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电视机概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我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心脏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
在大跃进热潮中,天津712厂彩国产电子管心脏一部分当时苏联的元器件生产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
当时我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
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心脏政治形势的影响,70年代我国彩电定的发展缓慢,降彩电显像管等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外,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国彩电事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方针,与国外合作,彩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彩电工业。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樗着我国彩电工业摆脱了自行摸索的阶段,缩短了与国外彩电技术的差距。
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
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旨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也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
这期间国产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跑的进步,仅长虹的产量就已达到单班日产1500但是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02台和0。
8台。
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80年代后期,国产彩电品牌囿于技术、品种、功能、质量、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局限,难以满足国内日益教务长的市场需求,于是外国彩电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汇报会时机地抢滩中国彩电市场,造成国产品牌发展和产品销售执着趋弱。
为了冲破洋品牌冲斥中国彩电市场的局面,1989年8月9日,四川老军工企业长虹决定,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全面降价,每台向消费者让利50元,同时保证国家税收一分不少。
长虹这次彩电降价开创了我国彩电史上价格战的先河,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
此次长虹第先降价至少产生了两个划时代的影响,首先是从此国产彩电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真正取得了对自己产品营销的主动权,为我国彩电业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正是由于国产品牌不断通过价格优势与外国品牌拉开了距离,为彩电最终进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创造了条件。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彩电市场格局动荡,一些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彩电老企业由于竞争能力弱,相继停产、转产甚至破产,被无情淘汰,而长虹、康佳、TCL、创维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竞争意识强的彩电企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中国彩电市场的骨干企业。
外国品牌在国产彩电技术飞跃提升和连续的大战后,市场销售势均力敌头日渐萎缩。
到90年代中期,全国已有彩电企业98家,国产品牌彩电年产量高达3500万台,从而稳居世界首位并保持至今。
与此同时,国产彩电在质量和高新技术含量上的不断提高为开拓国内市场奠定了基础,而价格更是具有与外国品牌竞争的优势。
1996年,国产彩电销售额首次超过进口彩电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到1998年,我国彩电业进入成熟期,产量持续位居世界首位,电视机产量达到3513万台,其中彩电产量2643万台,彩电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822倍。
此外与实际产量相比,我国电视机的潜在生产能力更大,据电子部统计截至1997年底,我国电视机生产能力已达6507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生产能力4479万台,有近半数生产能力闲置。
我国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已经超过100%,而农村的彩电拥有量也已经达到了32.5%,电视机成为20年来对我国居民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当前在品牌经营上,市场格局已基本成型,国产品牌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组群:第一组群是80年代以熊猫、牡丹、金量等为代表的老品牌,这些品牌现在多进行区域性营销工作,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第二组群是长虹、康佳、TCL、创维等当红品牌凭自己的实力和策略控制着绝大部分市场代份额,其中长虹、康佳、TCL三家企业即占领37。
82%的市场份额。
而海尔、乐华、春兰、万燕、华宝等近年来利用其品牌优势进行扩张进入彩电行业而构成了新生品牌的组群。
由于彩电是技术成熟品牌,生产难度和开发资金不大,所以这个组群发展很快。
进入90年代后期,我国彩电业无论是生产技术、产销量、企业管理等已全面进入成熟期,彩电市场已形成综合性品牌竞争,品牌营销已成为企业经营影响力的因素,品牌特色、营销策略的成功预示企业产品的腾飞。
企业间比技术、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构成家电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彩电市场的品牌效应更加集中,并且出现了主导品牌垄断市场趋势。
市场销售不断地向几个市场知名度高的名牌集中,而非名牌彩电的市场份额则逐渐萎缩。
据对我国大型零售商场彩电销售情况的调查,1998年市场占有率前10名的彩电品牌,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可以支撑高于同类慧名牌产品价位,预计今后名优彩电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据国家信息产业部一项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已有3亿电视用户电视机及其带动的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产品的产值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品总产值的43%。
彩电品种已中早期的黑白进入彩色,由模拟向数字化迈进,显示器由球面到平面,以至于掌握大屏幕等离子、背投、立体、高清晰度等彩电技术,创新的步伐越走越快,。
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彩电企业的产品已不仅仅单指它的有形商品,还包括它的服务、信誉、品牌、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在新的世纪里,国产彩电品牌的历史任务是塑出具有中国籍的国际名牌,只有当一个品牌国际化时,其品牌形象才会更加稳因,而品牌国际化的关键是技术在国际上领先
电视机各年代的变化
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平面 我国彩电业起7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的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心脏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
在大跃进热潮中,天津712厂彩国产电子管心脏一部分当时苏联的元器件生产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
当时我国电视机研制技术与日本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
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心脏政治形势的影响,70年代我国彩电定的发展缓慢,降彩电显像管等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外,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国彩电事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方针,与国外合作,彩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彩电工业。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982年10月份竣工投产,樗着我国彩电工业摆脱了自行摸索的阶段,缩短了与国外彩电技术的差距。
不久,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
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旨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也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
这期间国产品牌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跑的进步,仅长虹的产量就已达到单班日产1500但是由于我国电视机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机普及率还很低,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分别只有1702台和0。
8台。
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80年代后期,国产彩电品牌囿于技术、品种、功能、质量、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局限,难以满足国内日益教务长的市场需求,于是外国彩电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汇报会时机地抢滩中国彩电市场,造成国产品牌发展和产品销售执着趋弱。
为了冲破洋品牌冲斥中国彩电市场的局面,1989年8月9日,四川老军工企业长虹决定,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全面降价,每台向消费者让利50元,同时保证国家税收一分不少。
长虹这次彩电降价开创了我国彩电史上价格战的先河,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
此次长虹第先降价至少产生了两个划时代的影响,首先是从此国产彩电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真正取得了对自己产品营销的主动权,为我国彩电业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正是由于国产品牌不断通过价格优势与外国品牌拉开了距离,为彩电最终进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创造了条件。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彩电市场格局动荡,一些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彩电老企业由于竞争能力弱,相继停产、转产甚至破产,被无情淘汰,而长虹、康佳、TCL、创维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竞争意识强的彩电企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中国彩电市场的骨干企业。
外国品牌在国产彩电技术飞跃提升和连续的大战后,市场销售势均力敌头日渐萎缩。
到90年代中期,全国已有彩电企业98家,国产品牌彩电年产量高达3500万台,从而稳居世界首位并保持至今。
与此同时,国产彩电在质量和高新技术含量上的不断提高为开拓国内市场奠定了基础,而价格更是具有与外国品牌竞争的优势。
1996年,国产彩电销售额首次超过进口彩电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到1998年,我国彩电业进入成熟期,产量持续位居世界首位,电视机产量达到3513万台,其中彩电产量2643万台,彩电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822倍。
此外与实际产量相比,我国电视机的潜在生产能力更大,据电子部统计截至1997年底,我国电视机生产能力已达6507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生产能力4479万台,有近半数生产能力闲置。
我国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已经超过100%,而农村的彩电拥有量也已经达到了32.5%,电视机成为20年来对我国居民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当前在品牌经营上,市场格局已基本成型,国产品牌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组群:第一组群是80年代以熊猫、牡丹、金量等为代表的老品牌,这些品牌现在多进行区域性营销工作,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第二组群是长虹、康佳、TCL、创维等当红品牌凭自己的实力和策略控制着绝大部分市场代份额,其中长虹、康佳、TCL三家企业即占领37。
82%的市场份额。
而海尔、乐华、春兰、万燕、华宝等近年来利用其品牌优势进行扩张进入彩电行业而构成了新生品牌的组群。
由于彩电是技术成熟品牌,生产难度和开发资金不大,所以这个组群发展很快。
进入90年代后期,我国彩电业无论是生产技术、产销量、企业管理等已全面进入成熟期,彩电市场已形成综合性品牌竞争,品牌营销已成为企业经营影响力的因素,品牌特色、营销策略的成功预示企业产品的腾飞。
企业间比技术、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构成家电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彩电市场的品牌效应更加集中,并且出现了主导品牌垄断市场趋势。
市场销售不断地向几个市场知名度高的名牌集中,而非名牌彩电的市场份额则逐渐萎缩。
据对我国大型零售商场彩电销售情况的调查,1998年市场占有率前10名的彩电品牌,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可以支撑高于同类慧名牌产品价位,预计今后名优彩电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据国家信息产业部一项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已有3亿电视用户电视机及其带动的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产品的产值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品总产值的43%。
彩电品种已中早期的黑白进入彩色,由模拟向数字化迈进,显示器由球面到平面,以至于掌握大屏幕等离子、背投、立体、高清晰度等彩电技术,创新的步伐越走越快,。
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彩电企业的产品已不仅仅单指它的有形商品,还包括它的服务、信誉、品牌、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在新的世纪里,国产彩电品牌的历史任务是塑出具有中国籍的国际名牌,只有当一个品牌国际化时,其品牌形象才会更加稳因,而品牌国际化的关键是技术在国际上领先。
随着时代变化电视媒体发布的话语如何变迁
电视机的发展史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
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
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
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
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教材强调了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议教师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资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
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
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
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
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
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
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
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
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
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
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
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表现:教材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加以说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
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
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开始试播。
当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
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
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电视的生活已不可想象了。
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黑白和彩色电视从一条条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厂、学校、医院和家庭,正在奇迹般地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形形色色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尼普可夫圆盘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可夫还在中学时代,就对电器非常感兴趣。
当时正是有线电技术迅猛发展时期。
电灯和有轨电车取代了古老的油灯、蜡烛和马车,电话已出现并得到了普及,海底电缆联通了欧洲和美洲,这一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后来他来到柏林大学学习物理学。
他开始设想能否用电把图像传送到远方呢
他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探索。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
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
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
1884年11月 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
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
”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
这是世界电视史上的第一个专利。
专利中描述了电视工作的三个基本要素:1.把图像分解成像素,逐个传输。
2.像素的传输逐行进行。
3.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在眼中这个过程融合为一。
这是以后所有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原理,甚至今天的电视仍然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工作的。
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次使用了电视这个词。
可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机械电视,是在许多年以后才出现的。
贝尔德和机械电视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发明家约翰·贝尔德看到了关于尼普可夫圆盘的资料。
尼普可夫的天才设想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他立刻意识到,他今后要做的就是发明电视这件事。
于是,他立刻动手干了起来。
正是对发明电视的执著追求和极大热情支持着贝尔德,1924年,一台凝聚着贝尔德的心血和汗水的电视机终于问世了。
这台电视利用尼普可夫原理,采用两个尼普可夫圆盘,首次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方传送了一个十字剪影画。
贝尔(1888-1946)英国发明家。
1926年制造出机械电视系统。
电视的发明者——贝尔德 1929年的一天,当英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图像时,无不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在他们中间的电视发明者贝尔德(1888—1946),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贝尔德出生在英国,从小体弱多病,好多次差一点被病魔夺去生命。
然而,身体的脆弱磨炼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大学毕业后,他在电气公司工作。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很短时间就修好了几台几乎淘汰的机器,深受公司器重。
无情的病魔缠住了他,只好辞职养病。
1923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
”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
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传送图像”的任务。
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卖掉,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机上,最后,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
要把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样机,不是容易的事。
一间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
虽然疾病折磨着他,但他仍顽强地工作着,常常是日以继夜,连夜战斗,饿了吃面包,困了和衣睡一会儿,没有钱买实验器材就以旧茶叶箱、旧帽子盒盖、编织针等代替。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
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后来“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成立了。
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电视屏幕上也首次出现了色彩。
贝尔德本人则被后来的英国人尊称为电视之父。
几乎就在同时,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
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 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1.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 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
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
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
但是,他们从未进行过公开表演,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
不同国度的科学家几乎同时做出了类似发明,这充分说明了机械电视的发明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拥有创造力的一个见证。
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隆重开幕了。
在这盛况空前的展示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新发明——电视机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了。
从此,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然而,不能否认,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简直无法再现精细的画面。
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那样,画面将十分粗糙。
要想提高图像细部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也微乎其微,图像也必将模糊不清。
机械电视的这一致命弱点困扰着人们。
人们试图寻找一种能同时提高电视的灵敏度和清晰度的新方法。
于是电子电视应运而生。
电子电视1897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屏的阴极射线管。
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屏上会发出亮光。
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这种管子做电视的接收管,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1906年德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电视图像接受机。
1906年,布劳恩的两位执著的助手真的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
不过,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
1907年,俄国著名的发明家罗辛也曾尝试把布劳恩管应用在电视中。
他提出一种用尼普可夫圆盘进行远距离扫描,用阴极射线管进行接收的远距离电视系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英国电气工程师坎贝尔·温斯顿,在1911年就任伦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曾提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设想,他提出了一种现在所谓的摄像管的改进装置。
他甚至在一次的讲演中几乎完美无缺地描述了今天的电视技术。
可是在当时,由于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术限制,这个完美的设想没有实现。
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
兹沃雷金曾经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
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
1919年兹沃雷金迁居美国,进入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
他仍然不懈地进行电子电视的研究。
1924年兹沃雷金的研究成果——电子电视模型出现。
兹沃雷金(1889-1982)美国发明家。
1923年发明电子电视摄像管,1931年研究成功电视显像管。
兹沃雷金称模型的关键部位为光电摄像管,即电视摄像机。
遗憾的是,由于图像暗淡,几乎同阴影差不多。
1929年矢志不渝的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很理想。
美国的 ARC公司最终投资了 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摄像机显像管。
同年,进行了一项对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
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被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架电视机,再用镜子把 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
随着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成为真正的信息传播媒介。
1936年电视业获得了重大发展。
这一年的11月 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
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同年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
当时一共使用了 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
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1.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 2.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
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的演播室,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
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 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的比赛。
那时许多人挤在小小的电视屏幕前,兴奋地观看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比赛的动人情景,使人们更加确信:电视业是一项大有前途的事业,电视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员。
到了1939年,英国大约有 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了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吸引了成千上万个好奇的观众。
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刚发展起来的电视事业几乎停滞了10年。
战争结束以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
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
一时间,电视工业犹如插上了翅膀,飞速发展起来。
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短短三年来,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也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成立了数百家电视台。
一些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常在电视中播出。
千变万化的电视节目的出现,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不长的时间里,公众就抛弃了其它的娱乐方式,闭门不出,如醉如痴地坐在起居室的电视机前,同小小的荧屏中展示的一切同悲共喜。
电视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黑白电视。
图为50年代电视节目录制现场。
电视家族的主要成员自从全电子电视出现以来,电视家族迅速兴旺发达起来。
电视机的数量急剧增长,电视机的形状变得五花八门,电视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令人目眩的新型电视机正以铺天盖地之势源源不断地涌向人们的生活中。
在这电视机的洪流中,电子录像、卫星传播,以及各种新媒体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
电子录像——金斯伯格和安德逊1956年设计制作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以前,人们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
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
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播出去。
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记录和重放,失去了作为资料的历史价值。
可见,以往的制作方法都有一种无法克服的缺憾。
录像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
有了录像机,人们可以丝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在纽约制作的节目带到世界各地播放,让人们同享欢乐。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的盒式磁带,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方法。
这种盒带看起来普普通通,非常小巧,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
时至今日,录像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黑白、彩色、提式、盒式、各种型号和功能的录像机争奇斗艳,画面、声音、清晰度也越来越好。
卫星传播——1960年8月12日,在熊熊的烈焰中,又一枚火箭腾空而起,将一颗用于通信的卫星送入了广袤的太空。
尽管这颗卫星只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只能用于反射无线电信号,但是,它开创了卫星通讯的先河。
随着“信使者”及“电星” 1号卫星成功升入太空,进入地球轨道,卫星通讯进入实用阶段。
随着通信卫星的出现,电视的传播速度更快了。
通过实况转播,各种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和重大科技信息,转眼之间传遍整个世界,电视传播的范围更广大。
1982年有140 多个国家的百余亿人次在电视中看到了世界杯足球赛的比赛实况,观看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电视传播的地域界限缩小了。
从1965年到1980年,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共发射了 5颗国际通信卫星,完全实现了全球通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通信卫星加强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了解。
在高悬于太空中的通信卫星的照耀下,地球仿佛变小了,“全球村”时代来临了。
新媒介——家庭录像、电缆电视、卫星直播电视、多功能电视等新媒介的出现,带来了电视发展的一个新的潮流——由公共媒介向家庭媒介转变。
自从1/2带宽的家用录像机于1975年首批投放市场以后,家用录像事业以不可阻挡之势发展起来。
有了录像机,人们可以更自由地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再受制于电视台的时间表。
人们有事外出而看不到想看的节目时,可以利用录像机的定时装置把它录下来供人们欣赏。
录像机也可用来存贮资料和指导学习。
当人们有兴趣时,还可以用家用摄像机拍下自己外出旅游、生日宴会和家庭节日聚会的情景,留作未来的回忆。
人们总希望能在电视中轻易地看到自己所喜爱的节目,有选择地收看某些节目。
迎合这种心理,有线电视应运而生。
有线电视一反过去电视节目大众化的作法,实行窄播传递,提供专门的娱乐节目频道、儿童节目频道、体育和新闻节目频道等满足部分观众的需要。
今天,电缆电视十分发达。
到1980年,美国已有近 1万个电缆电视系统,电缆电视用户近5百万户,占家庭总数的52%。
有线电视正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无线电视的强大竞争对手。
卫星直播电视——1983年11月 5日,美国USCI公司首次开始卫星直播。
以前的卫星传播,要经过地面的接收,再把信号通过无线电或电缆传送出去。
卫星直播电视与此不同,只要在同户家中装备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小型抛物面天线和一个调谐器(用来对信号进行解码),就可以直接接收卫星的下行信号。
这对偏远地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多功能电视——自从1949年第 1台荫罩式彩电问世以来,短短几十年,电视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从电子管电视、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
目前,伴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视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和多用途化迈进。
如今的电视不仅用于收看电视节目,同时又可以是家用计算机、电子游戏机并可以预制录像带。
人们不仅利用电视消息,而且可以通过卫星和电视进行遥感式诊病,使用家用电视控制家里的电器,进行电视报警、购物、记录、学习等等。
此外,立体声电视、超大屏幕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激光视盘、家庭数据库等也不断地发展起来。
也就是说,现代电视已经从一种公共媒介的收看工具,变成了包含众多信息系统的家庭视频系统中心。
1954年彩色电视试播成功。
图为现代电视导播控制中心。
电视的发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但使人们的休闲时间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它加大了信息传播空度和信息量,使世界开始变小。
如今,电视已成为普及率最高的家用电器之一,而电视新闻、电视娱乐、电视广告、电视教育等已形成了巨大的产业。
电视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视觉革命。
求推荐类似于《大过年》这样反应时代变迁,家庭喜乐的电视剧。
很多啊 大戏现在热啊最 也是我最喜欢的 真的太经典了 无论是时代背景 还是人物刻画都很到位 我看了很多次了王贵与安娜 出属于模仿金婚的 个人不喜欢 但是有的人还是喜欢的家常菜 新出的 没怎么看 不过看演员都是实力派的人活一张脸 非常好看的 也是看了好几遍 虽然影响力 知名度不高 但是很好看
以时代的变迁为题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中国的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很幸运: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不一样,我们处在一个大变动的社会和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当中.生活在英国的人们,无论是生活在某个小镇还是伦敦这样的大城,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大的变动,从街景到社会生活,就像一条静静的溪流,波澜不惊.记得我的导师许倬云对我讲过一件事:他有一次去瑞士做学术交流,一位瑞士教授带他去到一个朴素的墓园,指着一个简朴的墓穴对他说: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了我一生会怎样度过,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不会有任何新鲜事,也不会有任何变动.说时脸上带着一种安详又落寞的表情.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人们绝对不会有这样落寞的感觉.我们的生活从外表到内容都在发生巨变.北京的街景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它不是陈词滥调意义上的日新月异,而是确切描述事实意义上的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样子,每个月都变得不同.我们的城市真是这样的.就在我家窗外的街对面,有一座大楼刚刚落成;就在我每天去锻炼的体育馆的必经之路上,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前天刚刚被修成了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这条路从动工到修成没有超过一个月. 我们的社会变动更大.记得我们大学毕业就业时,工资是所有大学毕业生标准的月薪56元(这个工资标准从50年代起一直实行到80年代);而亲戚家一个去年大学毕业的普通女孩子,现在的月薪是9000元.衡量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从0.2飚升到0.5,我们从全世界最平均的社会变成世界上所有社会中贫富分化最厉害的社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社会生活变动之巨大,为世界和历史所仅见.在一代人之间经历这样的变化,令所有身临其境的人们感到兴奋、刺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同那位瑞士教授的感受完全相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一生会还碰到什么事情和变化.在中国新发生的一切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前者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的绝对的提高;后者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但是所有的人都感到了变化和变化带来的好处.举例言之,一个许多城市人没有注意到的事件是农业税的取消.我刚刚调查过一个北方的村庄,它刚刚遭遇了这个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变故.严格地说,这是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几千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变故:在哪个朝代农民能不缴税呢?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偶尔发生,一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被政府免税;另一个就是从农民起义到新王朝建立的短暂过渡时期(“闯王来了不纳粮”).现在, 几亿农民已经完全不用缴税了.这个变化之所以令人激动,不仅因为它帮助了农民,还因为这是中国从一个停滞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国改变为现代工业国的标志:农业税收在中国的财政和经济中已经到了可以被忽略的程度.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呢. 2008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在这一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个活动,而几乎所有的世界名城都举办过奥运会,有的还不止一次.虽然体育比赛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它具有国力昌盛的象征意义,具有社会进步的象征意义,具有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秩序的象征意义.我们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4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的国力太弱;我们也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6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闭关锁国,游离在全球化的潮流之外.而在奥运会上,当世界各地的一万多名运动员来到中国,当全世界所有的摄相头指向中国,世界将会以惊异的目光发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变迁更为明显,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行,中国将会越来越辉煌!
电灯的变化写一段话
许多年前,我的家乡是没有电灯的。
我童年的学习时光几乎都是在那昏暗如豆的油灯下度过的。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村寨里的家家户户就点亮了煤油灯,随着风儿的吹动,煤油灯一亮一灭,一灭一亮,犹如夜空中的萤火虫闪闪烁烁,忽然间,让人觉得它们漂亮起来。
母亲经常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破旧衣服什么的,往往一不小心就被衣针刺破她的指头,钻心的痛。
我们小孩子也是常常在油灯下读书学习到深夜。
有时,飞蛾或者其它昆虫也会勇敢地飞向油灯,演绎飞蛾扑火的悲壮。
在油灯下学习,脸上难免要擦上煤油的“胭脂”了。
偶尔,煤油灯也会不小心亲热一下你的眉毛和头发,这要等到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小朋友们对你莫名其妙地笑过不止的时候才会发现。
然而,就是这么简陋的灯具,却伴随着我度过了小学时代,也伴随着祖祖辈们走过了沧桑岁月。
曾几何时,村子里栽起了木电杆,从几十公里外引来了小水电,那时乡亲们着实高兴了一阵子,总算用上了电灯。
由于电压的不足,电灯常常是“红红的”,通常是电灯和煤油灯双管齐下。
尽管如此,电力的供应还是时有时无的,到了枯水季节干脆就没有了,煤油灯又成了主要的照明工具。
又曾几何时,我的家乡开始了农网改造。
在“嗨哟,嗨哟”的热火朝天的干劲声中,一根根高大的水泥电杆在田野、在山川竖立了起来,一条条载着强大电流的金丝银线架到了农村山寨,电灯亮了起来,犹如颗颗璀璨的夜明珠,光芒四射,驱走了山区的黑暗。
在通电的日子,父老乡亲们脸上堆满了笑容,男女老少奔走相告,“通电了”,他们由衷地敲起了锣鼓,放起了鞭炮,用乡亲们的话说,有了电,农村的夜晚和白天一样。
有的老人眯着眼睛,看着电灯,感叹地说“我还以为我这一辈子都见不着电灯了呢
电灯这玩艺还真好。
”通了电,乡村宁静的夜晚被打破了。
父辈们日出而作,日没而归的生活习惯被“搞乱”了。
到了夜晚,大伙就围着电视机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
有的还开起了自家的打米机,搞起了加工……随着时代的变迁,煤油灯完成了自己特殊的历史使命,进了家庭博物馆。
只是偶尔在人们的记忆中想起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