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崂山的诗词
崂山诗词赠王屋山人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海上李商隐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棋盘石明道观自咏孙昙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
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
入觐回崂山(一)刘若拙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
宋祖天子丹书诏,奉命敕修道宫院。
入觐回崂山(二)刘若拙海角天涯名景胜,秦皇汉武屡敕封。
古来游仙知多少,元君老子初相逢。
咏田单王安石湣王万乘齐,走死区区燕。
田单一即墨,扫地如风旋。
舞鸟怪不测,腾牛怒无前。
飘飖乐毅去,磊砢功名传。
掘葬与劓降,论乃愧儒先。
深诚可奋士,王蠋岂非贤。
题下宫三官殿范仲淹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生。
禹终平绛水,舜亦改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今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重阳师父作王重阳背上葫芦蒲酒沽,无中却是有中无。
清光墨腊般般显,月黑丛林永不枯。
西江月·崂山太清宫蒲松龄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题白云洞蒲松龄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
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八仙墩纪晓岚陡壁东溟上,登临意豁然。
鲸鱼吹海浪,鸥鸟破螟烟。
足外真无地,眼中别有天。
餐霞谁到此,千古说表莲。
狮子峰陈建熙仙人桥过豁心胸,曳杖更登狮子峰。
峭壁高悬沧海色,洪涛欲撼万山松。
轻舟摇荡闲鸥逐,落日苍茫淡月溶。
回首太平宫在处,翠微深壑白云封。
太和观郑板桥板桥胸中无成竹,放性挥毫任意涂。
非为空心留色相,借他枝叶扫尘污。
节历严寒骨坚秀,风摇清影淡而疏。
贞操廉洁独幽雅,十八君子超尘俗。
海滩拾贝叶圣陶不观沧海十年久,复狎风涛五月晨。
犹有童心兄与妹,履滩拣贝折腰频。
游崂山柳亚子海上神仙事渺茫,崂山金碧尽辉煌。
燕齐迂怪君休诮,谡谡松风夹道凉。
华严寺中百花争卉前所未见柳亚子争春杂卉睹华严,郁李辛夷取次翰。
开到酴醾华未尽,珠海蓓蕾耐冬残。
青岛叶剑英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郁达夫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尽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田横岛郁达夫万斛涛头一岛青,正因死士忆田横。
而今刘豫称齐帝,唱破家山饰太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一)刘海粟华夏疮痍痛陆沉,公车忧愤集松筠。
一书上阙原非妄,万卷罗胸学是真。
海北天南思国泪,春花秋月故园情。
更新青史新人出,莫为前驱抱不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二)刘海粟常把真知启后贤,诲人不倦忆师严。
春风满座花如海,秋水连云月在天。
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倍当年。
无才愧我空头白,勉写新碑立墓前。
白云观王统照幽谷丛篁一径深,荡胸云气涤尘襟。
山中偶作今宵宿,抛却沧溟万古心。
游太平宫臧克家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
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
望石老人礁岩贺敬之观海喜见潮,听松乐闻涛。
风雨寻常事,石老解逍遥。
游崂山贺敬之黄山尽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田横岛贺敬之历史是非置勿论,中华千秋浩气存。
田横五百殉此岛,涛声如鼓告来人。
咏崂山英雄群体贺敬之西望华岳颂群英,东望崂山又一峰。
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
访崂山吴太蜀胶东胜地有崂山,道是神仙住此间。
峰插紫霄浓雾拥,岩封黄海碧波环。
上清宫里千年树,梳洗楼前百丈泉。
最爱风光奇绝处,天来飞瀑涨龙潭。
与戈宝权教授畅游崂山周而复崂山千仞,云雾缭绕。
雄风临海,分外妖娆。
关于心静的作文素材
静与躁作文材料①引用梭罗的名言分析说理。
“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
”梭罗的吟唱充满诗意。
是啊,心远地自偏,只要心静,你能听到花开的声音,燕子的呢喃,宁静的心灵,会让你收获睿智和自然的天籁之音。
②引用艾默生的名言分析说理。
“永远被风吹着的水面,不会平静下来接受美丽的风景。
”心亦如此,内心嘈杂的人耳边永远都是喧闹,他们神色惶惶,步履匆匆,内心躁动,他们的生命看似繁华却疲惫无比。
而心地平和,便能远离世俗,赢得一份安闲和美丽。
③引用慧能的诗句分析说理。
“菩提不是树,明镜已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只要心静,自己就可以遗世独立,不惹尘埃。
学生练习交流①引用汪国真的诗句分析说理。
著名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首诗:“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我们不妨换言之,“心躁的时候,静也是噪;心静的时候,躁也是静。
”没有一颗宁静的心,纵使独处幽谷,亦难平息对金钱、名利的渴求。
外界的噪音只能伤害我们的肉体,而内心的噪音,却足以损害我们的灵魂。
唯有宁静,才能淡泊;因为淡泊,才能抵御金钱、名利的诱-惑。
②引用诸葛亮的名言分析说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说的就是一种淡泊名利、宁静无杂的心态。
唯有淡泊,才能让一颗心在喧嚣嘈杂的尘世中寻找到方向;唯有宁静,才能使一个人远离金钱名利所带来的纷纷扰扰。
③引用丘处机的名言分析说理。
丘处机曾劝诫成吉斯汗:“长生之道,清心寡欲。
”其实,这不仅是长生的秘诀,更是为人处事的秘诀。
真正能够干扰我们的往往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来自内心的噪音,说白了,其实不过两个字——欲望,也难怪佛家和道家都把“清心寡欲”放在首位,压制了欲望,平静了心气,才能安安稳稳把事情做好。
《射雕英雄传》里经典诗词有哪些
《行女哀辞》曹植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
三年之中,二子频丧。
伊上帝之降命,何短修之难裁;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
方朝华而晚敷,比辰露而先唏。
感逝者之不追,怅情忽而失度。
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张十五之七言诗】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阴世新添枉死鬼,阳间不见少年人
花容月貌无双女,惆怅芳魂赴九泉。
为人切莫用欺心,举头三尺有神明。
若还作恶无报应,天下凶徒人吃人。
【讽宋室南渡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丘处机之未成诗】: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候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跃水精。
(后补全):吴越楼台歌吹满,燕秦部曲酒肴盈。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
【丘处机赠玉阳子】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
【汉武帝作《天马之歌》】大一贡兮天马下,露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王处一所唱】知其雄兮守其雌,知其白兮守其黑。
知荣守辱兮为道者损,损之又损兮乃至无极。
【黄蓉所唱辛弃疾《瑞鹤仙》】雁霜寒透摸。
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
溪奁照梳掠。
想含香弄粉,靓妆难学。
玉肌瘦弱, 更重重龙绡衬著。
倚东风, 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 水边楼阁。
瑶池旧约,麟鸿更仗谁托
粉蝶儿只解寻花觅柳, 开遍南枝未觉。
但伤心,冷淡黄昏, 数声画角。
【黄药师录欧阳修词】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黄药师录朱希真词】人已老,事皆非。
花间不饮泪沾衣。
如今但欲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
老人无复少年欢。
嫌酒倦吹弹。
黄昏又是风雨,楼外角声残。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
万里东风,国破山河照落红。
今古事,英雄泪,老相催。
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
【黄药师所引欧阳修《定风波》】({}内为所引部分)(其一){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
纵使青春留得主。
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任是好花须落去。
自古。
红颜能得几时新
}暗想浮生何时好。
唯有。
清歌一曲倒金尊。
(其二)把酒花前欲问公。
对花何事诉金钟。
为问去年春甚处。
虚度。
莺声撩乱一场空。
{今岁春来须爱惜。
难得。
须知花面不长红。
待得酒醒君不见。
千片。
不随流水即随风。
} 【桃花岛试剑亭之对联】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黄蓉与陆乘风所唱朱希真《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略为吴山留顾。
云屯水府, 涛随神女, 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 壮心偏感, 年华将暮。
念伊蒿旧隐, 巢由故友, 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 问人间英雄何处
奇谋报国, 可怜无用, 尘昏白羽。
铁锁横江, 锦帆冲浪, 孙郎良苦。
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 泪流如雨
【黄蓉所引张于湖《六州歌头》】({}为所引部分)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
关于绝望失望悲痛的名言或者诗
出处:《行女哀辞》 作者:曹植这篇哀辞是曹植为哀悼小女儿行女之死而作。
行女究竟死于何时,史上没有记载,现在只能作一些推测。
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里提到:“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dá)。
”这说明行女死的时候,徐干(字伟长)也曾经作过一篇《行女哀辞》,而且后来刘勰曾经亲眼得见。
原文: 《行女哀辞》 曹植序: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
三年之中,二子频丧。
伊上帝之降命,何短修之难裁;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
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⑼。
感逝者之不追,怅情忽而失度。
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道家学说与中医学
道教与中医渊源相通中华文化从源而论,与道家关系最钜。
道家流派的名称,形成虽较晚,要到汉初随九流而定名。
但其渊源就有道籍文献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时老子《道德经》已是集其大成,这还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阶段,要上推到黄帝之时。
《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
此书早佚,连《隋书·经籍志》亦不见著录,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伊尹·九主》佚文,不仅使我们对《伊尹》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证实了道学的产生与天道实密不可分。
例如,无名、有名是《老子》之学的一个中心,而《伊尹·九主》认为名就是从天道中产生的。
其文说:天乏(范)无(名),复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谓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体和天的运行规律,放曰无名。
名既是天道的产物,那么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于此可以找到注脚。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
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
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
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张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并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
于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术及先民的养生之道,创立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道教养生学体系。
这一体系又与祖国传统医学的主体—中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有“医、道同源”的说法。
在理论方面,中医的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的见解,基本上都为道教所承袭、发挥,作为炼养中关于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渗透于导引、 存思、服气及以后更趋成熟的内丹学中。
此外,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
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
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
假如有这种可能,从逻辑上讲,既然是无限延长,那么在无限延长之前,个体生命理应是健康的、长寿的。
在早期道教偏重于修命时期,信徒们更会这样认为。
比如见到年轻道士步履轻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信徒们则会视为仙风道骨,由衷膜拜。
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体弱乏力、恹恹无神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朝冲举升仙
所以《养性延命录》阐述说:“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贵生,医药养生与修仙不可分离。
《内观经》则说: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即以医药养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说:“先明脏腑,次说修行。
”《丹亭真人庐祖师玄谈》说:“病魔不除,仙基难立。
”内丹修炼首先要“筑基”。
这些都是把医药养生作为成仙的准备阶段、必要条件或基础。
求仙必贵生,贵生必求医,道教医学必然产生。
济世度人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
《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以医济世”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较容易见效。
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
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
”全真教将修炼自己的心性与身体叫作“真功”,将济世度人叫作“真行”,说“功行双全”才能成道。
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的。
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是以道教的济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药养生知识。
以医济世往往造成以医传教的客观效果。
一些道士掌握医药知识,就是为了以医传教。
如早期道教黄巾的太平道和二张的五斗米道,传教之初皆以符水为人治病,迅速赢得了大批信众。
道教重视医药养生学,也与道士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
这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穷乡僻壤,有些道士选择岩居穴处。
还有一些道士为了采药或访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他们如果缺乏医药养生知识,无力抗拒艰苦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医自救,将难以生存。
所以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必须“兼修医术”。
另外,有的道经根据天人感应说,把治病作为感应天地不降灾祸的手段,试图以医格天。
还有的道经以医理阐述教理,以医弘道。
这些也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神仙说起源很早。
《山海经》、《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死、不死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话或方术。
战国时期,致力于成仙活动的方仙道流行,行气、药饵、宝精3派鼎足而立。
汉代部分黄老学者转向神仙方术,形成了黄老道。
《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导引、按摩、服饵、黄白术等方术。
王充《论衡·道虚》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辟谷、食气、导引、服食药物5种方术。
有学者将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方术称为方士医学。
方士医学以成仙为最高目标,以中医药学和巫医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依托。
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并教人以悔罪、服药、存思、取符、诵咒等方式自医,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
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
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
可以说,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
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
肖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
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
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
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
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
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