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女子及笄礼的过程
笄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
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
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
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
二、行礼日期 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 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
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
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
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
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准备活动】 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
对于,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笄者;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
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
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
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
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 ①醴酒1杯 ②饭1份 ③小几一个 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
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 ⑥香炉,香 ⑦挂图1张 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
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
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二次拜。
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赞者为笄者去发钗。
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正冠。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挂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
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
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
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
正宾回拜。
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
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
笄者拜,正宾答拜。
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
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
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
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
”笄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
”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
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具体内容父母酌定。
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
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
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
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
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
至此,笄礼结束。
古代女子笄礼
笄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为汉子的成年俗称“上头”、“上头礼”,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
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
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礼年龄《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
二、行礼日期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
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
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
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
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准备活动】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
对于正宾,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笄者;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服制】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
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
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
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
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礼器】①醴酒1杯②饭1份③小几一个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
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⑥香炉,香⑦挂图1张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
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
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二次拜。
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赞者为笄者去发钗。
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正冠。
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11)三拜: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
然后面向挂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
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
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
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13)醮子: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拜受祭之,以定尔祥。
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
正宾回拜。
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
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
笄者拜,正宾答拜。
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给笄者取“字”。
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
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
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
”笄者答:“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
”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
正宾复位。
15)聆训: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
具体内容父母酌定。
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
对父母行拜礼。
16)笄者揖谢: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
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
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17)礼成: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
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
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
至此,笄礼结束。
这个流程大致如上面所写,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笄礼。
“笄”这个字念什么
“及笄”是什么意思
古代是怎么归分的
名称:及笄年华 成音:jí jī nián huá 成语释义:笄代盘头发用的簪子。
古代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
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成语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古代女子的岁数怎么表达
例如及笄什么的,要多点,特别是十八岁的
0岁 孩指初知发笑襁褓幼儿。
襁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
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
“黄发”是枯黄的头发。
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
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古代贵族女子及笄礼的祝词
《柔福帝姬》中柔福的笄礼可以供你参考: 两位皇帝升御座后,提举官启声奏道:“帝姬行笄礼。
”于是笙乐大作,在女官的引导下散发垂肩的柔福缓步入大殿东房,等侯在其间的朱皇后为之梳发总髻,梳成后再引至殿中,乐声稍歇,宫人唱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绵鸿,以介景福。
” 先由主持宗妇为柔福加一普通钗冠,施以首饰,然后柔福再入东房着裙背、饮执事者所酌之酒,象征性地略进馔食,又加大袖长裙,再进酒。
最后再入正殿,宗妇为她脱去适才所加之冠,置于盘中命人彻去,然后太上皇后起身,含笑将帝姬的正式钗冠九翚四凤冠给柔福戴上,并从一旁宫女所托的盘上缓缓取过一枝枝冠笄、冠朵,细心地一一插到她的头上。
随后有执事者奉褕翟之衣进殿,请柔福着衣,并再酌一杯酒,请太上皇后亲执,祝词再响:“旨酒嘉荐,有飶其香。
咸加尔服,眉寿无疆。
永承天休,俾炽而昌。
”祝毕太上皇后赐酒,柔福饮完,再食执事者所奉馔食。
此时的柔福身形虽依旧娇小玲珑,但加冠着服之后已有一派少女风姿,眼波偶尔流转顾盼,落到赵构身上时却仍会不禁地流露出他熟悉的那一抹顽皮之色。
礼成后女官引柔福至赵佶面前,柔福朝父皇下拜,赵佶微笑命她平身,她依礼谢恩而再拜。
经过一番琐碎累人的仪式,柔福看上去略有倦意而有些不耐烦,平身之后微微朝前压低声音笑着对父皇说:“是不是这样就可以了呀
” 赵佶正色道:“都及笄了却还这般不懂事
先听宣训,再拜你母后,然后接受内眷及几个兄弟的祝贺。
注意行动走路要轻柔优雅,再不能像以前那般蹦蹦跳跳了。
” 柔福略嘟了嘟嘴,说:“哦。
”于是再拜聆听提举宣训:“事亲以孝,接下以慈。
和柔正顺,恭俭谦仪。
不溢不骄,毋诐毋欺。
古训是式,尔其守之。
” 随后柔福再拜,一字一字地背出她的答辞:“儿虽不敏,敢不祗承
” 归位再拜,并再三拜谢太上皇后。
礼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