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体本位论者
杜威是教育家。
提出,儿童中心说。
等。
教育原理中,教育学家们讨论教育目的时产生了两种相对立的理论: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 涂尔干(涂尔干为社会本位论的提出者);纳托普 ;凯兴斯特纳 主张: (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 (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 (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2、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在这种理论看来,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因此,他们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个人自由权利至高无上,认为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其本性就会被抹杀掉。
他们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其人。
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
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
为什么说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作为两种根本
个人本位论是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一种思想主张。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哲学家康德、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法国的哲学家萨特(J.P.Sartre。
1905--1980)等。
价值观意义下的个人本位论个人的价值是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这是一切自由、民主社会的基础、核心原则。
个人本位在价值方面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法律对其没有限制或禁止的范围内,他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说群体、集体的价值也是重要的,那么这种重要性是在首先承认个人价值的优先、个人更为重要的基础上才可以成立的。
集体、群体、整体的价值是从个人、个体的价值引申出来的,而不是相反。
此外如果说群体、集体、国家的价值是重要的,那除非这种作为整体的价值确实代表、反映了大部分个人的价值要求或主张,而且又是大部分个人通过某种法定程序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判断、意见,确实同意这种超乎他们之上的群体价值的重要性,并愿意接收它、维护它、遵从它,这样的群体价值及其重要性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而不是虚伪的、扭曲的。
所以,当我们说群体价值的重要性时,是以个人本位为前提的,是与个人本位一致的,因为它是真正的群体价值,其所以真实,恰恰在于它是真实地代表了个人意志的群体价值,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群体价值。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真实的群体价值,也不可能是全部分散的个人价值的体现,如果这样,也就没有群体价值存在的必要。
换句话说,群体价值常常不能还原为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个人的价值主张,而只能是大部分个人的价值主张或要求。
群体价值不能通过个人价值简单地加总而成,而必须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交往、讨论、互动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再加上一定的意见表达程序,组织整合而成的。
还必须指出,一定的意见表达程序、方式、方法、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往往会导致虚假的、扭曲的群体价值。
总之,个人本位并不否认真实的、代表了个人价值的群体价值。
群体价值在有些情况下高于个人价值也是可以成立的,但首先这是真正的群体价值,其次,它是相对于群体下的全部个人而言的。
真实的群体价值一旦形成,就要求全体个人尊重它、服从它,从这一点而言,也仅仅从这一点而言,群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但这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的。
如果不是这样,任何所谓的群体价值都是值得怀疑的,它要么是某些人的杜撰,要么是政治专制的结果。
个人身上包含着一切人类的价值;没有个人的尊严、价值,就无人类的尊严、价值可言;没有个人的价值,也就没有本的人权;而无最基本的人权的社会中是绝不可能实现经济上的产权明晰的;个人的民权是产权的基础,无前者绝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意义上的产权。
个人的贬值也就是人的贬值,摧毁个人也就是摧毁人类的第一步。
那社会恐吓图图在教育学中指的是什么
个人本位论我们学的是,马夫人太啰嗦
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哪些
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其中涂尔干是社会本位论的提出者。
【解释】: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基本主张】:(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
(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
(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
(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对立观点】: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以个人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的一种理论。
与以社会为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的理论相对。
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罗杰斯、德国的福禄贝尔、捷克的夸美纽斯、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我们所感知外界事物的一切,都是感官传递给我。
比如你桌上一只苹果,你觉得这是苹果,而实际上这只是光在你眼中的投射,你实到的是“光子”。
你看到苹果是红的,也是通过感官。
如果你是色盲,你看到的就不是红的了。
那么这个苹果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或者说,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到底是什么
是宇宙本身
不对,你无法接触到宇宙本身。
你接触到的都是通过你的感觉器官加工后的信息。
如果两个人感觉器官不同,那么所得的宇宙也不同。
而感官所带来的信息,由你的大脑“整合”为“理念”。
所以,宇宙只是你通过感官接受“现象”带来的信息,得到的“绝对理念”。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的应该是神本位、自然本位。
如果这样理解就好办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都可以算做是你所谓的人本文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是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影响较大的两个流派。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是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个人本位论的兴起和盛行的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个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但是个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人对社会的需要是不正确的。
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
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的个性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1分)。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才是科学的。
教育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的所指向的就是作为个体人的发展,教育本身也不会存在。
但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条件。
因此,个体的发展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使人去适应他所处于的那种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如果看不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时候完全无视个人的因素,不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的满足,美的享受和追求,以及身心健康的需要等,也可能培养出缺乏理智与情感,缺乏志趣与爱好,生活态度冷淡,精神世界贫乏的对象来。
同时,教育目的如果完全不反映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可能培养出某种“标准件”,甚至可能成为强加于人的精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