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知道西方文化的名人名言
关于文化的名言1、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里德2、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约翰·赫尔达3、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仇恨着仇恨;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和美与光明的激情。
——马大·安诺德4、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
——爱默生5、文化是,或者说应该是,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与智为主要品质。
——阿诺德6、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森谷正规7、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毛泽东8、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垢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9、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爱献生10、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
——黑塞11、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印度12、中国的长斯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毛泽东13、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马洛利14、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
——雅各布。
布克哈特15、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高尔基16、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
——《世俗智慧的艺术》17、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
——爱献生18、道德文化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
——Charles Darwin19、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20、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邱吉尔西方文化根源和希腊有一定联系,推荐一下这些名言。
关于文化所指的是哪些文化——教育——风俗——饮食,有点模糊。
可以在其他地方查询一下。
亚里士多德(希腊)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
苏格拉底(希腊)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苏格拉底(希腊)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希腊)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苏格拉底(希腊)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柏拉图(希腊)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苏格拉底(希腊)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苏格拉底(希腊)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柏拉图(希腊)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苏格拉底(希腊)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苏格拉底(希腊)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苏格拉底(希腊)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
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德谟克里特(希腊)勇气减轻了命运的打击。
德谟克里特(希腊)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
柏拉图(希腊)无论如何困难,不可求人怜悯
柏拉图(希腊)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希腊)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亚里士多德(希腊)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
苏格拉底(希腊)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德谟克里特(希腊)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
德谟克里特(希腊)不应该追求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
赫拉克利特(希腊)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苏格拉底(希腊)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苏格拉底(希腊)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柏拉图(希腊)尊重人不应胜于尊重真理。
德谟克里特(希腊)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阿基米德(希腊)即使对于君主,研究学问的道路也是没有捷径的。
亚里士多德(希腊)学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老年人的粮食。
亚里士多德(希腊)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柏拉图(希腊)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亚里士多德(希腊)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
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 ,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希腊)教育并不能改变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亚里士多德(希腊)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亚里士多德(希腊)教育在顺境中是装饰品,在逆境中是避难所。
苏格拉底(希腊)不懂得工作真义的人,视工作为苦役。
柏拉图(希腊)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亚里士多德(希腊)长期的无所事事最能使人衰竭和毁灭。
亚里士多德(希腊)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闲暇。
柏拉图(希腊)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
柏拉图(希腊)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作正确的判断了。
柏拉图(希腊)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柏拉图(希腊)如果一个人的激情,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恐惧,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
柏拉图(希腊)许多胜利都会为胜利者带来杀身之祸,过去如此,将来也一定如此。
苏格拉底(希腊)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
路“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亚里士多德(希腊)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
(希腊)亚里士多德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
(希腊)柏拉图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
(希腊)柏拉图未出生比未受教育好,因为愚昧是灾患的根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
(古希腊)柏拉图除非男女受着一样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妇人有同男人一样的责任。
苏格拉底(希腊)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苏格拉底(希腊)我比别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柏拉图(希腊)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亚里士多德(希腊)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亚里士多德(希腊)人以为我最聪明,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什么都不知。
柏拉图(希腊)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希腊)善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
亚里士多德(希腊)如果恶完全变成不堪忍受的,它也将自灭。
亚里士多德(希腊)邪恶事件起因于邪恶。
亚里士多德(希腊)人们为善的道路只有一条,作恶的道路可以有许多条。
德谟克利特(希腊)寻求善的人只有费尽千辛万苦才能找到,而恶则不用找就来了。
苏格拉底(希腊)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德谟克里特(希腊)坚定不移的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
德谟克里特(希腊)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德谟克里特(希腊)身体的有力和美是青年的好处,至于智慧的美则是老年所特有的财产。
柏拉图(希腊)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是有智慧的,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人是愚蠢的。
柏拉图(希腊)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亚里士多德(希腊)聪明人总是与另外的聪明人意见相符;傻瓜常常既不赞同聪明人,也不赞同笨蛋。
与此相似,直线总能与直线相吻合;而曲线既不彼此吻合,更不会同直线相一致。
赫拉克利特(希腊)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苏格拉底(希腊)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苏格拉底(希腊)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苏格拉底(希腊)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苏格拉底(希腊)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德谟克里特(希腊)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谟克里特(希腊)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个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柏拉图(希腊)拖延时间是压制恼怒的最好方式。
德谟克里特(希腊)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的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柏拉图(希腊)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
所谓“好性情”并不是人们通常用来恭维愚笨的人的那个意思,而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
柏拉图(希腊)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瑞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有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身。
柏拉图(希腊)美是真的光辉。
柏拉图(希腊)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亚里士多德(希腊)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
苏格拉底(希腊)纵使富有的人以其财富自傲,但在他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财富以前,别去夸赞他。
苏格拉底(希腊)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德谟克里特(希腊)希望获得无义之财是遭受祸害的开始。
苏格拉底(希腊)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亚里士多德(希腊)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
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柏拉图(希腊)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亚里士多德(希腊)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
柏拉图(希腊)人心可分为二,一部较善,一部较恶。
善多而能制止恶,斯即足以云自主,而为所誉美;设受不良之教育,或经恶人之熏染,致恶这一部较大,而善这一部日益侵削,斯为己之奴隶,而众皆唾弃其人矣。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记忆为智慧之母。
希腊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如果没有正义,勇气不是美德
列宁政治上的名言 例如列宁说过西方左派是有用的白痴 谢谢
西方哲学家的名言。
1、泰戈尔——“我象村里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年迈的样年迈。
” 2、康德——“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
” 3、泰勒斯(古希腊)——“水是最好的。
”托马斯.阿奎那: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亚当斯密: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 卢梭: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叔本华: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克尔凯戈尔: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 泰勒斯: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马基雅伟利:政治无道德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 罗素:我正在说谎 萨特:他人就是地狱.人对人是狼 4、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
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后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你们去活。
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 5、笛卡儿——“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
”——“我思故我在
” 6、斯宾诺莎——“理性能使人自由。
” 哲学名言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 亦壁鸠鲁:幸福就是 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基督精神:拯救灵魂必须放弃肉欲
西方世界对我国的文化侵蚀表现在哪些方面
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为得分,只为讨论。
因为我也经历了中国小朋友指着典型的中国民居问妈妈说那个是不是教堂的尴尬场面。
我觉得西方世界对我国的文化强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的引入。
语言是传递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但是每个地方的语言,都夹杂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其中良莠不齐。
如若盲目的吸收,吃多了,就会消化不良。
同时,如果控制力不强,还将会被其中的糟粕引诱,甚至受其束缚。
其次、大批外资公司和企业的进驻。
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而抬高自己的政绩,脱光衣服闭着眼睛揽客,后果可想而知。
各国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而其企业文化,都是其名族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人天天为其打工,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我们一直守身如玉,到头来却发现还是被强奸了。
第三、外国商品。
电影、电视、饮食、手机、汽车、制造装备等的各种产业商品,无不散发着所在国的文化气息、有着明显的文化烙印。
中国男人原本大腕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场面,早已被油头粉面高丽男挥着兰花指给替代了。
很多年前小学课本里经常辱骂的西方拜金主义,现在已在我们身上一遍遍的重演,我们却浑然不知,依旧向往LV的小破包和星巴克的苦咖啡,觉得那才是成功的标志。
外国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好有坏。
务必有选择的宣扬和接受,否则,离和平演变也不远了。
话虽如此说,但是真正遇到要辨别善恶是非时,芸芸众生往往不知所措。
对于防止文化强奸的最有力的办法,我认为就是自己的强大
其余皆是空谈。
比如自己的东西可以放心吃了,色香味俱全了,那样在饥饿的季节,才能抵挡肯德基的诱惑,否则,假如市面上全是李刚他爸和三聚氰胺,谁有底气说中国的高铁比外国的强而去珍惜自己的文化呢。
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
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 C法律不强人所难即不能对自己无法预见的事情承担责任。
选项A说法错误,“人能够做到的”中的人,可能是“圣人”,也可能是“小人”,不能以“圣人”的道德情操要求所有人,也不能以“小人”的标准去。
另外,法律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道德调整的范围不一定都要有法律来规范。
选项B说法错误,义务具有强制履行性,不能以不知晓而拒绝履行。
选项D说法错误,法律明确规定“天灾”是不可抗力,是法律调整的事项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1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之 1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中西方传统节日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
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
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
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
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 2) 万圣节与中元节。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
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
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
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
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
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三、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
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
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四、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
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五、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之服装的色调差异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红色, 是我国文化中的崇尚色。
红色源于太阳, 古人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 阳光下万物繁茂,生机勃勃, 令人振奋。
我们的祖先在祭、祈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
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原是一个贬义的词, 是“火”与“血”的联想, 它象征残暴, 流血。
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是个禁忌词, 常用于丧葬礼中。
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意义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等。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
它象征纯真、无邪。
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本文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