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名言

康德为何要写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揭示了康德对道德的意义的重视。

<康德的语录>

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人。

康德的伦理近代伦理学中最重要的伦理。

康德是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哲学家,她的被称为“伦理学标准原著”的《实践理性批判》,连同他的《论理学讲演录》,《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以及其他许多论著中的伦理思想,构建了西方理性主义论理学的第一个完整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康德给自己的批判哲学提出了两大任务:一个是在科学上反对蒙昧主义,论证科学规律的必然性;第二个是在道德上反对奴隶主义和利己主义,揭示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必然性的法则。

一 康德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一)“善良意志”的学说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阐述了他的伦理学的基本思想,首先说到的是“善良意志”的学说。

即他首先探讨的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善”。

他认为,伦理学应当寻求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的善,而善良意志因其自身而善,是一切内在和外在善的前提和条件。

康德的善良意志,指的是那种出自对道德法则尊重或敬重的意志,即如始终遵循道德法则,即便它没有取得道德之外的好的结果,它也是善良的,是好的。

他把人看作理性行为者。

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是在于理性能力。

他认为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道德世界的两个不同的范畴, 其区别就在于在道德世界里理性能够为行为为提供行为准则, 使每个人的行为不完全是顺从于个人欲望。

因此康德指出人在拥有了自然能力之后, 就需要理性能力来随时考虑自身的福与难。

除此之外, 理性还会被用于到一个更高的目的, 那就是对纯粹的、绝无感性关切的理性进行判断, 并使这种判断成为福祸判断的无上条件。

而这种理性的善恶评价又是源于什么呢? 康德认为那就是 “善良意志”,康德将道德的基础从传统观念的经验的外在对象转移到人的善良意志中来,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德性论伦理学。

他将这种转变称为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意志也就是欲求能力。

它的特点在于把概念当成一种目的,从而形成行为的动机。

康德将意志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受感性经验影响的一般理性的意志,二是指不受感性经验影响的、以纯粹理性为规定根据或行为动机的意志,即善良意志。

康德认为, 只有这样的善良意志才是无条件的善, 具有内在的无条件的价值。

不管效果如何, 出于善良意志行为都是道德的。

(二)绝对命令在康德看来,人的行为是由意志所决定的,但还决定于这个意志所遵循的行为法则,行为法则是用来知道人们的行为的,所以,这种法则在形式上就应当表现为一种命令,这种命令规范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作什么,即康德的“绝对命令”。

“不论做什么,总要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区行动”。

康德认为意志是由两个层次的, 一般理性的意志和善良意志。

后者是无条件的善, 只要按照善良意志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

但是人怎样才能不受外界干扰完全按照善良意志来行动呢?在伦理面上, 与善良意志相应的是“责任”。

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 “责任”就是见之于通常理智范围内的善良意志。

按照康德的规定, 责任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它是道德法则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要求。

所以, 善良意志也就是人的意志彻底摆脱了经验的感性欲望, 服从无条件的善——“绝对命令”。

“绝对命令”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 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 只体现为善良意志, 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

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具有普遍有效性并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

康德又提出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在不同层次上的表达形式。

一是: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

也就是说个人在行为之前要考虑到这一行为实施的准则是不是对所有有理性的行为者都有效、都适用。

如果这个准则是理性行为者都接受的那么个人才可以按照这样的准则行动, 而这样的行为也必定是善的。

康德意图通过这个“绝对命令”来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 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质。

然而, 道德律的这种表达方式还只是从行为的后果上来考虑的, 而未考虑行为的实质性动机, 这就有可能被利用来掩盖某种并非理性的目的。

(三)意志自律康德提出并论证的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标志着主体性道德体系的诞生,这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引起了重大的方向性转变,把道德的根据和价值标准从主体外部引向了主体内部,从感性引向了理性,使道德由他律变为意志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要揭示自由的规律,也就是要论证这种基于理性绝对命令的意志自律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所谓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的,根据自己的意志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只有遵循自律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从而要求人们服从先验的、抽象的、永恒不便的“绝对命令”。

所谓意志,就是主体决定自己一招规律的概念区行动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理性的自主实践的能力。

康德的道德哲学就建立在“意志自由”的基础之上。

他的道德哲学是以“至善”为目的的,所谓“至善”,就是人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出自义务或职责,自愿地执行道德法则。

这样的行为之所以“至善”,就在于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同于动物性的求生本能或任何感性愉悦,与任何爱好、愿望、需求、利益或结果无关,而只是为了服从道德法则。

康德把这样的道德法则概括为这句话,“你这样行动,使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成为普遍立法的原则。

”这就是康德的 “绝对命令”,但是,如果没有意志自由,这个命令就不可能是“绝对的”和“无上的”,因为只有主体能够给自己立法,听从自己的无声命令,真正做到自律,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权势和利益,“至善”才能得以实现。

在康德的眼中,这样的道德自律是无上崇高的,生活在感性中的人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纯粹的道德法则,才可能唤起自己对道德天职的敬重,才可能觉察我们自己的超越感性存在的崇高和尊严。

同时,他认为,所谓以理性自身为目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物以自身为目的,即,“人就是最高绝对的目的”。

康德伦理学的这一重要原则被成为“实践命令”,即命令人们在大的实践中必须承认“人是目的”。

于是康德提出了第二种、更高的表达形式: “你的行动, 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 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 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 即人是目的。

“依康德而言, 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 独立、自由、平等的特性决定了人是与社会整体或国家相区分相对立的个体存在。

因而, 在任何时候人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

从康德的道德律可以看出, “绝对命令”“人是目的”和“自律”其实有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自由”, 它独立于自然规律, 无任何约束, 并且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自我决定。

在道德律中表现为: 首先“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善, 那就变相承认了自由的存在。

其次, “人是目的”的意义是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 作为理性存在的人, 最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他是自由的, 是作为目的存在的, 不是作为一种被使用的手段存在, 是自由的。

最后, “自律”也就是意志自由, 不受外界的干扰。

康德通过自由传达出的信息就是作为理性存在者, 人相对于自然来说是独立的、自由的、具有尊严(四)社会公正公正历来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公正问题历来是道德哲学研究的重点所在。

康德用他的自由意志论作出了回答:“一个人的意志得以同他人的意志依自由的普遍法则相统一的总合状态,谓之公正,任何行为本身或它所遵循的准则如果能使得行为者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意志自由在普遍法则的前提下和谐共存,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公正”。

因此,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对外行为务必确保个人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自由在普遍法则的指引下得以和谐共存”。

(五)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三个假设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 他不仅是感性行为者还是理性行为者。

因此他一方面要追求生活的幸福, 另一方面又要服从道德律, 而且不一定追求幸福就是对道德律的服从, 完全服从于道德律又不能保证人一定幸福。

如何来解决这个实践问题呢?关于幸福与德性的关系有很多说法,如德性本身就是幸福,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工具等,康德认为这两种说法虽相反,但都承认道德和幸福之间有某种因果关系,他们共同的错误就在于认为二者之间有某种因果关系。

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通过德性获得幸福,也不可能通过幸福获得德性。

对于德性,人总是不断地加以追求,这种永恒不断的追求就要突破人的有限性,因此有必要设定人的灵魂是永恒不朽的。

即假设上帝的存在,上帝保证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只能是在来时而不是今世。

这两个假设加上关于意志的一个设定,即“意志是自由的设定”。

构成了实践理性范围内的三个假设。

在康德这里,道德哲学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且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因为对他来说,理论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践理性来解决,这方面所依赖的就是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即“意志自由”、“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

理性存在者由此可以为自己立法,并把自己善良的意志准则当作普遍法则。

即使这样,康德认为,德性并不能直接导致幸福。

德性和幸福只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四、对于康德伦理学一点点的思考首先, 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问题就是一个很虚无的。

因为康德将两者的统一放在一个前提之下——“灵魂不死”。

生活中的人们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

因为人的一生都是生活在利益、欲望、感情之中的。

按照康德理论人就是要不断地努力, 让这些因素不要干预到人的理性意志。

先排除一般人能否做到的问题, 就算人能够达到这种“绝对”的幸福, 他能够最终达到“至善”吗?最后的结果是难道就是一种境界?其次, “人是目的”这种概念在现实的生活中很难被认同。

如果人人都是目的, “人是目的”就会成为空谈。

二 康德伦理学的意义康德的伦理学说在伦理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一)康德的伦理学表现出了一种理性主义倾向,对道德理性王国的向往。

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和其它生命有本质的区别”,道德必须建立其一个理性王国。

他通过区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使人类的伦理道德活动与人类的认知理性活动区分开来,并把指导人类道德活动的实践理性放在指导人类认知活动的理论理性之上,从而提高了道德活动和道德理论的地位。

(二) 康德的伦理学强调了伦理行为的非公利性和自律特征,把道德活动本身看作是我们行为的目的,肯定了道德活动自身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作为目的的价值,而不是作为工具的价值。

康德作为德性伦理学的代表,对当时的幸福论伦理学作了彻底的批判,认为幸福学说贬低了人的地位和尊严,认为道德并不是获取幸福的手段,道德本身就是目的,如其说:“道德就其本义来讲并不是叫人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乃是叫人怎样配享幸福的学说”。

他响亮的喊出:“德行就是一种道德力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 ) “人是目的”是其思想中所贯穿的革命性的东西。

其以人为目的的正义与平等理论维护了人的尊严以及道德的崇高地位。

他深刻的论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认为在道德领域,人是理性本体存在,独立于自然界即不受自然因果必然性支配,是自由的。

他强调了主体的“自由”“责任”“行为”“规则”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四)从理性主义的角度阐述了道德和幸福的关系。

他不认为人是否获得幸福是道德的目的,认为道德不是为了幸福,功利等,否则就不是真正道德。

他强调道德对幸福的决定意义,坚持:“道德就其本身来讲并不是叫人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乃是叫人怎样才配享幸福的学说”。

(五 )着力探讨了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

道德反映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同时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属于自己的一般形式特征。

康德对道德的一般形式特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系性统的探讨。

他提出和论述的“实践法则”三条原理,即道德的普遍性、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自己立法自己实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由、责任、义务、法则等基本的道德概念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康德这些论述内容丰富,深化了人类对道德一般形式特征和伦理学基本范畴的认识。

三 浅论康德伦理学的内在矛盾诚然,康德是伦理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伦理思想体系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如马克思所言:“完全符合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他的伦理学思想体系尤其在理论方法上的错误和偏失,诸如先验主义、形式主义、抽象性、夸大爱好和义务的对立、将幸福的实现推向遥远的虚幻的未来等。

同时,其理论思想还具有一些内在的矛盾性,如:纯义务渗透着利益、目的,纯形式要求偷运非纯粹的规定等。

(一)康德的纯粹形式主义,完全摆脱功利考虑的实践理性的理论有一定的内在矛盾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区行动”,康德举例说,假如有个人看见别人受苦而不去帮助,这个人所遵循的规则不能被普遍化,所以是不道德的。

这个人产生这种想法的一种一定会导致自相矛盾,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急需别人帮助的时候,谁会同意“不帮助别人”的律令呢

在分析这个例子时不可普遍化时,康德实际上是在运用所谓的可逆转性标准来排除不道德的行为规则。

然而,这样一来,康德就难以同考虑结果的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他的论证有时不得不偷运进经验内容的事实说明,康德的纯粹形式主义,完全摆脱功利考虑的实践理性是有其致命的缺点和内在矛盾的。

(二) 他无法解决德性和幸福的矛盾,同时割裂了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性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联系。

他在探求具有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则时,坚决反对把快乐、幸福作为一直的动力和行为的原则,强调要排除反省的利益杂质。

但在显示世界里,他也承认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的自然要求,这样以来,要追求快乐和幸福就没有德性,要追求圆满德性,就不能考虑快乐和幸福。

这就把道德和幸福对立起来,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其根由仍然在于他割离=裂了感性与理性,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三)对道德法则形式原则的强调,导致他无法说清义务与人的情感、利益之间的关系。

他关于人的行为不能以情感利益为动机和目的的要求过于严格,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

他自己也认为只有在彼岸的理性世界依靠信仰才能实现幸福。

(四)康德希望通过道德法则的先天性来说明它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但这种先天性是无法证明的,因而缺乏理论确证。

(五)康德未能处理好道德法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把道德法则的遵守绝对化,忽视了社会生活中的情景对道德法则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遵守道德法则是应有的灵活性1903年,梁启超发表于《新民丛刊》的文章《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中有言:“康德者,非德国人,而世界之人也;非18世纪之人,而百世之人也。

”又说:“以康德比诸东方古哲,则其言空理也似释迦,言实行也似孔子,以空理贯诸实行也似王阳明。

以康德比诸希腊古哲,则其立身似苏格拉底,其说理似柏拉图,其博学似亚里士多德。

康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不足之处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话揭示了康德对道德的意义的重视.

有什么关于理性的名言

新学网首页 > 名人名言 > 经典语录分享到:32名人名言理性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理性的名言理性名言 理性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理性的名言92条诗是成熟的理性。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无理性不一定不理智。

理性名言英国政治史家 刘易斯·纳米尔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

奥地利哲学家 卡尔·波普理性的第一规范是自然法则。

德国作家 凯姆庇斯一切有理性的动物,都会无聊。

俄罗斯诗人 普希金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

关于理性的名言荷兰哲学家 斯宾诺莎例外恰恰证明了规章的合理性。

英国诗人 乔·拜伦时间比理性创造出更多的皈依者。

汤姆·潘恩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

瑞士哲学家 阿米尔理性常常成为罪的奴隶而为它辩解。

理性名言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知性上的本能与理性是格格不入的。

大雅各比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理性和判断力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关于理性的名言泰西塔斯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最后的日记》产生自尊心的是理性,而加强自尊心的则是思考。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所谓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

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鬼火引导人生之路,行至一半理性才点燃起灯火。

理性名言普菲费尔无愧于有理性的人的生活,必须永远在进取中度过。

英国作家 塞·约翰逊 《致皮奥齐夫人书》肉体的美,如果没有以理性作根底,只能属动物性。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书是一种活的声音,它是我们永远尊重的理性代表。

关于理性的名言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

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德国诗人 海涅 《论浪漫派》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就不能得到发展。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人们以为他们的理性支配言语,偏偏有时反而支配理性。

理性名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理性为感情所掌握,如同一个软弱的人落在泼辣的妇人手中。

波斯诗人 萨迪许多从未听说过“理性”这个词的人,却依然按照理性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

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照耀人的唯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唯一手杖是良心。

关于理性的名言德国诗人 海涅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我的理性没受过弯曲和折叠的训练,能够那样做的只是我的膝盖。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在人类中,秩序起着支配作用,这就证明了理性和道理最为强大。

法国作家 沃夫拿格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

理性名言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德国诗人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理智——对欲望盲从的可怜人,和对理性倾耳的认真的人同样正确。

法国作家 福楼拜如果意志要想具有法的权能,它就必须在理性发号施令时受理性的节制。

阿奎那假设我们说话要守信义,办事情要有始有终,健全的理性实在是必不可少。

关于理性的名言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真正优秀的悲剧应该在人类的灵魂舞台上上演,让人的理性做唯一的观众。

卡贝尔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

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纪伯伦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

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罗曼·罗兰世上最无谓的事就是按钟声安排自己的行动,而不按照正常的理性与智慧的裁夺。

理性名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 拉伯雷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人人都追求幸福。

所谓幸福,就是顺从宇宙以及遵守作为人类指导原理的理性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 芝诺财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制、缺乏理性的人手中,就可能会成为一种诱惑和一个陷阱。

关于理性的名言英国19世纪道德学家,作家 塞缪尔·斯迈尔斯爱的力量是和平,从不顾理性、成规和荣辱,它能使一切恐惧、震惊和痛苦在身受对化作甜蜜。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情女怨》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酒并不颠倒人性,……它只能撤去理性的岗哨,从而迫使我们(清醒时掩饰的)显出种种丑态。

理性名言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青春应该是:一头醒智的狮,一团智慧的火

醒智的狮,为理性的美而吼;智慧的火,为理想的美而燃。

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成功始于梦想,而梦想始于对成功的渴望,梦想是车轮,渴望是动力,智慧与理性才是决定成败的方向盘

海派清口创始人 周立波 《壹周立波秀》才能存在于悟性之中,它常常可以由遗传获得;天才把理性和想象力变成行动,很少以至根本没有遗传的可能。

英国诗人和评论家 塞·泰·柯尔律治 《席间闲谈》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的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

关于理性的名言彼得·阿柏拉德偏见往往来自无知,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去赢得多数人的理性。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 柴静 《能否问得准确是我惟一需要担心的——<南方周末>访问》偏见缠住了人的性格,就无法克服,因为它们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无论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拿偏见毫无办法。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在所谓圣徒们的生活中,诸如意志、理性那样的精神因素是充足的,但这种过分的充足反而证明了智力的相对贫乏。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威廉·詹姆斯任志强应该调整心态,走出内心自大的阴影,客观理性的面对现实,依据他的执着和坚持,应该会出现一个新的任志强。

理性名言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 牛刀人和兽的区别:人有理性,兽无理性。

人的爱不只是生理上一时的冲动,而是爱能在他们的精神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子。

学者和教育家 谢觉哉想象,这是种特质。

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有的人一点也不理解他们应当做的事情,而只理解他们已经做了的事情,仿佛理性的眼睛长在背后,只能看后面的东西似的。

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关于理性的名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遇到有承认自己错误的机会,我是最为愿意抓住的,我认为这样一种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确无误的判断还要光荣。

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 休谟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肉欲是街头巷尾出卖的,庸俗猥琐的享受:两者是同一事实的两面。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人不仅是理性的、社会的动物,他还是生产的动物,他能够运用理性和想象力,去改变眼前的物质。

他不仅能够生产,而且必须生产以维持生命。

德国精神病学家 弗洛姆 《为自己的人》要知道,人们所发现的,或上帝和自然之仅赐予人类的所有美好的事物、理性和全部满足,所有快乐的感觉,都在于三个词:健康、安宁和称职。

理性名言奥地利哲学家 卡尔·波普真正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

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如果迫使人进入社会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会原则的是理性,赋予人以社会性格的却只有美。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

德国诗人 席勒以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关于理性的名言毛泽东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

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

论了解,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

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

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

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

理性名言前苏联作家 高尔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一个人可能先天就赋有丰富的理性和才能,但却因缺少合适的条件甚至存在不利的条件而使这些才能得不到发挥,一个本来可以成为体育运动家的人,假如限于环境而得不到适当的训练,他就成不了材。

美国作家 弗兰克·梯利 《伦理学概论》一个理性的动物,就应该有充分的果断和勇气,凡是自己应做的事,不应因里面有危险就退缩;当他遇到突发的或可怖的事情,也不应因恐怖而心里慌张,身体发抖,以致不能行动,或者跑开来去躲避。

英国哲学家 洛克人,实际上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因此,无论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其他有理性者的,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当作目的。

关于理性的名言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 《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数学知识有三个不同于其它知识地主要特征:其一是数学知识比其它知识更清晰地使其结果具有真理性;其二是数学知识乃是获得其它正确知识地必经的第一步;其三是数学知识的获得并不依赖于其它知识。

Schubert,H·无畏是灵魂的一种杰出力量,它使灵魂超越那些苦恼,混乱和面对巨大危险可能引起的情感。

正是靠这种力量,英雄们在那些最突然和最可怕的事件中,也能以一种平静的态度支持自己,并继续自由地运用他们的理性。

法国作家 拉罗什富科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我经常说到一个概念,叫“实践理性”。

我主张在婚姻中,也要提倡实践理性,不能仅仅从概念、从绝对价值出发去过一个别人描述的婚姻。

在较长的时间里面才能够体会到的东西,仅仅靠几天过家家是没有办法感受的。

理性名言反伪科学代表人物 司马南真正的朋友从来都是违背工具理性的。

从来都是违背任何世俗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的。

所以工具主义者和总是借“朋友”帮助自己的名义而抬举对方的人是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

只有先放弃“有用”这样的想法,才可能会有朋友。

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时代的精神影响一切艺术和学问,人们的心智一巨从怠情中唤醒,激发出力量,就会指向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各种艺术和科学。

人们从愚昧无知中走出来,享用到作为有理性的人的应有权利,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行动,去开拓他们心灵上的愉快情感,就像他们开拓物质上的幸福生活一样。

18世纪英国哲学家 历史学家 休谟 《论技艺的提高》有四个最坏的父亲,却生出了四个最好的儿子,而另四个最好的母亲,却生出了四个最坏的女儿。

由简陋生出洁净,由寂寞生出理性,由折磨生出经验,由失败生出成功。

这是最坏的父亲与最好的儿子。

由成功生出骄傲,由经验生出奸宄,由富贵生出侈淫,由亲密生出轻蔑。

这却是最好的母亲与最坏的女儿。

武侠小说家 古龙 《失魂引》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

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

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

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

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关于理性的名言国学大师,诗人 南怀瑾 《金刚经说什么》理性和真理是人所共具的,属于那先说出来的人并不多于那引用的人。

也不是根据柏拉图多于根据我自己,既然他和我一样看见和了解它。

蜜蜂到处掠取各种花朵,但后来酿成蜜糖,便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了;已经不再是百里香或仙唇花了。

同样,人们属于他自己的作品。

他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要培养他的这种消化能力。

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就像太阳接近清晨的大门,它先打开天空的一只小眼,驱散黑暗的精灵,照亮了一只雄鸡,唤醒了云雀去唱早祷诗,然后慢慢地给云朵涂上一圈金边,从东山后面探出头来,伸出它的金角,就像摩西因为看到了上帝的颜面而被迫用面帕罩住的额上的金角一样;正当人在讲这故事的时候,太阳升高了,露出了它美丽的脸和全部光明,然后它照耀一整天,常常有乌云遮蔽,有时又下大雨小雨,像落泪一样,很快就又落山了:人的理性和一生也如此。

泰勒有知心朋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从某一点上来说,人可以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离开丈夫,妻子,但却离不开互相尊敬的好朋友。

即使只有一个人,能最后留下来的也是朋友。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事情都是这样。

恩爱夫妻只是片面的好友,在心灵的领土上能进入更深境界的还是朋友。

在遇到灾难、危险的紧张时刻,能够站在你最近的地方的也是朋友,尽管人人都有自身难保的时候。

情人,尤其是真心相爱的情人,必须同时也是朋友。

友谊之花是开在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土地上的。

不是互相了解得很深,没有共同思想的情人,很容易成为生理性或物质性的对象。

日本小说家 剧作家 武者小路实笃 《母与子·友爱》学习:“学”是指模仿和效仿,“习”是指操练和实践。

“学而时习之”是指把你学来的、效仿来的东西不断投入到你的生活中去,从而从一个外在的标准成为一个内在的需求。

孔子和他的弟子是住在一起的,朝夕相处。

耶稣和他那12个门徒也是,他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

所以真正的学习是要谋求榜样的力量,真正的学习是要谋求精神的导师。

精神的导师会用他的言与行来无声地告诉你平庸和伟大的区别。

老子曾说过:行不言之教。

真正的教育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的。

“心领神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就是真理性的东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榜样在生活中。

理性名言复旦大学教师 陈果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

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

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

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十几年前,刚做电视,给自己写了九个字,没用纸和笔,而是用心,这九个字是: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

这九个字在当时意味着一种想改变的雄心,当然,也来自对当时媒体话语状况的不满。

在各种媒体之中,空话、套话满天飞,动则祖国、人民、世界、梦想,宏大得无边无际,也就难以走近人心;而在新闻中,只有事件,只有对与错、黑与白、好与坏,却没有复杂的中间地带尤其是没有“人”,新闻成了难以触摸的展品,而传媒人,则时常如墙头草顺风倒,或仰视或俯视,很难独自站立独立思考;正是当时大量存在的这种现状,让自己与同仁,拿出“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这九个字提醒自己。

十几年过去,在进步,也在退步;有人在坚持,周遭也在变化,相当多的传媒与传媒人,成为这九个字的同行者。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空洞的套话依然存在,但你必须相信,改变是艰难和缓慢的,然而毕竟在变。

2008年,我四十岁,这是一个奇怪的年龄。

向过去看看,抓得住青春的尾巴;向前看,终点依稀可见。

而对于人生来说,再鼓起勇气,还有新的高度可迈进,想放弃,也就麻木中顺坡而下。

人到中年,总该重新打量一下,是就这样了吧,还是要再出发一次

于是,那一年,我送给了自己十二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我当然知道,这十二个字不只属于自己,实现起来,可比十几年前的九个字难多了,但值得用自己的下半辈子去为此努力。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这时间可能更长。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员 白岩松

康德的此岸与彼岸之说到底是什么,详细点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

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

其根源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一句话,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

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

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

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

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

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

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康德肯定自然科学的论述,完全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

首先,在人类认识方面,康德在休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先天综合判断。

在休谟看来,命题只能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且分析命题是依靠逻辑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综合命题是依靠经验证明的,所以是后天的。

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题是综合命题,但是却又是依靠先天的逻辑分析得出的:比如一个数学命题,3+5=8,无论怎样分析3和5两个数字,都无法得出8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题:比如物体都有重力,这也是一个依靠逻辑分析的综合命题。

所以,有一些依靠逻辑分析的必然正确的综合命题,康德将它称为“先天综合判断”。

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先天综合判断打破了休谟的综合命题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论,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命题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础。

在康德看来,要摆脱之前哲学体系的局限彻底解决认识问题,就要彻底摆脱传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心灵应该符合世界——无论是唯物论的感性世界还是唯心论的理性世界。

取而代之的,康德试图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

这个认识论上的革命,康德称之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的意思是,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给外部世界带去自己的认识范式,总是通过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从此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心灵对认识对象的作用,也正是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始,辩证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的认识范式是什么呢

康德认为,这个认识范式,就是心灵的直观形式。

具体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就像两个透镜,心灵总是通过这两个透镜来认识世界。

因为数学(包括几何学)都建基于空间的概念,所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数学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

而正是由于心灵的直观形式的原因,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总是受到影响的,是一个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之分。

物自体向我们展现它,但是我们的总是受到自身心灵的影响而无法完全认识它。

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通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康德证明了数学的必然性——然而数学的必然性是休谟也承认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

而要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就要证明三大概念:自我、宇宙、上帝。

当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康德年代,上帝仍然是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论述的。

首先,自我何以可能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将经验统一在心灵的认识中,而我们经验的统一就说明了自我的统一,证明了自我的存在。

其次,宇宙何以可能

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世界理念,产生出经验中的全部事件的一个综合,这就是宇宙。

最后,上帝何以可能

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上帝理念,产生世界中所有联系的原则,作为宇宙序列唯一充足理由的存在者,这就是上帝。

正是由于自我、宇宙、上帝的统一性,所以因果联系、自然科学都是必然的。

而我们的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了12个先天的范畴,我们的经验世界被范畴综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自然界,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

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当自然科学的必然性确立以后,人是不是也被机械化了呢

在康德看来,不是这样。

康德认为,人在他人眼中,作为一个现象的人时,是服从自然规律的,但是人在作为自我的时候,是一个自在的自我,是不服从自然规律的。

这样,他很好的解决了自然科学和人的自由的对立问题。

但是,既然自我是一个自在的自我,那么善和恶又应当如何区分呢

于是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

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绝对的善;而绝对命令是一个没有任何条件的命令句,它只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它的目的就是它自身。

康德的上帝是作为世界统一的心灵理念和出现的,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而人作为一个自在之物,是否具有自由的属性,我们也是不可知的。

所以,为了善能够可能,还需要三个道德公设: 1.自由:如果人不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没有理由为他的选择负责 2.不朽:至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人们必须相信即使今生的努力不够,在死后灵魂也可继续努力达到至善的目标 3.上帝:人们必须相信有一个惩恶扬善的上帝,他总是会对人们的努力做出奖赏。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