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名言警句
我心中的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的读后感 昨天,刚刚做完老师留的家庭作业,随手拿起妈妈给我买的鲁迅文集《朝花夕拾》。
偶翻到“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一文,自己细读并慢慢的品味着。
鲁讯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那样的自然,和谐与优美。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一幅美轮美奂的农家庭院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样的景色对我们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新奇与向往,羡慕鲁迅先生童年的快乐与幸福。
自己幻想有一天也能走进鲁迅先生的百草园。
虽然鲁迅先生有他的百草园,可他的三昧书屋确让我绉起了眉头。
“打人的戒尺,罚跪的规则”更是我闻所未闻。
我的“三昧书屋”那就是我们的校园,宽阔的操场拥抱着环形跑道,雄伟的教学楼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椭园形花坛里的鲜花争奇斗妍。
走廊里的名人画像与名言警句激励着我们刻苦读书,老师和蔼可亲的笑容传递着爱的情感。
朗朗的读书声,活泼可爱的同学身影,与校园相映生辉。
校园里老师教我们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之美;校园里老师让我们知道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爱;校园里老师让我们学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之道。
校园,我心中的“三昧书屋”。
我是园中的一朵小花,沐浴着你的阳光和雨露在茁壮成长。
校园,你是我心灵上的百草园。
为什么叫座右铭 而不是座左铭呢
座右铭是铭的一种。
铭,(就其名词的属性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1)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2)警惕自己的文字。
“座右铭”一说,起于东汉人崔瑗。
《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座右铭由来于此。
大意是:崔瑗的哥哥被人杀了,崔瑗为兄复仇,杀死了那个杀人者,然后亡命出逃,但还是被抓了起来,后来遇到大赦,他才被放出来。
他根据自己坎坷的经历作了总结,写了一段自诫的文字,经常放置在座位的右面,所以就把它称为“座右铭”而不是“座左铭”。
后人常以一些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往往短小精炼,有的还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
比如清人闫若璩集古语而成座右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表达了他勤学不倦的精神。
著名的清代名臣林则徐将“制怒”二字作为座右铭,以诫勉自己不要发火。
《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在自己压书的铜条上刻了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以此激励自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使他写出了旷世杰作《聊斋》。
鲁迅先生小时候曾经迟到一次,他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这可说是最短最精炼的座右铭。
周恩来在青年时期撰写过这样的座右铭:“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表达了他年轻时代就有抱负有过人的见识。
徐特立有一副对联,也是他的座右铭:“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还有一些前人的诗文警句被后人作为座右铭看待,如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如《儒林外史》中的句子:“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如《红楼梦》中的句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当然,座右铭只是起一种提醒作用,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自己的头脑和心志。
最好的座右铭不必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