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漳州风俗的作文一篇,介绍三种漳州的风俗,600字
福建漳州民俗文化介绍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
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
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
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
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
正月初二,冰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三天(初一到初三)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机关举行团拜,民间则举行游园活动。
漳州年年都举办“娱春园”里摆有各种商品,同时演出芗剧、木偶戏等文娱节目,游园者云集,汇成人山人海。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
夜间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有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那样的固定花灯,也有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猴子灯、绞螺灯等会转动的花灯。
同时还放烟火和舞龙弄狮。
漳州草花街是制灯啊场集中的地方,有许多名匠。
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庙内拜佛,已得子女的在这晚谢佛,无子女的乘此机会求佛赐给子女。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闹花灯、放烟火和舞龙弄狮等漳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搞得更加热闹了。
近几年来,花灯都集中在中山公园,成为“灯海”。
各式花灯如百花齐放,艳丽多采。
清明:清明时,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
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机关团体都在清明节组织到烈士墓或烈士纪念碑扫墓、献花圈,或种松树,和举行其他纪念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端午: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闽南端午叫“五月节”。
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1酒,或饮1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驱病祛邪。
到了正午,人们要吃卤面,品尝碱粽、肉粽或豆粽。
这一天最热闹的是闹龙舟。
漳州一带参加竞赛的龙舟船身长而窄、首尾高高翘起,船头有巨大的龙头雕饰,船身彩绘鳞甲。
龙舟上插一枝“头旗”作为竞赛单位的标志。
以往龙海县赛龙舟时,都要在江中的浮标上缚几只鸡,让参赛者夺标,现在则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标”。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
闽南农村在节前,大都要买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陈列在厅堂,到这一天才剥开分给全家人吃,以庆团圆。
城乡居民在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门口或阳台上赏月、吃月饼。
有的农村妇女叫女儿月下拜神,俗叫“请月姑”,祈求匹配良缘。
现在这些古风已在新思想潮流的冲击下逐渐消除。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
中国沿海一带的人,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览名胜,最普遍的是放风筝。
到这一天人们处处都能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
旧时海澄民众还在这天晚上把灯笼系在风筝上,那时满天灯火,引为奇观。
冬至: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
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
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旧称祭灶日。
传说家家户户都有个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来监视人间的神,每年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表现,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来。
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叫“祭灶”。
祭灶时,要用酒糟涂在灶口,让灶神饭饱,以求上天后多讲好话。
为了给灶神照明,香灯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除夕: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
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
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
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茶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一条完整的大鱼,象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
在旧社会,贫家和富家过年有天壤之别。
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丰盛的家宴了。
“围炉”过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有的还要很秉烛“守岁”,直到天亮。
婚丧习俗:旧社会男女婚嫁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进行,议婚时用红纸写明男女双方年庚八字,由媒人传给双方家长,双方家长按年庚八字求神部卜,然后议定。
议婚成功,即行择日定聘。
迎亲前一个月,男方通知女家,随带糕饼等礼物,并送去聘金。
婚前一日,女方要将妆奁吹吹打打送往男家。
娶亲当日,男家准备鼓乐花轿,由媒人带领到女家迎亲。
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叫“坐床”。
休息片刻后,拜天地,饮合卺酒。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
男女婚姻自主,举行新式婚礼,开茶话会,既节约又热闹。
但有些地方还保留一些旧的风俗习惯。
漳州传统文化有什么?
漳州具有悠久的。
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建制。
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
唐高宗总章(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
至仪凤(676-679年)年间,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
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
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到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漳州芗城区),改称漳州郡。
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
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
唐垂拱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乾德(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
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
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
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
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漳州有什么传统文化 急急急
一、春 节春节俗称“新正”。
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礼神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叫做“开正”,1994年底市区禁止放鞭炮,此俗废,但乡村依旧。
主妇煮甜线面汤、敬祀神祗后,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再以3碗饭,插上红纸花,俗称“饭春枝”祭祀先人,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有剩余。
随后拜年。
到尊长、亲友、邻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则以朱盒(俗称“荐盒”)盛糖果糕点、蜜饯,并泡以甜茶,热情款待客人。
至亲好友,主人以佳肴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
客人告辞,双方都以“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赠予小孩。
清同治有云:“元旦春为一岁魁,大家拜贺礼相陪。
儿童也解称恭喜,赚得红柑满袖来。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
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讳。
正月初二,“请女婿”。
夫妻携带儿女,带着礼物谒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
娘家备筵席请女婿,礼节十分隆重,现民间仍多循此俗。
初五,商店恢复营业,小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喊卖,家居开始打扫卫生,转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时,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称为“吃福”。
清以来,春节期间芗城有一种特别习俗即“逛公爷街”(今南昌路,是清时海澄公黄梧住所的街道),内中有风味小吃摊、售货摊、戏台、布袋戏等娱乐。
成立后,此俗改游“娱春场”(1965年废),址在或体育场,在保留原有的娱乐外,增设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并在春节期间组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教师、举行团拜、开新春茶话会等活动。
自90年代起时兴,为传统佳节增添祥和热烈的节日气氛。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称“上元节”。
明,用木做灯架或结灯棚于繁闹处,十一晚即试灯。
灯用纱或纸做,杂以五色,剪人物极其精巧,有一灯费数十金者。
十四、十五日连街接市,荧煌如火城。
游人络绎,或拥细乐徐行,箫弦缥渺,谓之“行街”。
儿童结队张船灯,步驾于街市,鼓乐蹈歌喧闹达曙。
少年聚会僧寺赛机炮,烟花流星错落,观者如潮,十五、十六夜尤盛。
清,除做花灯,扎鳌山、放火炮外,子弟还扮仙狮、竹马、龙灯诸戏。
咏元宵:“满城灯火巧安排,兢看鳌山景物佳。
北管南腔听不断,几番箫鼓过前街。
”新娶媳妇站于元宵灯下任人观看。
元宵节除“闹花灯”外,还有“送灯”和“穿灯脚”旧俗。
“送灯”指已婚嫁的女方娘家为男方送花灯,“莲”与“连”、“灯”与“丁”(孩子)谐音,作为祈祝“”或“早日出丁”。
“穿灯脚”是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在上元期间,去街上鳌山灯棚底下,钻出钻入向灯神“求丁”。
此俗已废除。
今俗,自十三月夜街头巷尾、宗祠宫庙就张灯结彩。
游人涌上街头,赏花灯、猜灯谜。
上元节除吃“上元圆”外,家家户户必吃“蚝仔兜”,即海蚝拌番薯粉煮面线。
俗谚道:“蚝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
其间巧手主妇要烹饪出最拿手的菜肴,到宗祠奉祀祖宗,谓之“摆菜碗”。
成立后,元宵节仍沿袭下来,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各企事业单位为主,在或体育场举办元宵花灯展览。
花灯除原有的宫灯、走马灯、、绣球灯、鲤鱼灯等等品种以外,又设计了配以声乐、布景等新型花灯。
组织民间的弄龙、舞狮等踩街游行。
举办芗剧演唱,文娱晚会、体育比赛、猜灯谜、舞会等活动,赋予元宵节新的内容,又不失其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做 福十五日,明、清,诸乡筹钱物、备牲礼,祭土神,祭毕,群饮于庙分胙而归。
称为“做福”,现在已鲜有做福。
但二月初二为灶王公生日,家家户户用糕饼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兴旺( 有的人家同时供土地公)。
清曰:“祈农报土事无关, 打鼓吹箫赛社还,近日民风多演戏,乡村亦唱外江班”。
四、上 已阳春三月三为上已。
明、清时,采百草合米粉作细粿, 祭祀后互相赠送。
今居家则用“润饼”祭祀玄天大帝和祖宗。
有的人家则吃“卤面”。
有《竹枝词》咏道“三月三日天气长,祖祠祭罢共称觞,豆芽葱韭兼春笋,好卷新煎麦饼香”五、清明节清明节扫墓以祭祀祖先,《竹枝词》咏道:“门前插柳雨初晴,令节今朝又一更。
簌簌棠梨城畔路,谁家上冢祭清明。
”芗城习俗扫墓有二种形式:一种叫“巡墓”,只用糕饼致祭,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锭,以纸钱置墓头。
另一种叫“培墓”,先拜后土,再拜正墓。
以酒食为祭品,其中必有甜糯米糕,俗信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子孙日子过着甜美。
然后“压纸”,即用石头压住纸钱。
若是新坟的第一次清明,子孙祭扫完毕,须分食煮热的鸭蛋,然后将蛋壳放在坟上。
新坟要连续3年培墓,以后每有娶新娘或添丁后的清明也要培墓。
平时对坟墓不可随便动土。
妇女也可参加扫墓。
丧家扫墓第一年必须在节前扫墓,第二年为当日,第三年在节后。
其余清明节前后10天,扫墓、修墓、拾骸移葬的,凡事无讳。
成立后,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以寄托哀思。
六、浴佛节初八为生日,旧时各寺院的和尚沿门唱梵曲化缘,说是要颂经礼赞洗佛像,求布施“洗佛钱”。
有《竹枝词》曰:“龙华浴佛久相沿,和尚游街藉乞钱。
毕竟俗根仍未离,也须一洗脱尘缘。
”现已废。
南山寺每逢此日,仍举行龙华法会,参加者多女香客。
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乐于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的家伙
七、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
端午这一日,家家户户在门楣上悬插艾、菖蒲、松、柳枝、大蒜头,叫“五端”;饮雄黄酒或以之在儿童额上涂写“王”字;绣香包内装中药茱萸、檀香等香料,佩带在儿童胸前;饮午时水、午时茶(午时到井中汲水,用以泡茶)。
这都是驱邪除毒的风俗。
除此外,是日要包粽子、做卤面、备菜肴敬祖先拜神明。
粽子的品种有肉粽、碱粽、豆粽等。
丧家守孝期间不得蒸粿做粽,其家粽子由亲友赠送。
赛龙舟是芗城端午节最热闹的盛会, 从五月初开始至月底,九龙江畔分地段轮日举行,奖品过去是当地商家富户捐来的,在终点把奖品挂在竹竿上,飞舟争渡,力争上游,谓之“夺标”,水上盛会,热烈非凡。
有《竹枝词》赞曰:“端阳佳节可人天,溪北溪南竞斗船。
金鼓声喧齐喝采,锦标争夺看谁先
”八、天门开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门开”。
,俗信此日晒衣服不患虫蛀,读书人晒书,居家人涤井成俗。
有《竹枝词》曰:“晒衣六月虫能除, 酷热金乌灯太虚。
此日‘天门开’好晒,郝隆推晒腹中书。
”此俗今已废除。
九、半年圆农历六月十五日吃“半年圆”。
是日要做半年圆以祭祀祖先。
此圆和“冬至圆”有所不同,是用粳米做成,中掺点红色,蒸热加红糖煮吃,以此寓半年团圆。
十、七 夕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
妇女陈瓜果7盘, 茗碗炉香各7数,用针7枚,取绣线,于焚纸光下,伏地俄倾穿之,以能否穿过多寡评巧。
俗说乞得巧的少女,在夜深人静时,扒在井边能隐约听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泣声。
现芗城人在七夕这天只喜吃“白酒”。
晚上,用碗盛一碗清水,小孩把新缝衣针放于水面,浮者为“巧”。
十一、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俗称“七月半”。
这一日,家家祭祀先人,烧楮钱纸衣。
道家在道观作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兰盆斋、备丰富的斋品,祭祀孤魂野鬼。
沿九龙江畔的百姓祭祀更为有趣。
夜幕降临,人们在河滩上摆上八仙桌,桌上供五牲或三牲祭品。
道士和尚念经,为野鬼超度,谓之“普渡”。
烧过纸钱,便放“水灯”。
所谓“水灯”,即用砂钵装油,点燃灯芯,置于溪中,任其漂流,顺水流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渐废。
十二、普 度中元节为“鬼节”,延为“鬼月”。
整个七月,大肆铺张,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轮流做“普度”。
七月初一称“开巷口”,即“开地狱门”,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一盏“普渡灯”,终月不熄。
直到七月三十“关巷口”,即“关地狱门”才把灯取下烧掉。
七月间,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称“普度日”。
以牲礼菜肴敬祀鬼魂。
祭完就大开宴席请客,晚上演戏,各村社街巷互相攀比,铺张排场,终成陋习。
到七月三十“关巷口”又设祭一次。
旧时在公爷街,搭高台、竖灯杆,设“孤棚”,祭无主孤鬼,并延僧礼忏,法事完毕,满戏台子食物任人们抢回去吃,俗称“抢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禁止普渡,至七十年代普渡活动已有较大收敛。
但八十年代后,城乡生活水平提高,铺张浪费大搞普渡有所回潮,由此而产生的酗酒闹事也濒濒不断。
由于政府加大力度宣传禁止普渡,至九十年代城市居民已废除此陋习。
十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是日以酒肉,月饼敬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并演戏以酬神,寓意春祈而秋报。
旧俗中秋夜要拜祭月娘;妇女要“听香”;小伙子用刀砍甘蔗,以卜行运,称作“蔗卦”。
有《竹枝词》:“今宵设酒到三更,共赏中秋月色明。
最是人间多问卜,不求财利即功名。
”民国期间,富户购月饼并宴请亲友,喝酒赏月,猜迷、射覆。
晚上,占卦人满街,旧俗认为八月十五晚的卦最准。
上举习俗今已渐废。
现中秋之夜,于月下设置水果(以柚子为主)、月饼再泡上一壶茗茶,边泡茶边吃饼边赏月。
每逢此佳节,更有海内外朋友欢聚一堂,共赏家乡明月。
十四、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九月节”。
旧时出游登高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
俗称在重阳吃柚子补头脑;吃番薯、芋头补四肢筋骨;吃花生补手指;吃红柿补心肺。
《竹枝词》咏道:“九月黄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说当年,儿童游戏贪逃学,偷向城头放纸鸢。
”儿童在芝山放风筝,游人至暮才散。
现在芗城人在这一天邀友人登高览胜。
这一时间,学校组织远足,或举行爬山比赛,或放风筝。
自1988年国家定此日为“敬老节”后,社会各界在这天开展形式多样的尊老、敬老活动。
十五、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旧时迷信的居民,在这一天都要焚香点烛,以牲礼敬祭“三官大帝”,并于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曰“三界公灯”。
此俗今已废除。
十六、冬 至在农历十一月间,夜长昼短。
凡外出者这天应尽量回家和家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谓之“添岁”。
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必有“冬至圆”为祭品,称作“秋祭”由古稀又有功名的老人谒祖,嫡系长房裔孙主祭,祭完排宴、分胙肉始毕。
《竹枝词》曰:“家家辗米煎圆香,祭祖祠堂共举觞。
刺绣传闻添弱线,一天添得一条长。
”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乐于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的家伙
十七、尾 牙(牙祭)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牙,家家户户“做尾牙”,敬地基主。
三资企业老板请员工吃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日东家不但要办丰盛的酒肴祀地基主,还要遍请伙计表示犒劳,并以做“尾牙”酒宴决定明年伙计的去留。
十八、送 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俗称“送尪 ”,以三牲酒礼供奉宅君,祭品中糕饼饴糖必不可少,俗信可粘住宅君说坏话的半边嘴, 祈求宅君“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
”这天又称“小年夜”,家家灯火通明,燃放鞭炮,为宅君送行。
《竹枝词》曰:“送神祀灶敬陈牲,风度家家爆竹声。
为祝来年运气好,香灯供奉到天明”。
送神后清扫房宅,俗称“清沌”。
待到正月初四,再隆重地迎接宅君下降,祀礼如旧,谓之“接尪 ”。
十九、除 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叫为除夕,俗称“廿九暝”或“年兜夜”。
俗语道“大人乱操操,囝仔爱年到”。
说的是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要忙于诸如打扫卫生、 缝裁衣服,炊糕做粿 、杀鸡宰鸭、备办年货诸事,孩子们却因年兜而大饱口福、 新衣斗艳而欢天喜地。
除夕当天下午,要以三牲、饭菜、年粿等供品,祀神祭祖, 谓之“辞岁”。
然后要贴大红春联、门签和年画,装饰布置房间。
逢居丧人家不贴春联。
除夕之夜,外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
旧时饭桌下放一小火炉,谓之“围炉”。
菜肴常用韭菜、萝卜、鸡谐音“天长地久”、“好彩头”、“起家”,还把比喻聚财的蛤壳撒在门后或床下,象征发财致富、金银满屋。
“围炉”时,全家人不分贵践、亲亲热热;席间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偌若有亲人在外未归的,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已婚女儿通常在夫家参加“围炉”,不上娘家的团圆桌。
围炉后,长辈要给儿孙们分“红包”(即“压岁钱”)后来逐渐发展,能挣钱的后辈也给长者“红包”。
另外,宴席结束, 主妇要盛一碗米饭放于厨房,上插一红纸花,俗称“春饭”,谐音“剩饭”,祝愿来年足食。
又有用红绳扎二整支甘蔗,倚置门后,寓意来年佳境有如甘蔗节节甜。
接着便是“守岁”,俗信守岁要“竟夕不眠”,能使父母祖辈长寿。
旧俗是怂恿儿辈赌博,或猜迷、行令、讲故事,一夜未眠。
点长明灯至初五方熄。
此外,在旧社会芗城还有个讨债的特殊习俗,通常欠债要于过年前还清,除夕之夜便是当年结账还债的最后期限。
因此,财主是夜分派伙计,手提灯笼四出收账讨债。
而这天晚上的城隍庙( 今延安南路与修文东路交会处)按例公演戏曲,并依习俗在演戏、看戏期间,不许盘索债务,给一些无钱还债的人有个躲债的场所。
故除夕之夜城隍庙演出的戏被誉为“躲债戏”。
漳州传统文化有什么
过春节时:吃甜面线(长寿面),以喻长寿元宵:闹花灯、放烟火和舞龙弄狮端午:赛龙舟。
舟船 身长而窄、首尾高高翘起,船头有巨大的龙头雕饰,船身彩绘鳞甲。
龙舟上插一枝“头旗”作为竞赛单位的标志。
六月半年节:农历六月十五,人们会提前过个“小年”蒸些小圆丸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有些家庭主妇在盘蝶上将圆丸叠成小山状,并在顶端放上一颗带壳的龙眼干。
这“桂圆”寄托着主人“富贵”、“团圆”的愿望。
漳州市有哪些传统文化
提线木偶
漳州的节日习俗
漳州有下列的节日习俗:1,春节:,是民间最为重视的节日。
人们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
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
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
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
正月初二,冰南人习惯在这一天“请女婿”,许多夫妻都携带儿女,回到娘家团聚。
后,春节三天(初一到初三)定为,机关举行团拜,民间则举行游园活动。
漳州年年都举办“娱春园”里摆有各种商品,同时演出芗剧、木偶戏等文娱节目,游园者云集,汇成人山人海。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也叫。
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
夜间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有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那样的固定花灯,也有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猴子灯、绞螺灯等会转动的花灯。
同时还放烟火和舞龙弄狮。
漳州草花街是制灯啊场集中的地方,有许多名匠。
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庙内拜佛,已得子女的在这晚谢佛,无子女的乘此机会求佛赐给子女。
后,元宵闹花灯、放烟火和舞龙弄狮等漳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搞得更加热闹了。
近几年来,花灯都集中在,成为“灯海”。
各式花灯如百花齐放,艳丽多采。
3,清明:清明时,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
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
后,学校都在清明节组织到烈士墓或扫墓、献花圈,或种松树,和举行其他纪念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4, 端午: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
在闽南端午叫“”。
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黄酒,或饮雄黄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驱病祛邪。
到了正午,人们要吃卤面,品尝碱粽、肉粽或豆粽。
这一天最热闹的是闹龙舟。
漳州一带参加竞赛的龙舟船 身长而窄、首尾高高翘起,船头有巨大的龙头雕饰,船身彩绘鳞甲。
龙舟上插一枝“头旗”作为竞赛单位的标志。
以往龙海县赛龙舟时,都要在江中的浮标上缚几只鸡,让参赛者夺标,现在则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标”。
5, 六月半年节:农历六月十五日,闽南农村都要吃“半年圆”。
这种圆丸只有“冬至圆”的一半大,不带汤,多染成朱红色。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添上丰盛菜肴,合家进行半年“小围炉”。
这“半年节”风俗始自明代。
十五世纪明朝中叶,漳州月港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一个港口,市镇繁华,倭冠海贼常伺机骚扰,尤其是夏粮收成后,贼船常偷偷靠岸,突然袭击,见人便杀,见物便抢。
于是,人们就安排在农历六月十五日,提前过个“小年”蒸些小圆丸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有些家庭主妇在盘蝶上将圆丸叠成小山状,并在顶端放上一颗带壳的。
这“桂圆”寄托着主人“富贵”、“团圆”的愿望。
6,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
闽南农村在节前,大都要买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陈列在厅堂,到这一天才剥开分给全家人吃,以庆团圆。
城乡居民在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门口或阳台上赏月、吃月饼。
有的农村妇女叫女儿月下拜神,俗叫“请月姑”,祈求匹配良缘。
现在这些古风已在新思想潮流的冲击下逐渐消除。
7,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
中国沿海一带的人,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览名胜,最普遍的是放风筝。
到这一天人们处处都能观赏到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
旧时海澄民众还在这天晚上把灯笼系在风筝上,那时满天灯火,引为奇观。
8,冬至: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
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
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旧称祭灶日。
传说家家户户都有个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来监视人间的神,每年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表现,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来。
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叫“祭灶”。
祭灶时,要用酒糟涂在灶口,让灶神饭饱,以求上天后多讲好话。
为了给灶神照明,香灯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9, 除夕: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过年。
家庭成员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设法回来团聚。
如果有人没回来,就要给他留一个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并在桌上摆一副酒杯碗筷。
围炉时,圆桌中间摆上一个火锅,茶肴是一年中最丰盛的。
同时,还讲求寓意,如火锅中滚烫的肉圆、鱼丸,意味着合家团圆;一条完整的大鱼,象征“年年有余”;猪脚芋头,表示来年有奔头;并把中蚶壳放在门后,用这人类最古老的贝壳钱币,暗示钱财不外流等等。
在旧社会,贫家和富家过年有天壤之别。
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丰盛的家宴了。
“围炉”过后,晚辈要向长辈“辞岁”,有的还要很秉烛“守岁”,直到天亮。
10, 婚丧习俗:旧社会男女婚嫁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进行,议婚时用红纸写明男女双方年庚八字,由媒人传给双方家长,双方家长按年庚八字求神部卜,然后议定。
议婚成功,即行择日定聘。
迎亲前一个月,男方通知女家,随带糕饼等礼物,并送去聘金。
婚前一日,女方要将妆奁吹吹打打送往男家。
娶亲当日,男家准备鼓乐花轿,由媒人带领到女家迎亲。
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叫“坐床”。
休息片刻后,拜天地,饮合卺酒。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
男女婚姻自主,举行新式婚礼,开茶话会,既节约又热闹。
但有些地方还保留一些旧的风俗习惯。
11, 丧葬方面:旧社会死者家属要延请僧人或道士做所谓“功德”,超度死者亡魂。
开吊出殡之日,亲友披白参加送葬。
送葬时排成长队,还要吹哀乐。
死后过七日,要做“头七”,请僧人道士念经。
必须连续过七个“七”。
这自然是很费钱的,所以,即使在旧时,也只有富人才认真弄这些事。
现在,漳州办理丧事逐步推行火化,废除土葬和迷信陋俗,用送花圈、挽联对死者表示悼念。
对一些知名人士则开追悼会,表彰死者功迹。
漳州有什么习俗
传统节俗一、春 节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称为“新正”或“过年”。
清代,“漳之俗,岁正月里门干具茶酒相娱乐,迎神,明灯击鼓,召巫,妆台阁,往来都市”。
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草纸拭嘴。
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或水井,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漳州城旧俗过年要逛“公爷街”(即今南昌路近北桥路段,清代有海澄公黄梧府第;30年代以后“公爷街”数次改换地点)。
其内容相当于中原的春节庙会。
解放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政府都另辟专门地点组织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代替“公爷街”,作为群众的娱春场所。
旧时,云霄、石码等地及海滨地区,正月有“持石头相扑”的“掷石之戏”,参加者常打得头破血流而乐此不疲。
此俗似源于古闽越族土著,但清末即已被视为陋俗而革除。
新中国成立后,在春节期间地方党政领导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各单位和街道居委会组织群众慰问军烈属。
“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破除旧俗,过“革命化春节”。
组织城镇居民挑粪下乡支援农业;农民则修水利,平整土地,建“大寨田”。
各单位还组织吃糠菜做成的“忆苦饭”,以示不忘旧社会的苦日子。
除“文化大革命”时期外,春节放假3天,各单位举行春节茶话会和团拜。
机关单位于正月初一早摆设水果、糕点、蜜饯等招待来客和本单位职工,互相祝贺新春,谓之“团拜”。
其他单位则视其经济力量举办不同规模的内部联欢会。
现在全市、全县(区)范围的春节文艺、娱乐活动多由企业出资举办,既是与民同乐的公益活动,又可借此宣传本企业、推销商品。
(一)初 一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
客家人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
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
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和红柑。
是日要早起,家家燃放鞭炮,把炮扔出门口,然后打开大门,也称为“开正”。
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
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以甜线面及三碗干饭插上红纸花祭祀先人,红纸花称“饭春枝”,其中“春”与“剩”(富余)在方言中同音,寓意家中粮食有余。
现在祭拜之俗在城镇中已基本革除,在农村中还有保留。
早餐为素食,干饭佐以“长年菜”(以豆腐及整株菠菜、韭菜、芥菜等做成)。
漳州城区的长年菜是将厚末菜(菾菜)一叶一叶剥下(不得用刀切),在水中烫熟后置于钵中,任其发酸。
除夕“围炉”时每人均要吃少许,其余留到新年里加到年饭的“菜尾”中,俗谓可以消食去腻。
也有用芥菜代替厚末菜作长年菜。
一般不煮新的饭而吃除夕特意多焖的饭,寓意年年有余。
也有的吃八宝粥或甜线面汤。
饭后老少着新衣走家串户,向亲友拜年。
旧俗拜年时互道“恭喜发财”;50年代后,忌言发财,改说“新年好”;80年代后,又时兴以“恭喜发财”道贺。
亲友上门拜年时,主人用红枣、蜜金枣、桂圆干或冰糖、冬瓜糖等煮成甜茶招待,并以朱漆的祭盒盛蜜饯、糖果、红枣等外加瓜子、红柑用以敬客。
明代漳州人过年时用槟榔敬客,现在此俗在台湾尚有残存。
至亲好友上门拜年,主人往往会以佳肴美酒招待,称为“请春酒”。
客人告辞时双方常以红包馈送对方的孩童。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
此外还有不洗衣、不汲水(有的地方还以米筛封井口),不乞火,不扫地,不用刀和针线,不讨债,不打骂孩子,不穿白色、青色衣服等禁忌;忌打破食具,忌口出不吉利话。
现代人还存有这些禁忌,但不太讲究。
过去,九龙江上的“船底人”,过年要买一大捆连根带叶的甘蔗,用红绸布绑在船桅上,三日后方可卸下来吃,以祈求好运。
(二)初二、初三、初四初二也要早起,做新年的第一次牙祭(“头牙”),以菜、饭、牲醴祭祖,但不烧冥纸。
初二俗称“女婿日”。
是日,女婿携同妻室子女带熟猪脚和年糕等礼品到岳家向岳父母拜年,岳父母宴请。
宴后夫妻应在当晚炊烟升起前回家,不得留宿岳家。
是日忌单身汉拜访有待字女儿的家庭。
初三被视为“赤狗日”(凶日),不吉。
经过除夕守岁和初一、初二两天早起之后,初三日可以“困够饱”(睡足足)。
旧俗,新丧之家应在正月初三祭亡灵,有亲眷前来吊慰,谓之“消新愁”。
因此,是日一般不互相串门拜年,避免不吉利。
现在已无这种禁忌。
客家人于是日将祭神祭祖的“年饭”吃完。
俗称灶神于初三日深夜自天上回归本宅,初四清晨户主沐浴焚香,摆三牲果品,烧印有马、轿及马夫、轿夫的“分(hun1)马”纸上天接神,谓之“接尪”。
漳州城区旧时初四凌晨要燃放三响炮,然后开启井盖汲水。
(三)初 五年假已过,各行各业开始劳作和营业,故谓之“假开”。
是日家家户户撤掉摆在供桌上祭神祭祖的年饭,开始打扫卫生,过年所积下的垃圾都要清扫出门,撤除供品。
来客照常招待,但可以不必捧上水果、蜜饯和甜茶。
店铺开门做生意时要燃放鞭炮,并在门前张贴上书“大吉利市”、“开张大吉”的红纸。
(四)初六、初七、初八“假开”后,过年的活动基本结束,市郊妇女多于初六进城逛娱春场。
俗谚云:“初六行甲(得)无骹目(踝)”。
民间以为初六日多走路可避免脚上长“鸡眼”。
初七为“人日”或“七元日”,俗称“平宵”。
旧时,农民精选五谷和蔬菜合煮吃,谓之“七宝汤”,以为可解除百病。
《正月歌》中称“初八哮枵(喊饿)”,意为到了初八年饭等新年的食物均已吃光,百姓要开始准备祭拜天公的食物了,故又称“初八摸(忙家务)”。
是日夜开始敬天公,鞭炮声彻夜不断。
(五)初九、初十初九俗称“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
漳人宰大猪,家家户户杀公鸡,留着尾羽用以祭天公,在家设香案,用牲醴、米糕、甜粿、发粿和红龟粿祭拜,还要将特制的黄色长条纸钱(“长钱”)用红丝线系在门环上,待祭拜完再焚烧。
旧时,社区还要请戏班演戏“敬天公”。
各地都有专门用于祭拜天公的特殊食品,有的地方在这一天还禁止挑粪桶、捡猪粪。
旧时,有敬惜字纸之俗,字纸不用,投入“字纸篓”。
收集街上的字纸被认为是行善积德,也可以赎过。
正月初九有“送字纸”之俗。
是日,慈善机构将一年来所收集的字纸装入箱子用红缎包裹,上书“国粹”或“敬惜字纸”字样,插上金花抬着游街,学童盛装执香随行至溪边焚化。
初十俗称“地公生”(土地神生日)。
是日,禁舂米、劈柴,以免触犯地神。
(六)十一、十三十一日俗称“吃福”。
各家各户准备丰盛的晚餐共食,寓今年有福气之意。
俗谚称:“吃福吃甲老”(音可,意为老迈),也有祈寿的意味。
席上必吃韭菜和豆腐,俗谓“韭菜春,豆腐有”。
十三日,凡上一年出生男孩的人家均备一对写有“庆贺弄璋”的红灯笼,悬挂在祠堂或附近的庙宇前。
在方言中“丁”与“灯”同音,添丁和点灯都是兴旺的现象。
此俗现已革除。
这里有很多~希望你能用上
漳州市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在青少年活动中心
体味国学魅感悟传统文化。
为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市民特别是未成人思想伦理水平,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更好地发挥漳州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在校外教育阵地中文化育人的作用,我中心(宫)将于2022年9月至2022年1月推出《漳州市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系列活动,力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谢清果,世界杰出儒商协会副会长、著名国学讲师史立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白双发等老师莅临开讲,力求通过讲座倡导仁爱、人本、和谐、诚信等民族价值观,让人们的人生理念和境界得到更新与提升。
本次“漳州市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由共青团漳州市委员会主办,漳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漳州市青少年宫承办,厦门弘德盛世文化传媒公司、厦门卓学教育培训中心协办,开讲仪式将于2022年9月1日上午9:10举行。
在2022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们将推出的六期《漳州市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分别做如下安排: 《传统文化与和谐人生》(2022年9月1日上午9:10)《孝道与幸福家庭》(2022年9月22日上午9:10)《爱国爱家、德音雅乐》(2022年10月27日上午9:10)《道德如何提升人生价值》(2022年11月24日上午9:10)《伦理道德与疾病的关系》(2022年12月29日上午9:10)《大学》与宁静致远(2022年1月26日上午9:10) 凡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者皆可到场免费聆听讲座,一同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有意者请提前与公益讲堂会务组联系,以便安排座席。
联系电话:0596-2638967、2635551 注:公益讲堂时间若有变动,以每期入场券上标注的时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