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的语录和名言
仁 rén 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
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
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
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
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
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
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
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
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
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
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
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
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
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
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有关于 温良恭俭让名人名言
,温良恭俭让仁:仁爱.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同情友爱,仁慈,仁厚,为人要有良心,为人要忠诚老实,善待他人,要做正确的事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仁”的具体体现;成语有仁人义士,仁义之师,不仁不义等.义:忠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成语有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等.礼:礼和.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如恭敬、和顺、谦让等);曰:“不学礼,无以立.” 又曰:“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 ;人们常说的懂礼貌,知礼节就是这个“礼”;成语有礼贤下士,以礼待人等.智:睿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了解日常的东西也;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观一叶而知秋,此为智也;成语有大智大勇,智勇双全等.信:诚信.做人要诚实;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也是西方所说的契约精神,讲信用;成语有言而无信,言而有信,背信弃义等.温良恭俭让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有关 关爱的 名言 诗句 歌词 成语
【爱博不专】专:专一,专注。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爱别离苦】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爱不忍释】释:放下。
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爱不释手】释:放下。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爱才好士】爱护、看重人才。
【爱才怜弱】爱护人才,怜惜弱者。
【爱才如渴】才:贤才,人才。
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才若渴】才:贤才,人才。
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才如命】才:贤才,人才。
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爱答不理】不爱答理。
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爱非其道】对某人很喜爱,但所用的方法不对头。
多指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爱富嫌贫】嫌弃贫穷,喜爱富有。
指对人的好恶以其贫富为准。
【爱国如家】凡是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
【爱国一家】凡是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
【哀矜惩创】哀、矜:怜悯;创:惩罚。
爱怜而又责罚。
【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爱口识羞】爱口:即碍口,说不出口。
由于怕羞而不肯说话。
同“碍口识羞”。
【爱莫能助】爱:爱惜;莫:不。
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
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爱者如宝】喜爱什么,就把什么看成宝贝。
【爱之如宝】形容十分喜欢。
同“爱如珍宝”。
【爱憎无常】爱和恨的感情变化不定,叫人捉摸不透。
【爱之欲其生】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
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
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宝贝疙瘩】指人所喜爱珍贵的物体。
【并蒂芙蓉】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别名。
两朵荷花并生一蒂。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
【并蒂莲】蒂:花或瓜果跟茎连接的部分。
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
比喻恩爱的夫妻。
【棒打鸳鸯】用木棒打散一双鸳鸯。
比喻拆散恩爱的夫妻或情侣。
【白发偕老】白头:头发白。
指夫妻相爱相守一直到老。
【白发相守】白头:头发白。
指夫妻相爱相守一直到老。
【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
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不仁不义】仁:仁爱;义:道义。
不讲仁德,不讲道义。
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并容偏复】并:一并;容:容纳;偏复:偏爱遮盖、庇护。
一并容纳庇护。
指使用安抚的手段。
【并容偏覆】并:一并;容:容纳;偏复:偏爱遮盖、庇护。
一并容纳庇护。
指使用安抚的手段。
关于孝 爱 善 义礼 忠廉 耻 仁 诚 信的名言,故事含义,事例
·礼之用,和为贵。
〖春秋〗孔丘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报摘 ·礼所以防淫,节其侈靡也。
〖汉〗班固 ·略知孔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
〖明〗汤显祖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春秋〗孔丘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易经》 ·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
〖春秋〗公羊高 ·凡事廉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其辱。
〖宋〗朱熹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
———— 张九龄1.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2. 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3.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5.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7.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8.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 9.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10.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11. 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 1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 14.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17.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 1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19.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20.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2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22. 讲义气的人,他们彼此建立友谊,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坏已有的友谊,却是一件难事。
23. 正如黄金的器皿一样,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坏了,要修补它,使它恢复原状,却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发关于仁义名人名言1.仁义值千金 2.仁义长,财义段 3.仁义廉士,穷不改节 4.仁义之师,秋毫无犯 5.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6.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7.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
——《文字·自然》 8.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9.平日若无真义气,临事休说生死交。
——(明)施耐庵 10.仁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看有钱家 1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1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 15.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回 1.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曰,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1、忠于职守 忠贞不渝 忠心耿耿 赤胆忠心 赤子之心 实心实意 宁死不屈 赤诚相见 忠肝义胆 竭忠尽智 尽忠报国2、舐犊情深: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情。
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在。
义方之道:父母以正道教导子女。
寸草春晖:指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恩情深重,儿女竭尽心力亦难以回报。
无忝所生:勉励人进德修业,以免羞辱父母。
养生送死:指对父母应尽的孝道。
菽水承欢:指子女能克尽孝道。
孝子贤孙 忠孝两全 移孝为忠 孝子爱日 入孝出悌 子孝父慈 披麻带孝 忠孝节义3、舍身成仁,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不仁不义,仁义道德,仁者爱人4、大义凛然 舍生取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义无反顾 义愤填膺 义薄云天 断章取义 义正辞严 见义勇为 顾名思义 见利忘义 背信弃义 义正词严 望文生义 仗义执言 微言大义5、彬彬有礼 谦谦君子 谦虚谨慎 谦恭下士 敬贤礼士不矜不伐 竭诚相待 敬贤礼士 克恭克顺 门不停宾情礼兼到 屈高就下 屈己待人 屈尊敬贤 扫径以待6、大智大勇、智圆行方、大智弱愚、急中生智、智周万物、研精毕智、识明智审、运智铺谋、酒令智昏、智勇双全。
7、一言九鼎 言而有信 言必信,行必果 取信于民取信于人 信誓旦旦 言而有信 言行信果 信守不渝8、一尘不染、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奉公守法、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克勤克俭、正大光明、一身正气、呕心沥血、为民请命、刻苦耐劳
李寻欢的名言
李寻欢的名言:1。
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顾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乐,他们并不放在心上。
有些人或许会以为这种人傻,但世上若没有这种人,这个世界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
2。
胜利和成功并不能使人真正的满足,也不能使人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你正向上奋斗的时候,你只要经历过这种快乐,你就没有白活。
3。
阿飞咬着牙道:这世上本就只有好人才痛苦,开心的本来就是恶人。
李寻欢道:你错了,这世上得好人是永远不会寂寞的,恶人痛苦的时候要永远比开心的时候要多得多。
4。
无论什么事,只要你能“忽然想通了”,你就不会有烦恼,但达到这地步之前,你一定已不知道有过多少烦恼。
5。
真正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也就会同样有勇气面对现实,绝不会将自己埋葬在眼泪里。
眼泪并不能洗清耻辱,更不能弥补错误,你若是真的忏悔,就得拿出勇气,从今天从头做起。
6。
每个人都会做错事,有些事你做错了,以后还可以想法子挽回,但若还有一些事你要做错了,你永远也无法补救。
一个人一生中只要铸了一件永远无法补救的大错,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什么,他终生都会为这件事负疚,尽管别人已原谅了他,可他自己无法原谅自己,这种感觉才真的可怕。
李寻欢,古龙武侠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主角。
曾是朝廷殿试第三名「探花」,故人称「小李探花」,而后厌倦功名,弃官归隐;小李飞刀,例不虚发,百晓生所作《兵器谱》上排名第三。
后遭仇家夹击,重伤不支,被龙啸云搭救,与之成为最好的朋友。
不幸龙啸云不知林诗音与李寻欢已定了亲,竟对其相思入骨,病入膏肓,李寻欢满怀矛盾,故作无情,之后林诗音嫁给龙啸云,便一个人萧然离去。
于关外隐居十年,后追查「金丝甲」、「梅花盗」之案,结识好友阿飞,再遇昔日故人,几翻转折,虽然水落石出,却又卷入江湖争斗中。
最终击败上官金虹,瓦解「金钱帮」,与妻子孙小红隐居。
其后不再登场,名字仍被提及于《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飞刀,又见飞刀》等作品中。
《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
[《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打开《幼学琼林.弟子规》这本书的前言,我首先看到的是“……儿童必读书”,也许会诧异,也许会嘲笑,《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
在我们诧异和嘲笑的同时更多的是深思,儿童必读书为什么却现在让我们大学生来学习
我想,这应该是在弥补我们一种文化的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
这些人缺的是什么
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起中国就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
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的巨轮无声的向前滚动着,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而谈到对此作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我首当推崇《幼学琼林.弟子规》。
这本书共收录了《幼学琼林》、《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三本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传统蒙学读物。
通过学习《幼学琼林.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
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
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幼学琼林》初为明人程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读后感《《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蒙学中影响最大的读本,可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其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历史人物、天文地理、典籍制度、生老病死、鸟兽花木、文事科第等等无一不涉。
伟大领袖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其影响之大。
印象深的有《幼学琼林》中《科第》一节写道:“攀仙桂、步青云,皆出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原来古人与我们今人也一样,独木桥一根。
且不论其优劣,试想几百年过去了,难道我们不能有所进步吗
难道让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要有难得机遇才能有幸在皇上面前叫高力士脱靴呢
难道要曹雪芹真的像红楼书中宝玉一样被逼无奈去中个乡魁然后去做和尚吗
古今状元我不记得,我只记得李白、雪芹……《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
《弟子规》一书内容简明通俗,不谈空洞理论和教条,而是教导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应有的礼节。
纵观《弟子规》,全篇体现了两个字即“孝”与“信”,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
短短千余言为后人留下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笔法之遗风
教人以孝为先,以信立身,在这个以利为主的物质社会就像吹进一阵轻风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孰不知这就是人的本性呢
这大概也就是《弟子规》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增广贤文》虽只有数千字,但全文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句法交错,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而那些精辟的的格言警句或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间俚谚俗语,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起来发人深省。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任何一件事,必须自己身体力行。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我们学习《幼学琼林.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
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
学习了《幼学琼林.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幼学琼林.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写到此,语已多,茶亦冷,若有思否,若有得否
〔《幼学琼林.弟子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各用什么词形容
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不仁不义仁:仁爱;义:道义。
不讲仁德,不讲道义。
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扶倾济弱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
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扶危济急犹扶危济困。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扶危济困扶:帮助;济:搭救,拯救。
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扶危救困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积善成德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
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善余庆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
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急公好施指热心公益,乐于施舍。
急公好义急:急于。
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济寒赈贫济:救济;赈:赈济。
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济苦怜贫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济困扶危济、扶:帮助。
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济弱扶倾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
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济世救人济:拯救。
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矜贫救厄矜:怜悯。
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救困扶危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救灾恤患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乐善好义指乐于行善,喜好正义。
普度众生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普济群生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同“普度众生”。
普济众生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同“普度众生”。
轻才好施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出处:《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仁民爱物仁:仁爱。
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
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仁人君子仁:仁爱。
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
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出处:《晋书·刑法志》:“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政乎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心仁闻闻:出名,有声望。
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
出处:《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仁义之兵兵:军队。
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
同“仁义之师”。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仁义之师师:军队。
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
亦作“仁义之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善门难开善门:为善之门。
旧指一旦行善助人,许多人都会来求援,凡无法应付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
大善士见机,善门难开。
”深仁厚泽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施仁布德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
亦作“施恩布德”。
束杖理民指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
形容为官宽仁爱民。
束杖,收起刑具。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
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谇帚德锄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为仁不富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
参见“为富不仁”。
为善最乐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
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
王言为善最乐。
”修桥补路修建桥梁,补好道路。
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
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处: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
”与人为善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
指赞成人学好。
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振穷恤寡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出处:《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振穷恤贫救济贫穷的人。
出处:《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赈贫贷乏救济穷人。
出处:《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周急继乏周:接济。
继:帮助。
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
诸恶莫作诸恶:各种坏事。
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
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出处:《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作善降祥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出处:《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