骗不过你的母亲。

——荷马·辛普森47、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乔治赫伯特48、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斯托夫人49、母亲是伞,是巨英,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英里的巨子。

——席慕容50、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51、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

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52、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53、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54、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刘安55、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56、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57、军人的妻子,是孩子的妈妈,又是孩子的爸爸;军人的妻子,是女人又是男人。

——刘玉森58、母亲是首诗,写满了勤劳、善良、自豪和挂牵;母亲是孩子走路的启蒙老师,教会了孩子为人处世的社会道理;母亲是孩子生命的保护伞,保护着孩子在磨砺中闯下去的勇气;母亲是孩儿搏击风雨的靠背,回到母亲身边一切困惑就会得到安慰变得坚强。

——艾君59、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

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

——奥利弗·温戴尔·荷马60、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你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关心和爱。

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钱,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为你花钱不多并且给予了胜过礼物的关怀。

——诺埃尔6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62、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一天天丰富,仿佛农民看见自己的庄稼日渐成熟,母亲的心里是充满幸福、喜悦的。

——杨沫63、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

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一生。

——亚伯拉罕·林肯64、做媒和做母亲是女人的两个基本欲望。

——钱中书65、年轻的时候,她说我是一个好孩子。

有这样一个忘我牺牲的模范母亲,又怎能不做一个好孩子呢

——李斯特66、母亲是最伟大的人。

——眼古67、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68、在孩子和母亲之间,母亲始终是一只超载的轮船,任凭风吹浪打,历经千心万苦也心甘情愿。

——凡人格言6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70、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71、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72、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73、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74、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75、母亲是伟大的

——鲁迅76、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77、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78、孩子和母亲之间溢着深深的、真切的、不尽的爱。

这种爱才是孩子和母亲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我们民族生存的真正价值。

——灏冰79、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80、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81、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

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查尔斯·卓别林82、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

——巴尔扎克83、阳光是灿烂的,但比不上母亲对我的爱。

——王伟84、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

——歌德85、父亲能够为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爱他们的母亲。

——无名氏86、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陶行知87、一把梳子梳不尽母亲的愁,一声呼唤割舍不掉母亲的惦念。

母亲是不需要儿女们赞美的语言,也不希望看到儿女们浮华的感叹,只要儿女们报个平平安安就能催开母亲的那张日夜牵挂的笑脸

无论你是咿呀学语的娃娃,还是已进入花甲之年的老人,在自己伟大的母亲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叮咛、唠叨、挂牵会时刻伴随她直到生命的终点

——艾君88、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舒婷8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90、妈妈是我最伟大的老师,一个充满慈爱和富于无畏精神的老师。

如果说爱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亲就是那朵甜美的爱之花。

——史蒂维旺德91、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

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

——奥利弗温戴尔荷马92、母爱不仅仅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包含孩子对母亲的爱。

——穆尼尔纳素夫93、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芭芭拉金索尔夫94、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林肯95、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96、妈妈,您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97、上帝不能无处不在,因此他创造了母亲。

——犹太谚语98、在我努力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母亲一直分享着我的抱负、充分理解我,尽她所能帮助我。

如果我一生中做了什么值得人们注意的事情,那一定是因为我继承了她的气质。

——布克·华盛顿99、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

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查尔斯卓别林100、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

——马克·吐温


描写母性美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