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电影的经典对白
徐克的武侠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古体诗词,这些诗词大多都是他的再创作,借着人物之口吟出。
诸如: 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 不胜人生一场醉。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提剑跨骑挥鬼雨, 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世如潮人如水, 只叹江湖几人回。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 天地有情尽白发,人间无意了沧桑!——《东方不败2风云再起》柳随风去花漂泊, 华佗难医天下波。
一曲难尽半生缘, 浮世如意有几多。
——《少年黄飞鸿铁马骝》 仙鹤已随人影渺,神针犹带月光寒。
——《新仙鹤神针》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倩女幽魂1》欲问箫音化紫烟,也曾习舞度芳年。
得成美眷何辞死,只羡鹣鲽不羡仙。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我不太确定是否所有诗词都是徐克所创作,当然了,这里面很多是借古人的诗改动了几个文字,而且估计知乎上很多对格律非常看重的大神会觉得这些诗很多格律不齐直接PASS,单单对这些诗词而言,你会如何评价呢
反正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觉得配合着电影,还是十分有江湖的意境的,也特别希望今后的电影中能带入更多这种诗词再创作。
如何评价徐克电影中的诗词
如徐克是华语影坛“开宗立派”的人恐怕一点过份——他的电影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而著称,在他的世界里,若不是没有章法,便是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横行。
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将徐克培养成了不喜欢按规矩办事,而是钟爱将不同电影元素和类型进行混搭和杂糅的导演,再加上他作品中不拘一格的镜头语言,以及不照本宣科的叙事方式,均是徐克电影的标志性符号。
徐克的经典电影作品有哪些??
1979《蝶变() 1980《地狱无门》(导演)《第一类型危险》(导演)1981《鬼马智多星》(导演) 1983《新蜀山剑(导演) 《我爱夜来香》(监制)《专撬墙角》(策划)1984《最佳拍档女王密令》(导演)《上海之夜》(监制、导演) 1985《打工皇帝》(监制、导演) 1986《英雄本色1》(监制) 《刀马旦》(监制、导演) 1987《倩女幽魂》(监制) 1988《英雄本色2》(监制) 《天罗地网》(监制) 《铁甲无敌玛利亚》(监制)《大丈夫日记》(监制) 《城市特警》(监制) 1989《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制片、导演) 《喋血双雄》(监制) 《义胆群英》(制片)《夜惊魂》(监制) 1990《倩女幽魂2-人间道》(制片) 《中日南北合》(制片) 《笑傲江湖》(制片、合导1991《倩女幽魂3》(监制、编剧) 《财叔之横扫千军》(监制、合导、合编) 《黄飞鸿》(制片、导演) 《豪门夜宴》(合导) 1992《妖兽都市》(监制) 《黄飞鸿92之龙行天下》(监制、导演)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监制) 《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监制、导演) 《棋王》(合导) 《新龙门客栈》(合制) 《双龙会》(合导) 1993《东方不败风云再起》(监制) 《黄飞鸿3狮王争霸》(监制) 《黄飞鸿4王者之风》(监制)《新仙鹤神针》(监制) 《青蛇》(合制、导演)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监制) 1994《火烧红莲寺》(联合制片) 1995《梁祝》(导演) 《金玉满堂》(导演) 1996《花月佳期》(导演) 《刀》(导演) 1997《新上海滩》(监制) 《黑侠》(监制)1998《大三元》(导演)2000《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制片) 2001《反击王Double Team》(导演) 《小倩》(监制) 《KO雷霆一击》(Knock Off)(导演) 《顺流逆流》(导演) 《老夫子2001》(监制) 《蜀山正传》(导演) 《黑侠2》(导演)
徐克电影<<满汉全席>>中一段插曲的歌词是:漫漫人生路,谁说生命只有辛苦......
漫漫人生路,谁说生命只有辛苦漫漫人生路谁说生命只有辛苦我的路上有你陪伴左右哪怕会有痛楚泡一壶茶自得其乐喝一杯酒对月当歌生命的流转你我都无法停留走在漫漫人生路点点滴滴都幸福为爱勇敢付出失败从不在乎哪怕我一生孤独回头看看来时路对与错我都满足就算起起落落只要不枉此生走在漫漫人生路我说人生路该如何走自己作主结局是笑或泪也都无所谓让我将梦变成歌钟镇涛的老歌.喜欢歌词的洒脱,钟唱的也很节奏明快.
电影《车票》的经典台词
车票:妈妈,我该怎么再爱你一次
(自己压缩文字)说起车票给我的第一感觉,应当是亲切。
很奇怪的字眼——我既没有片中故事所述经历,也和幕后主创哪一个都不认识,这种亲切,只是来自于这部片子所掠过的风光。
很巧,车票涉及到的几处风景绝美之处,我都去过。
影片刚开始说的是大理、中甸,之后深入梅里雪山脚下,不少飞来寺的戏,而女主角寻母所经过的怒江一带,也主要是茶马古道上的丙中洛和如今滇藏线上的盐井。
有人肯定会惊奇,藏地应该主持佛教,张之亮怎么会选择了一处教堂作为故事的载体
片子里对此并没有特别说明,但滇西一带,因为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法国传教士从东南亚翻山入境,那里的各民族(包括其实是居少数的藏族)从原始宗教一下子跨入的,确实是基督教和天主教。
今天,怒江两岸还随处可见教堂,怒族、僳僳族等在当地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也都笃信基督教或天主教。
车票里的教堂圣歌,自然不是编剧强加于那里的想象。
如果运气好,碰上周末做礼拜,那么在怒江两岸大大小小的教堂,都会响起悠扬的圣歌,当然,是用怒族或僳僳族的语言谱成的词。
当地的无伴奏合唱是如天籁一般纯洁优雅的文化遗产,随着交通迅速发展,怒江州的道路极大改善,年轻人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它已渐渐变成旅游开发的重要揽客之道。
同样可担视觉奇观的还有溜索、盐井,后者竟引得身边的观众们纷纷低语,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说来有趣,车票给我最大的感动,竟不是它的核心主题母爱,而是云南如诗如画的风景。
当镜头在十三座白塔处眺望天边的卡瓦格博,以及脚下的飞来寺,我忍不住回忆起在云南自由游荡的时光,看见大神那一刻,我真的是热泪盈眶。
不过大概这种看法,导演不会喜欢的,他借助了云南这里的景色,却绝不愿意它变成一部让人只记得空镜头的风光片。
毕竟车票不是另一部德拉姆,港岛文艺片大拿张之亮也不是人类学爱好者田壮壮。
故事片拿风光和民俗说事一定得谨慎,一不小心就陷于猎奇的窠臼。
前不久看过的表坊意淫大作这儿是香格里拉,就气得我七窍生烟。
当年陆川拍可可西里,广被诟病的也在于此。
在我格外关心的这一点上,车票控制得比较好,起码在风光抓人的段落,不会让观众意识到有冒犯或猎奇之嫌疑,画面、音乐、故事,结合得相当诚恳诗意,既无自言自语的书呆子气,也没故作姿态的精英或城市视角。
这是车票最让我满意之处。
自飞跃黄昏、笼民以来,张之亮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对敦厚温和的知识分子情怀,车票也延续了这种风格,恍然间又回到飞跃黄昏时代的温暖和挥洒。
锋芒不露于外,也就大大降低了犯下文化禁忌的风险,滇西的特殊文化背景,在故事中成了赏心悦目的背景,即便有所利用,也小心克制不加大肆渲染。
张之亮想必清楚,他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正面表现和深入这种遥远的文化,而实际上,整个故事并不直接与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相关。
同时,他最聪明的一点在于,选择了相对不为人知的基督教来作为宗教背景切入。
这种选择不论对增强影片的表现力,还是对减少踏进文化或风光片陷阱的风险,都是有着极大好处的。
第一,他来自香港,新浪潮主将,中西文化熏陶,基督教比起常见的藏传佛教命题来,他更容易也更善于把握。
第二,佛教的要义和本片的关键词母爱,偏离得相对较远,而基督教里不论是圣经故事本身,还是牺牲和救赎的要义,这都与故事主体——寻母记息息相关,简直到了可以相互印证的地步。
所以,车票的西方宗教取向,让它脱俗,而又无涉猎奇。
做好了这种文化和风景上的铺垫,可以说,车票的云南部分至少观感上是舒适愉悦的。
而有了金雅琴、午马等老演员时不时的插科打诨,车票又增添了不少幽默——这种趣味横生的细节,在多年前的飞跃黄昏中曾是吴耀汉与冯宝宝征服观众的法宝。
从故事上看,车票也并无大纰漏,最后亲生母亲秘密的揭开,使得整体叙事的悬念得到了提升和加强,也补上了一个戏味十足的结尾。
然而,张之亮多年以来在港产导演里的“中上姿色”,令车票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此前已提到他一以贯之的温和敦厚,也成了他不少作品,包括这部车票在内,最终没能成为一流佳作、总在中上徘徊的根源所在。
故事尚可,表演尚可,综合起来整部影片本身质量也只能说“尚可”。
他的绵软无力,是温厚文人气的一个致命副产品。
在车票里,面对陌生文化环境,他已显露出需要借力的不自信。
笼民拍得真好,但那样的锐气,在后来的张之亮身上不复再有,到了抢钱夫妻,讽刺路线走对了,却感觉有些过于老道不肯发力。
车票的剧本其实写得也算缜密,医院病婴、智障家庭是两条指向核心命题的有力支撑腿,但手法纯熟之余不见创新和锐气,母爱主题虽温馨,但导演气质和野心也温和得到谨慎小心近乎不思进取的地步——时代在变,过去了二十年,他似原地踏步。
比如病婴生死问题,是以主线外的支线开戏,但一开始即将严肃的伦理问题推给观众,实有生硬说教感,而冗长不加节制的手术室内外,差一点令人失去耐心。
此后的寻母过程,节奏上调配得不错,注意了悬念的延续,间隔出现的风光和诙谐小段,削弱了影片时间流逝的痕迹,但作为一个需要最后解开重大悬念的故事,剧力又有所略欠,观众可以跟着走,但情绪上波澜就显不足。
说起来,这么些年,论社会问题剧,拍不过许鞍华,论女性题材,拍不过关锦鹏(自梳还好,慌心假期到了后半段诡异得离谱,令人有种火车脱轨的感觉),有机会尝试古装大制作,但要说视觉冲击力和人物塑造,我倒是更喜欢后生李仁港的见龙卸甲这种口味较重之作。
张之亮与徐克、许鞍华、关锦鹏差不多出道,成就却拉开距离,在作品上的差距,恐怕也正是导演本身在内心世界上的缺憾。
求一个电影,比较老的,好像是徐克
赤脚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