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团圆和月亮”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月亮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团圆月亮诗句
《望月怀远》张海上生,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现月的绘画作品(4张)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藐云汉.《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 白居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月饼由来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 。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 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古人中秋节做什么
为什么八月十五要吃月饼,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便父母双亡,在舅舅家生活。
他舅舅是富户,让他给放牛。
他饭量大,吃不饱,便宰牛充饥,把牛尾巴塞到山缝里,回家告诉舅舅,说牛钻到山缝里去了。
他舅舅不相信,来到山上,抓住牛尾巴就往外拽 。
朱元璋胆战心惊,心里说,可不敢让拽出来,果真就拽不出来,他心里说,要是能叫一声就好了,果然山缝里便传出了一声牛叫。
这样几次,他舅把朱元璋赶了出去。
朱元璋没法,进寺院当了和尚。
寺院里泥塑的神像夏天潮湿,得晒,老和尚动动嘴,朱元璋就得搬神像。
天长日久,朱元璋心中不乐意,气不能往老和尚身上出,便只有拿神像出气。
一天老和尚不在跟前,他用小棍在神像身上一敲,嘟哝着:“你就不能自已出去
”这本是气话,谁知他这么一说。
神像果真走了出去,朱元璋高兴了,挨着个儿敲一下说一句,敲完了,神像也出完了。
把神像弄出去,朱元璋便到一边玩耍,一会天上下了雨,朱元璋只顾贪玩,却把神像忘记了。
老和尚看见,急了,赶忙叫朱元璋 ,朱元璋过来大喊一声:“还不给我进去
”神像一个一个进了屋,各就各位。
老和尚大惊,不敢收留朱元璋,把他赶了出了寺,朱元璋只好四处要饭。
后来他长大了,便联络普天下受若人,准备暴动反元。
这当儿,他结实了刘伯温。
刘伯温也不是凡人,他是诸葛亮再生,深通谋略,据说有一次他游至深山,见有一碑,上有孔明写的碑文:“除了我无人到,下传刘伯温。
” 朱元璋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择日而起了,可是元朝皇帝怕人造成反,禁止使用铁制工具,就是菜刀也用铁锁锁着,三五家合用一个,人们坐在一起说话,便被视为谋反,怎样才能联络暴动之事,却是一个难题。
朱元璋和刘伯温商量,刘伯温给他出了个主意:八月十四传送月饼,月饼内带个纸条,写上八月十五起事。
八月十五朱元璋率众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推翻元朝的日子,每年八月十五都要吃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