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追求逍遥的诗句

求高一语文试卷

额,希望能帮到你,我考试之前做了,感觉挺好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四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估量liàng 白雪皑皑āi 歧视qíB.数罟不入洿池cù 编纂zuàn 繁芜丛杂wǔC.兑现duì 赎罪shú 贼氛方炽zhìD.嫉恨jí 后嗣sì 卓有成效zhuó【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偌言。

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

B.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留沙中拯救上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罄石上的时候。

C.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趁,黄花岗上一杯土,犹淹没于荒烟蔓草间。

D.听善于表达的人说话,常常不知不觉中时间飞逝,生动活泼的语言能让人获得精神的亨受;反之,枯躁干瘪的语言使人感到无味而生厌,官腔套话更是在糟塌语言。

【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浮气躁历来是学习的大敌,心不在焉,浅尝辄止,“猢狲屁股坐不住”,不可能学深学透。

B.他的发言,头绪纷繁,逻辑混乱,听来听去,始终叫人不可理喻。

C.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吃不了的苦和忍不下的气,眼前的这个男人对严峻的生活早已安之若素。

D.写作不仅要有好的构思立意,还要具备积极的修辞意识,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合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B.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答应每一个美国人给予他们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C.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吵耳的纷争,转化为歌颂手足深情的优美交响乐章;凭借这信心,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挣扎、一起为自由奋斗,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有一天会一同获得自由。

D.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且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C.我并非是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犯迫害的打击。

D.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 】6.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经典作品之所以千古传诵,不但因为它们是一个时期人文或文学的最高成就,也在于它们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语言范式。

②这种语言往往极为精粹形象,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极简洁的一个“排”字,既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又通过这个动作,点出了人物的境况和性格。

③读者就凭“排出九文大钱”这几个字,便能借助想象心领神会。

④《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宝玉黛玉初次见面时的对话,《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有关雪的描写,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老葛朗台见到金子时眼神的描绘,托尔斯泰在《复活》开始时对法庭陪审团人物的介绍,等等,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⑤写作,要向经典作品学习语言。

⑥揣摩这些优秀的语言范例,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A.①④⑥⑤②③ B.⑤①④②③⑥C.②③⑥①④⑤ D.⑤②③⑥①④【 】7.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文章各有其特色,对下列叙述中的甲、乙、丙、丁推断正确的一项是甲、强调民贵君轻,其文表现出气势浩然的风格。

乙、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笔锋峻峭犀利,论说透彻精辟。

丙、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善于运用排偶句法议伦,逻辑周密。

丁、追求逍遥的境界,善于寓哲理于寓言之中,想象玄妙,说理高超。

甲 乙 丙 丁A.庄子 孟子 韩非子 荀子B.孟子 韩非子 荀子 庄子C.孟子 韩非子 庄子 荀子D.庄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8.阅读下文,选出最符合全文主旨的一项周秦间诸子之文,虽纯驳不同,皆有个自家在内。

后世为文者,于彼于此,左顾右盼,以求当众人之意,宜亦诸子所深耻欤

(刘熙载《艺概·文概》)A.周秦诸子主张各异,互不相服B.为文宜广纳众说,以求左右逢源C.文章当求表现自我面目,不可一味迎合世俗D.后世为文者多慎选诸子的论述,印证自己的见解【 】9.阅读下列诗句,选出最符合作者人生态度的选项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

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

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

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

(白居易《我身》)A.人生多艰,宜苦中作乐,自求安慰B.人生在世,难免遭遇挫折,当积极解决困境C.人生际遇不同,宜顺应自然,使心不困滞于外境D.生命苦短,享乐宜先,不求为大鹏,唯愿成鹪鹩【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子疾乎舍曰欲之 疾:痛恨 相夫子 相:辅佐B.河内凶 凶:饥荒 丐序于予 丐:索求C.弃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暮去朝来颜色故 故:旧,老【 】11.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斧斤以时入山村 树之以桑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C.固而近于费 D.斯天下之民至焉 何异于利人而杀之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12.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无罪岁 B.树之以桑C.既来之,则安之 D.填然鼓之【 】13.选出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A.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参考答案:1、D 2、B 3、B 4、C 5、D 6、B 7、B 8、C 9、C 10、D11、C 12、C 13、D二、多项选择题(8分,对1个选项得1分)【 】14.古典诗词常有“时”、“空”对举的文句,借时、空的广远寄寓内心的慨叹。

下列诗词,使用此表现方式的选项是A.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D.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E.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15.孔子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普世价值,不受族群、地域的局限。

下列《论语》文句,强调这种观点的是A.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B.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C.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D.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E.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16.下列对划线的李白诗句的分析恰当的是A.“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形容山势陡峻,行路窘迫。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意谓友情如浮云、落日,难得易逝。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强调满腔忧郁,挥之不去。

D.“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表达盛衰无常,繁华成空。

E.“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盛赞殿宇富丽,宛如天庭。

答案:1、CDE 2、BD 3、ACD三、填空(36分)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 文集。

2.孙中山写《黄花岗烈士事略》的目的在于 、 。

3.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 , , 。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

5. , , 。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 , 。

7.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8.剑阁峥嵘而崔嵬, , 。

9. , 。

, 。

,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 ,初为《霓裳》后《绿腰》。

, 。

, 。

1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

, 。

, 。

三、诗歌鉴赏。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 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1.这首诗的一、二句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用拟人和设问手法,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体现对天气变化的关切(2分);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2分))2.诗的后两句怎样描写老人的形象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用“如鹤立”的比喻(1分)和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的细节(1分)。

“如鹤”的比喻,呼应白发,并且“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1分)。

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1分)。

“望云开”的细节具体微妙的表现了老人的迫切心情则更是一个暗示(1分)。

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1分)。

)四、文言文阅读。

(10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2分)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不自意全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②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3.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核不同

(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世人态度: 作者意图: 巢谷态度: 作者意图: 宋哲宗绍圣初年,我(苏辙)因罪被贬谪寄居筠州,从筠州迁徙到雷州,又从雷州迁徙到循州,我哥哥苏轼也从惠州再次迁徙到昌化,士大夫都忌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再也没有平生亲友的音讯。

唯独巢谷情绪激昂从眉山传来口信,他想欲徒步来拜访我们兄弟二人。

听说过这个消息的士大夫都讥笑巢谷精神失常。

元符二年春天的正月,巢古从梅州派人给我送来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见你,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经到梅州,不出十天我们便能相见,到时即使我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啊

”我深感惊奇高兴地说:“巢谷不是现在的人,他是古代的人啊

”我们见面后,握手相泣,不久我们谈日常生活,超过一个月也不感到厌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身体瘦弱多病,不是以前的巢古了。

他打算到海南去见苏轼,我同情他年龄大且体弱多病,阻止他且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从这里到海南省儋县有几千里,还要乘船渡海,不是你这把老骨头能承受的。

”巢谷说:“我估计自己不会马上死去,你不要阻止我。

”我无法挽留他,看他囊中没有多少盘缠,我当时也贫困不堪,只是勉强资助他并送他上路。

船行到新会县,有蛮隶偷窃了他的包裹逃走了,巢谷在新州获救,巢谷从这里到新会县,不久便病死。

我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失声痛哭,怨恨他不听从我的建议,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当时正杂居南夷,同他一起起居出入,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听说巢谷有儿子巢蒙在泾月军中,所以写了这篇传记,以后又机会交给他儿子。

1.回避 料想2.①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重点词:“亦”“奇”) ②(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重点词:“盖”“焉”“何以”“发”)3.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必须写出两句) 讽刺世态炎凉(意思对即可)欲徒步访吾兄弟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意思对即可)五、现代文阅读。

(10分)阅读下文,完成1—11题。

( 18分)有人记下一条逸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

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读得完呢

谁敢夸这个海口

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

过去的书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

两位老学者为什么说中国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

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

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

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可以说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

读《红楼梦》也不能只读“脂批”,不看本文。

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如果这种看法还有点道理,我们就可以依次类推。

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

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古代读书人,必须读那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

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1)这十部书若不知道,(2)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阳明)的书都无法读,(3)连《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牡丹亭》里许多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

这不是提倡复古、读经。

为了扫荡封建残余非反对读经不可,但为了理解封建文化又非读经不可。

以上是算总帐,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

举例来说,读史书,可先后齐读,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读文学书,总要先读第一部总集《文选》。

如不大略读读《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学从屈原《离骚》起是怎么一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后的发展。

中国的书不必每人每书全读,例如《礼记》中的有些篇,《史记》中的《表》《书》,《文献通考》中的资料,就不是供人“读”的,可以“溜”览过去。

这样算来,把这些书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不用“皓首”即可“穷经”。

依次类推,若想知道某一国的书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读其本国人历来受教育时的必读书。

孩子们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课”别压得太重,考试莫逼得太紧,给点“业余”时间,让他们多少了解一点中外一百年前的书本文化的大意并非难事。

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编”配合起来,就不是“空谈无根”、心中无把握了,也可以说是学到诸葛亮的“观其大略”的“法门”了。

花费比“三冬”多一点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文史足用”了。

没有史和概论是不能入门的,但光有史和概论而未见原书,那好像是看照片甚至漫画去想象本人了。

本文开头那两位老前辈说的“书读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本人”都认识了,其他不过是肖像画而已,多看少看无关大体了。

【 】1.第二自然段连用三个问句的作用是(2分)A.一是肯定老学者的话,二是引出论题。

B.一是否定老学者的话,二是提出疑问。

C.一是引起兴趣,二是概括全文。

D.一是引起兴趣,二是承上启下。

2.第三自然段中,“为其他所依附”的书是指《 》,“依附其他”的书是指____ 。

(2分)3.文中划线部分是一个多重复句,它的第一层次应切分在第 句与第 句之间, 是 关系。

(2分)4.最后一段中,“照片与漫画”比喻 ,“本人”比喻 。

(2分)【 】5.全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A.书是读得完的。

B.读书首先要有计划有系统。

C.读书首先要读必读的基础书。

D.读书首先要读原著。

答案:1.D2.红楼梦 红学著作(或脂批)3.(1)(2) 假设4.史和概论 原著5.C作文。

(50分)生意场上的人,如果初次见面,一般都交换自己的名片,名片成为了他们互相联络和展现自我的媒介。

其实,何止生意场上的人需要自己的名片

一个学校需要有自己的名片,一个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名片,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名片,一个国家又何尝不需要自己的名片

请以“浙江的名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家望晴 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

一时风声紧,雨意浓。

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农谚。

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

“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

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一年收成。

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

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

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

“为问西风早晚回

”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

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

“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

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

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

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此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诗潜在含义是很深的。

由于七绝体小,意象须集中,须使人窥斑见豹。

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

读者却不难感到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就在不言之中。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章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从全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象,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

而这些具体的想象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具体到节选部分而言,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作者追求逍遥的情感,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

曹雪芹在贾宝玉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大观园,我且称之为西方传说中的伊甸园。

事实上,《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中国文学里所独有的伊甸园。

在圣经旧约故事中,创造天地万物的神完成了所有的创造的工作后,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之人安置在那里。

里面有果树有河流,人可以吃树上的果子生活,无忧无虑,单纯无比。

开始只有亚当一个,后来又用他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与他作伴。

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然而正是那个叫夏娃的女人给亚当带来了麻烦(其实是全人类的悲剧)。

因为那女人禁不起诱惑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以致被神赶出伊甸园,也从此开始了人类漫长的流浪历史。

世界文学的主题有不少都是还乡的,突出地表现了人类真正的悲剧是失伊甸。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学中以悲剧见长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文学中强烈的悲愤的情感很多反映了圣经思想。

再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我认为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对人类精神及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前无古人”的,从他对大观园的构思就可见一斑。

不管他这篇小说用了哪些手法来写,也不管小说内容多么丰富多采影响有多大,他在《红楼梦》里确实梦想有一个伊甸园那样的地方,来安置那些冰清玉洁的女孩子们。

俞平伯曾经强调大观园的理想成分,他并且根据第18回贾元春“天上人间诸景备”的诗句,说明大观园只是作者用笔墨创造出来的一个人间乐园。

在曹雪芹的描绘下,大观园里都住着女儿们,只有一个贾宝玉是一个例外,他希望在大观园的保护下,女儿们在里面过着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受到外面世界的污染,特别是男人的侵犯。

最好女儿们不要嫁出去,在园子里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

这个大观园就好象是曹雪芹心中的一个希望一个梦想中的天堂,人类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只要一个贾宝玉这样的男孩子和一群美丽纯洁的女孩子们生活的天堂,令人响往不已。

我记得最初读红楼梦时,总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大观园有一群女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现在想来那是怎样的一种奢望呀

但我却忘不了曹雪芹所描写的这个天堂——大观园。

这个大观园与伊甸园何其相似,而且命运也是一致的。

其实曹雪芹很清醒的看到大观园的脆弱了。

他把大观园建在原来叫会芳园的地方,我们知道,《红楼梦》前16回的许多故事都在这个地方上演,“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见熙凤贾瑞起淫心”都发生在这里,这个肮脏的地土竟为后来大观园这个最纯洁的园子提供了基础。

同时也昭示了大观园在劫难逃。

黛玉葬花是在宝玉和众多女孩子们刚刚开始在大观园里生活时发生的。

作者在黛玉葬花这个故事中所寄托的寓意是相当明显的,黛玉认为大观园里是最干净的,但是出了园子就是脏的了,把花葬在园子里,让它们日久随土而逝才能永保清洁。

“花”在红楼梦里其实就是女孩子们的象征。

从黛玉的葬花词里可见: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的大观园是曹雪芹所创造的美丽园林,也是他心中的家园。

它的美好是不用说的了,在作者的主观意愿上,他渴望那美好的世界能永恒常在,彰显了曹雪芹美好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也显然只能在艺术中达到而不能在现实中如愿。

作者清醒地看到了这点,他通过黛玉葬花这样形象化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园中的姑娘们深刻意识到现实世界对大观园的危害性。

很有意思的是第40——41回对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描写,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探春房里参观,贾母笑道:“他们姐妹都不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

”探春笑留众人之后,贾母又笑着补上一句道:“我这三丫头却最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这里两个玉儿自然就是宝黛。

作者忽然添写此一段文字是有重要作用的,就是为下回“怡红院遇劫母蝗虫”打下伏笔的。

宝玉最嫌嫁了汉子的老女人肮脏,而作者偏安排了刘姥姥醉卧在他的床上,而且弄得满屋子的酒庇臭气。

这是作者有意用现实世界的丑恶和肮脏来点污大观园的美好和清洁。

第73回“傻大姐误失绣春囊”使大观园这个清净世界走到了堕落的边缘,但尚未完全堕落。

绣春囊(司棋和她表弟潘又安在园中偷情时失落之物)出现在大观园,正是外面力量入侵的结果,这也说明曹雪芹在《红楼梦》71回到80回之间已在积极地安排大观园这个美好世界的破灭。

最明显的是第76回黛玉和湘云中秋夜联诗,黛玉最后的警句:冷月葬花魂。

妙玉打断黛玉和史湘云的对诗并说:“只是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

” 当然妙玉的阻止显得力不从心了,大观园中的女孩子没办法保护自己,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比,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和它想抗横呢

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一个个被嫁,人也越来越少,本来美好的园子显得阴森森的了。

更有甚者,《红楼梦》里80回后写妙玉的结局。

她是大观园里最干净的一个人物,而在大观园破败之后竟被迫流入到现实社会最肮脏的角落。

这是大观园的悲剧也是《红楼梦》的悲剧。

这不是作者的意志可以转移的,大观园的破坏正象伊甸园的失落一样,是人类家园的失落,这个家园指向了人类的精神。

现在的人类又何尝不是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者呢

逍遥游中写宋容子看淡了世间荣辱的句子是

看淡了世间的句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不加沮”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追求逍遥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