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吟诗作对风雅的诗句

古人喜欢吟诗作对如果歌颂一个人清白做人的可用诗句是哪一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唐.白居易供参考,谢谢

吟诗作对传风雅上一句

一、附庸风雅一词二、古人的附庸风雅

吟诗作对传风雅上联

不知道,古代作者的吗

请个位吟诗作对的高手帮帮忙吧~帮我作首诗~

万千胭脂美,露独在我心。

吟诗作对传风雅上联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作为一项综合能力,它是需要在具备一定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投入个人感情去理解、感悟和培养的。

为此,笔者尝试利用诗歌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训练。

高中语文第一册开教材收入了《再别康桥》、《静夜》、《死水》等中国现代诗歌,因为是高中学习阶段第一次接触现代诗歌,本人很想让诗歌这种文体给每位学生留下一个全新的、美好的印象,让敏感、热情、多梦的他们在花季年龄去品读、鉴赏美文,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提高对诗歌的阅读兴趣以及感受、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为此,我将第二册的《雨巷》《致橡树》提入本学期,构成一个大单元,进行现代诗的阶段学习。

大致可以分成示范、引导、自悟、创作等阶段,以朗诵、联想、讨论的手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示范阶段(由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以听促读,激发想象 笔者选择了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并能引起学生美好感觉的《再别康桥》。

上课前笔者仔细挑选音乐,认真准备了配乐朗诵。

课上我没有按往常习惯首先介绍写作背景,而让学生自读一遍,然后请一名学生朗读,我故意挑选水平一般的学生,以与我的朗读形成反差。

示范朗读前,笔者允许学生挑选一种放松的姿势,闭目倾听,目的是让学生尽快融入诗歌的氛围。

当神秘园乐队《晚祷》的音乐响起,教室骤然安静下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结束了朗诵,沉默片刻,仿佛恍然大悟似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早在汉代《毛诗序》中就有 “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乱以愁”、“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记载,说明声音的作用。

教师诵读中,用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将诗文的情调与情思直接地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对诗文产生了初步的好感。

有了这种积极的情绪,就对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极牢固的情感基础——兴趣,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学生与作者原本相距遥远,教师情感充沛的诵读,无形中将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甚至加快了两者的沟通速度。

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诵读毋庸置疑地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通过《再别康桥》的范读,学生已经感到了诗歌的抒情美、韵律美,并想急于了解康桥、了解徐志摩。

笔者趁热打铁,请几个学生谈听诗的感受,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

也许学生的感觉与原诗的情感还有些出入,但笔者以为在不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这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通过诵读唤起学生联想和想象,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形象思维也是学习诗歌要达到的目的。

几名学生交流完感受,教师再次放出音乐,让学生自己和着音乐朗读,体会,之后再选一名学生为大家表演。

与上课第一遍读诗比较,学生的感情明显增强了。

最后笔者总结:美读,是初步理解诗歌的一种手段,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可以说明朗读对理解诗文的重要作用。

叶圣陶老师曾有关于美读的论述:“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每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麽,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觉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 学习诗歌 ,美读不失为一种良方。

因为诗歌具有句短意长、含蓄的特点,在美读的同时,还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形象。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美 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具体物象。

所谓意境,就是由意象构成的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整体的艺术境界。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热烈的,但抒写在诗句中却是含蓄的,隐蔽的,主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和意境表达出来。

因此,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的核心问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选取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后就能体会出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渲染出孤寂、凄凉、落寞的意境氛围。

有了这样的铺垫,再让学生看《再别康桥》,学生很快找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意象,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个意象最美

说明理由。

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他们感觉敏锐、理解到位、表达准确。

范洁同学认为将金柳喻为新娘,说明诗人对剑桥的景物有极深的感情,新娘是最美丽的,有谁愿意离开呢

骆滢同学认为诗人泛舟康河,在星辉中放歌的语句,说明他的对康桥的情感上升到最高点了。

陶鑫同学提出“几个意象的组合,使此诗没有送别的沉重感,不是伤感的情绪,给人清新、脱俗的感觉”。

在对意象的分析中,学生已自觉的转向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且十分到位。

着眼语言,领略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

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笔者引导学生从每句的字数、每节的行数、诗行的排列中去体会诗语句的错落有致,以及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的特点;找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等韵脚,认识到每节二、四句押韵增强了这首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语言美感;再加上“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利用反复的浅吟低唱,感悟全诗语言浅白流畅,富于音乐美的特点,令学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快感。

小 结 通过示范学习,学生把握了解读、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已经对诗歌产生了一些兴趣,并且想尝试鉴赏。

自悟、自赏阶段 主要由学生按着朗读——联想——品味的的环节进行鉴赏活动。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除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以外,还要适时的围绕难点重点提出问题,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并推选第一发言人,在全班发言交流。

舒婷的《致橡树》,围绕“舒婷的爱情观是什麽” 的问题进行朦胧诗意象的解读;戴望舒的〈〈雨巷〉〉通过“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实际中存在的吗

”等问题了解象征的手法,并贯彻引入背景资料“以事解文”的阅读思路;闻一多《死水》,以“‘三美’理论是怎样在诗中体现

”的问题理解“三美”主张。

学生掌握了阅读诗歌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鉴赏实践,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见仁见智地讨论。

苏联学者雅格德钦曾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无拘无束的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与反驳。

民主、平等、活泼、愉快是创造之芽萌发的温床,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摇篮。

”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思维,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获取最佳答案,增强协作和团队精神。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发言虽然不尽善尽美,但毕竟“诗无达诂”,而且学生已从解读诗歌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了,一颗颗热爱诗歌的种子已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注意监控,当有的学生游离于小组的群体之外时,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赞扬合作愉快、成效突出的小组。

教师的评价使班级的整体导向明确了,学生认识到老师不是仅注意课文和知识这一点之后,他们参与活动的认真程度会大大提高。

课堂讨论的成效也将更大。

记忆、朗诵阶段 记忆,是一个积累的阶段,也是学生将已学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的过程。

诗歌,尤其需要在背诵中再次深化理解,为此,举行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有感情表演,将诗歌单元的学习推向一个高潮。

模仿创作阶段 诗歌单元的教学已经结束,但学生对诗歌的热情未减,笔者要求两个班的学生每人创作一首诗,结成集子,打印成册,作为诗歌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原以为布置完成这项作业会有些困难,没料想学生兴趣盎然,到期限学生不仅无一例外地上交,而且还有超额完成的。

再一次让我感受到兴趣的巨大力量,这两本诗集,将成为星星火种,燃起学生对文学的挚情之火。

这次诗歌单元教学,我放大胆子,放开手脚,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关系和谐,学生的个性和语文基本能力得到张扬和发展,性情得到陶冶,文学趣味大大增强。

吟诗作对风雅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