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信心的诗句
表现自信的诗句1、莫道桑榆晚霞尚满天。
——刘禹锡2、但用东山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3、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6、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曹·雪芹7、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1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1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12、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14、直将云梦吞如芥,不信君山铲不平。
——曾国藩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16、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17、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1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贾岛《剑客》1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2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龚自珍2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2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2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2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赤壁怀古》25、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2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27、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28、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顾炎武29、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流三千里。
——毛泽东3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1、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3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3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3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舟侧盘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表达自己对现实理想和抱负充满信心的诗句是什么全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植《白马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李贺 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 贾岛 剑 客: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
神童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明)杨继盛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步出夏门行》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贺新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苏轼《江 城 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决不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表达不断进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
☞分类古诗句
表达自信心的古诗句有哪些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