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全部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
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
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
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
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
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
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
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
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
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
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
”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看见了。
” 亨特说。
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
“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
父亲鼓励他:“很好。
”“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
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
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具体操作是:先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然后指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
落脚点要稳,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从而到达目的地。
二 。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
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然后我说,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 。
附上原汁原味的原文: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这个人就是莫顿莫顿·亨特 ;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
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然后我说,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第一部分(开头—“不能动弹”):写作者冒险登上悬崖面临的困境。
第二部分(“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写作者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实践,脱离困境的经过。
第三部分(结尾一段):写作者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这篇课文在写法的主要特点:(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2)记叙周密,巧设伏笔;(3)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4)运用对比,深化主题。
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4、《走一步、再走一步》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是一篇学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写的。
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
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
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
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
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
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
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
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
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
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
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
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
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
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
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
“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既练朗读,又练说话。
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
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
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
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
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教学建议 一、抓住重点进行探究。
探究的重点,主要放在篇末所说的“经验”上面,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
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之后,可以再从父亲教子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摔死?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
到时说“时间到”。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
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
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
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掌 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 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 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
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
在困难面前 ,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 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
(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 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 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
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练 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
当 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
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 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 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
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 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
可见 ,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
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
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 “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信心大增……我 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 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 、“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
(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 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 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请用文中 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 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 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 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 “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 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 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举例说明 。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给分吧找得累死了
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人教版参考答案
答:这句话为后面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山的那边的中心思想
怎样把握《在山的那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1、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中反复描绘了“山”和“海”的形象: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山那边是海。
但在追寻“海”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山的阻隔。
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当然要历尽艰险。
但诗中的“我”并没有放弃对“海”的向往,这就是说:要想看到心中向往的“海”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2、抓住关键语句。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
诗人说“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它告诉我们“我”对海的向往其实就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3、诵读诗歌、悉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是跌宕起伏的,他一方面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对实现理想的困难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可以看见大海,达到理想境界,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就难免沮丧失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需要“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只要坚持奋斗下去,海最终是会出现在眼前的。
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时就要在诵读的同时细心揣摩作者思想的脉动,把握诗歌“幼稚的憧憬——失败的沮丧——坚定地奋斗——成功的喜悦”的思想感情的旋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作者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的品尝的煎熬和喜悦。
解答:这首诗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表达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解题方法链接: 1 诗歌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在反复想像、感受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2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诗歌内容。
作者往往会把诗歌的主旨明确地表达出来,抓住这些句子能够更快捷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3 通过诵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所表达的感情犹如潮水一般跌宕起伏,只有通过细心的揣摩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范例2 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涵的哲理
分析:1分析文章标题。
这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文章,标题富有哲理意味,它能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课文应该能够表达这样一个中心思想。
2 课文写的是“我”小时侯一次脱险的经历,那次危险的经历是由于我的病弱和胆怯造成的。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我在攀爬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如“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等文句生动地再现了“我”当时无比的紧张和恐惧。
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明白了“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的道理,一步步从高处走了下来,同时也获得了战胜困难的成就感,重新树立了自信。
从这件事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下来,就能最终完成的人生经验。
3 抓住结尾点明主旨的句子。
文章的结尾直接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在“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能“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就能“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本文所写的事情虽小,但立意是很高的。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善于感悟人生。
他能够从生活的普通事件中悟出道理,从而使这件小事成为激励自己树立信心战胜困难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解答:本文回忆了小时候攀爬悬崖在父亲指导下脱险的事情,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解题方法链接: 尽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选用三种方法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1 抓住文章的标题,因为本文的标题本身就暗含哲理,使人可以联想到文章的主旨。
2 解读事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是通过小时侯的一件事情表达出来的,抓住事件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
3 抓住文章的结尾,因为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直接点明了他的人生感悟。
--------------------------------------------------------------------------------------------------
语文阅读题!!!!!!!!急急急急急
1.中学教师 为下文作铺垫 与后文中更大的磨难作对比,凸显主题2.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所述的海上磨难的减负,引出下文主人公生命中更大的磨难,和主人公对生命之中磨难的减负 类似的句子:“你不怨吗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
3.(1)第一次出现是总写“我”对“她”的平常印象, (2)第二次出现是描写“她”叙述自己的磨难时的心理呈现,说明她内心的平静,及对生命中的重负减压的效果(3)第三次出现是起强调作用,强调要学会给生命减负,并借此引出文章中心思想4.(1)面对生命中的磨难,心中的苦闷,要学会自己适当发泄,倾倒,给自己减负(2)做人心态要乐观,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会让自己心平气和地对待一切PS:已经很就没做语文题了,生疏了。
很多专业术语没用到,希望楼主自己再润色一下,3题的答案可以拿一半的分,自己也不是拿得很准4题应该是一个4分的题,一二点各两分,大概只能拿一半,因为要从表面的和深入的两方面回答,这个答案归根到底是一点。
(我实在想不出来了.....将就用一下了)做阅读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文本,适当的摘抄文中的句子作为答案是一种答题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
一、积累(加点的要注音) 痴想 隐秘 凝 喧腾 一瞬间 啜 纳罕 头晕目眩 小心翼 骚扰 小憩 糟蹋 庸碌 擎天撼地 迸溅 伫立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缀连 倔强 洗濯 玷污 诅咒 冉冉 雏形 繁弦急管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慧心 嬉戏 闲适 禀告 厄运 心旷神怡 险象迭生 执著 鞭策 奢望 蹂躏 猝然长逝 酝酿 黄晕 抖擞 镶 水藻 贮蓄 澄清 逝川 湛蓝 唱和 玄奥 犬吠 凝神 津津乐道 丁丁 栖息 归泊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竦峙 澹澹 骸骨 葱茏 峰峦 预兆 一霎间 狩猎 喑哑 静谧 窸窣 开膛破肚 海域 一叶孤舟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一切乌有 丫杈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什物 惊惶 瑟缩 傲然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攥 逮 怦怦 寒颤 嫩芽 霎时 水波粼粼 罗摩衍那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至爱 炫耀 称职 妥当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缥缈 笼罩 疏星 女娲 澄澈 莽莽榛榛 嬉戏 哞哞 潺潺 孪生 痒酥 踉踉跄跄 二、课文理解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 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
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
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
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
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
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
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
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
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
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
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15、古代诗歌五首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宋词和元曲。
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
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第四首《西江月》由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作。
这首词通过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词的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第五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所作。
天净沙是曲牌名。
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
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16、《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和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本文先通过几个疑问句启发人们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17、《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在结构上,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关系。
18、《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选自他的作品《昆虫的故事》(《昆虫记》),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
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19、《月球上的足迹》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文章从“准备、登月、升空、返航”四个方面按时间顺序作了记叙。
这是一篇饶有兴味的科普小品。
全文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吸引人。
20、《山市》选自《聊斋志异》(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本文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述了山市的美景。
21、《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他在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
鲁迅的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坟》《三闲集》《而已集》等。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围绕“风筝”叙写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精神上的压制,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
22、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通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个情节,表现了一家人不同的心态,并提出疑问:要木雕还是要友情。
要不要取回木雕是整个事件的高潮和矛盾的焦点。
23、《散步》以时间顺序叙写散步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昭示中年人应肩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给人以深刻启示。
24、诗两首。
《金色花》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展开三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
寄寓了母子情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纸船》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文中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选自南朝宋时刘义庆组织人员编写的《世说新语》,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全书共8卷,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36门。
本文编入“言语”门。
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有力的赞赏。
谢朗的诗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诗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注重了神似,有深刻的意象。
《陈太丘与友期》记陈记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但主要是写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
“无信”和“无礼”为全篇核心。
26、《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27、《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
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静夜》在写法和风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向往。
这首诗立足“静夜”,描绘月光、松树、疏星等景物,展开联想,有一位鲛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夜无声地流下了珍珠泪。
寄托诗人的失望情绪,隐含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8、《女娲造人》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文中处处充满了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文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启示我们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30、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对盲目自高自大的赫耳墨斯进行了讽刺,告诉我们要重视事物的本质,不能爱慕虚荣;另一则《蚊子和狮子》则提醒我们,取得成绩后不要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智子疑邻》提醒我们不能根据亲疏远近去判断人和事情,不能心存偏见。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文言文 1、加点词义 项为之强 凹者为壑 作青云白鹤观 徐喷以烟 鞭数十 方出神 鹤唳云端 为之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 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驱之别院 舞于空中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蹲其身 必细察其纹理 盖一癞虾蟆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可以为师矣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必有我师焉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士不可以不弘毅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幸甚至哉 次北固山下 行不足 听取蛙声一片 恒不一见 无何 始悟 居然城郭 莽莽然 乌有 危楼 裁如星点 黯然缥缈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俄而雪骤 差可拟 与友期 去后乃至 尊君在否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 不筑 大亡其财 塞翁 亡而入胡 何遽 将胡马 人皆吊之 居一年 此独以跛之故 2、句子翻译: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细小的东西也看得很清楚。
或: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目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去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变成鹤一样。
或:心时想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的都是鹤了。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定下神来,抓住了癞虾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里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以后时时温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检查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11)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13)念近中无禅院:想想附近没有这样的寺院。
(14)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15)然数年恒不一见:但经常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16)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其中,有的像楼台,有的像殿堂,有的像牌坊,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数量有亿万个。
(1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真接霄汉:不久,风住天清,一切都没有了,惟独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18)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1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20)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
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下我走了。
(2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计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3)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2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25)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6)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四、诗文默写: 1、《观沧海》中,诗人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中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次北固山下》中,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次北固山下》中,“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次北固山下》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8、《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9、辛弃疾《西江月》中,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句子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0、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中点明主题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1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12、唐代诗人在《题破禅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3、人们常用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1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绘山村中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表现对田园喜爱之情的诗句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6、《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7、《论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9、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0、《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了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的美学思想,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1、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两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3、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方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5、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充分表现了前进道路上会有一定困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可以被一时的成功所迷惑,失掉了长远的目标的诗句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6、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的句子是:争渡,争渡。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主旨:作者由一次小时候爬山的事,得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只有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
1)是指“我”从悬崖上一步一步的爬下来。
2)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就是解决一个困难的时候,不要想着完成这个任务有多么的困难,要一步一步的完成,最后这个困难就被突破了。
4)因为你如果总想着距离有多远,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惧怕感,就不敢去突破这个困难,所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杰利是一个胆小的男孩。
(这一答案我不太确定,呵呵~)问题补充:因为父亲想让杰利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他相信他的孩子能够战胜困难。
求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
一、朗文,复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么生活哲理答:复述故事情节:那是费城七月一个闷日子,我和五个小男孩因为万子弹的游戏玩厌了,所以我们便去爬悬崖。
那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向上爬,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终于爬上去了
接着他们又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
可是,当他们爬上崖顶之后,他们却走了。
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他还是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不敢向下爬,我怕自己会摔死。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我看见父亲的手电照着我,鼓励我不要想距离多远,只要一小步一小步的走下去就可以了。
我按照父亲的话去做了,最后终于爬了下来。
(哲理: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困难,遇到了大困难不要害怕,也不要把它放大,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就战胜了困难)(二)本题答案不唯一1.例:我会拉着他的手,对他说:别害怕,只要你一步一步的慢慢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脱离险境的。
2。
(三)本题为选做题。
事例略。
(要结合自身经历谈)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答案
1,“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后面2.”大约只有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这个我不太确定,)3.得到的经验指的是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怎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我”对悬崖的恐惧。
5.“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6题你自己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