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白发苏州原文好句子集合70条

余秋雨散文《白发苏州》

《白发苏州》,是收录在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文章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白发”苏州。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余秋雨散文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入夜,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窗外,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人夜空。

在清理河道,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

苏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走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这里休憩来的。他们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后院,我有时不禁感叹,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京城史官的眼光,更是很少在苏州停驻。直到近代,吴依软语与玩物丧志同义。

理由是简明的: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悄,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利,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说来话长,苏州的委屈,2000多年前已经受了。

当时正是春秋晚期,苏州一带的吴国和浙江的.越国打得难分难解。其实吴、越本是一家,两国的首领都是外来的冒险家。先是越王勾践把吴王阖闾打死,然后又是继任的吴王夫差击败勾践。勾践利用计谋卑怯称臣,实际上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年后卷土重来,成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这事在中国差不多人所共知,原是一场分不清是非的混战,可惜后人只欣赏勾践的计谋和忍耐,嘲笑夫差的该死。千百年来,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颂为“报仇雪耻之乡”,那末苏州呢,当然是亡国亡君之地。

细想吴越混战,最苦的是苏州百姓。吴越间打的几次大仗,有两次是野外战斗,一次在嘉兴南部,一次在太湖洞庭山,而第三次,则是勾践攻陷苏州,所遭惨状一想便知。早在勾践用计期间,苏州人也连续遭殃。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颗粒无收,灾荒由苏州人民领受;勾践怂恿夫差享乐,亭台楼阁建造无数,劳役由苏州人民承担。最后,亡国奴的滋味,又让苏州人民品尝。传说勾践计谋中还有重要一项,就是把越国的美女西施进献给夫差,诱使夫差荒婬*无度,慵理国事。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苏州人心肠软,他们不计较这位姑娘给自己带来过多大的灾害,只觉得她可怜,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据说今日苏州西郊灵岩山顶的灵岩寺,便是当初西施居住的所在,吴王曾名之“馆娃宫”。灵岩山是苏州一大胜景,游山时若能遇到几位热心的苏州老者,他们还会细细告诉你,何处是西施洞,何处是西施迹,何处是玩月池,何处是吴王井,处处与西施相关。正当会稽人不断为报仇雪耻的传统而自豪的时候,他们派出的西施姑娘却长期地躲避在对方的山巅。你做王他做王,管它亡不亡,苏州人不大理睬。这也就注定了历代帝王对苏州很少垂盼。

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苏州东邻昆山人)作《烷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这确实是善良的,但这么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麻烦。这对情人既然原先已经爱深情笃,那么西施后来在吴国的奉献就太与人性*相背。

前不久一位苏州作家给我看他的一部新作,写勾践灭吴后,越国正等着女英雄西施凯旋,但西施已经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夫君吴王夫差,甘愿陪着他一同流放边荒。

又有一位江苏作家更是奇想妙设,写越国隆重欢迎西施还乡的典礼上,人们看见,这位女主角竟是怀孕而来。于是,如何处置这个还未出生的吴国孽种,构成了一场政治、人性*的大搏战。许多怪诞的境遇,接踵而来。

可怜的西施姑娘,到今天,终于被当作一个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和母亲,让后人细细体谅。

我也算一个越人吧,家乡曾属会稽郡管辖。无论如何,我钦佩苏州的见识和度量。

吴越战争以降,苏州一直没有发出太大的音响。千年易过,直到明代,苏州突然变得坚挺起来。

对于遥远京城的fu败统治,竟然是苏州人反抗得最为厉害。先是苏州织工大暴动,再是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朝廷特务在苏州逮捕东林党人时,遭到苏州全城的反对。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冲击的对象,是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九千岁”的事情,最后由朝廷主子的自然更替解决,正当朝野上下齐向京城欢呼谢恩的时候,苏州人只把五位抗争时被杀的普通市民,立了墓碑,葬在虎丘山脚下,让他们安享山色和夕陽。

这次浩荡突发,使整整一部中国史都对苏州人另眼相看。这座古城怎么啦?脾性*一发让人再也认不出来,说他们含而不露,陽说他们忠奸分明,说他们报效朝廷,苏州人只笑一笑,又去过原先的日子。园林依然这样纤巧,桃花依然这样灿烂。

明代的苏州人,可享受的东西多得很。他们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戏曲家,他们有盛况空前的虎丘山曲会,他们还有了唐伯虎和仇英的绘画。到后来,他们又有了一个金圣叹。

如此种种,又让京城的文化官员皱眉。轻柔悠扬,潇洒倜傥,放浪不驯、艳情漫漫,这似乎又不是圣朝气象。就拿那个名声最坏的唐伯虎来说吧,自称江南第一才子,也不干什么正事,也看不起大小官员,风流落拓,高高傲傲,只知写诗作画,不时拿几幅画到街上出卖。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样过日子,怎么不贫病而死呢!然而苏州人似乎挺喜欢他,亲亲热热叫他唐解元,在他死后把桃花庵修葺保存,还传播一个“三笑”故事让他多一桩艳遇。唐伯虎是好是坏我们且不去论他。无论如何,他为中国增添了几页非官方文化。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他有权利躲在桃花丛中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有几个才子型、浪子型的艺术家怕什么?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真正能够导致亡国的远不是这些才子艺术家。你看大明亡后,唯有苏州才子金圣叹哭声震天,他因痛哭而被杀。

近年苏州又重修了唐伯虎墓,这是应该的,不能让他们老这么委屈着。

一切都已过去了,不提也罢。现在我只困惑,人类最早的城邑之一,会不会、应不应淹没在后生晚辈的竞争之中?

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00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如今的曲园,辟有一间茶室。巷子太深,门庭大小,茶客不多。但一听他们的谈论,却有些怪异。阵阵茶香中飘出一些名字,竟有戴东原、王念孙、焦理堂、章太炎、胡适之。茶客上了年纪,皆操吴依软语,似有所争执,又继以笑声。几个年轻的茶客厅着吃力,呷一口茶,清清嗓子,开始高声谈论陆文夫的作品。

未几,老人们起身了,他们在门口拱手作揖,转过身去,消失在狭狭的小巷里。

我也沿着小巷回去。依然是光光的鹅卵石,依然是座座关闭的门庭。

我突然有点害怕,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

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余秋雨:白发苏州

《白发苏州》,是收录在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文章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白发”苏州。

原文: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入夜,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窗外,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人夜空。

在清理河道,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

苏州是我常去之地。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走一定情怀。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超迈的感叹,读一读,那种鸟瞰历史的达观又能把你心头的皱折慰抚得平平展展。看得多了,也便知道,这些文人大多也是到这里休憩来的。他们不想在这儿创建伟业,但在事成事败之后,却愿意到这里来走走。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后院,我有时不禁感叹,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京城史官的眼光,更是很少在苏州停驻。直到近代,吴依软语与玩物丧志同义。

理由是简明的: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

这里的曲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悄,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利,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

说来话长,苏州的委屈,2000多年前已经受了。

当时正是春秋晚期,苏州一带的吴国和浙江的越国打得难分难解。其实吴、越本是一家,两国的首领都是外来的冒险家。先是越王勾践把吴王阖闾打死,然后又是继任的吴王夫差击败勾践。勾践利用计谋卑怯称臣,实际上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年后卷土重来,成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这事在中国差不多人所共知,原是一场分不清是非的混战,可惜后人只欣赏勾践的计谋和忍耐,嘲笑夫差的该死。千百年来,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颂为“报仇雪耻之乡”,那末苏州呢,当然是亡国亡君之地。

细想吴越混战,最苦的是苏州百姓。吴越间打的几次大仗,有两次是野外战斗,一次在嘉兴南部,一次在太湖洞庭山,而第三次,则是勾践攻陷苏州,所遭惨状一想便知。早在勾践用计期间,苏州人也连续遭殃。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颗粒无收,灾荒由苏州人民领受;勾践怂恿夫差享乐,亭台楼阁建造无数,劳役由苏州人民承担。最后,亡国奴的滋味,又让苏州人民品尝。

传说勾践计谋中还有重要一项,就是把越国的美女西施进献给夫差,诱使夫差荒淫无度,慵理国事。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苏州人心肠软,他们不计较这位姑娘给自己带来过多大的灾害,只觉得她可怜,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据说今日苏州西郊灵岩山顶的灵岩寺,便是当初西施居住的所在,吴王曾名之“馆娃宫”。灵岩山是苏州一大胜景,游山时若能遇到几位热心的苏州老者,他们还会细细告诉你,何处是西施洞,何处是西施迹,何处是玩月池,何处是吴王井,处处与西施相关。正当会稽人不断为报仇雪耻的传统而自豪的时候,他们派出的西施姑娘却长期地躲避在对方的山巅。你做王他做王,管它亡不亡,苏州人不大理睬。这也就注定了历代帝王对苏州很少垂盼。

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苏州东邻昆山人)作《烷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这确实是善良的,但这么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麻烦

。这对情人既然原先已经爱深情笃,那么西施后来在吴国的奉献就太与人性相背。

前不久一位苏州作家给我看他的一部新作,写勾践灭吴后,越国正等着女英雄西施凯旋,但西施已经真正爱上了自己的夫君吴王夫差,甘愿陪着他一同流放边荒。

又有一位江苏作家更是奇想妙设,写越国隆重欢迎西施还乡的典礼上,人们看见,这位女主角竟是怀孕而来。于是,如何处置这个还未出生的吴国孽种,构成了一场政治、人性的大搏战。许多怪诞的境遇,接踵而来。

可怜的西施姑娘,到今天,终于被当作一个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和母亲,让后人细细体谅。

我也算一个越人吧,家乡曾属会稽郡管辖。无论如何,我钦佩苏州的见识和度量。

吴越战争以降,苏州一直没有发出太大的音响。千年易过,直到明代,苏州突然变得坚挺起来。

对于遥远京城的腐败统治,竟然是苏州人反抗得最为厉害。先是苏州织工大暴动,再是东林党人反对魏忠

贤,朝廷特务在苏州逮捕东林党人时,遭到苏州全城的反对。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冲击的对象,是皇帝最信任的“九千岁”。“九千岁”的事情,最后由朝廷主子的自然更替解决,正当朝野上下齐向京城欢呼谢恩的时候,苏州人只把五位抗争时被杀的普通市民,立了墓碑,葬在虎丘山脚下,让他们安享山色和夕阳。

这次浩荡突发,使整整一部中国史都对苏州人另眼相看。这座古城怎么啦?脾性一发让人再也认不出来,说他们含而不露,阳说他们忠奸分明,说他们报效朝廷,苏州人只笑一笑,又去过原先的日子。园林依然这样纤巧,桃花依然这样灿烂。

明代的苏州人,可享受的东西多得很。他们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戏曲家,他们有盛况空前的虎丘山曲会,

他们还有了唐伯虎和仇英的绘画。到后来,他们又有了一个金圣叹。

如此种种,又让京城的文化官员皱眉。轻柔悠扬,潇洒倜傥,放浪不驯、艳情漫漫,这似乎又不是圣朝气象。就拿那个名声最坏的唐伯虎来说吧,自称江南第一才子,也不干什么正事,也看不起大小官员,风流落拓,高高傲傲,只知写诗作画,不时拿几幅画到街上出卖。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样过日子,怎么不贫病而死呢!然而苏州人似乎挺喜欢他,亲亲热热叫他唐解元,在他死后把桃花庵修葺保存,还传播一个“三笑”故事让他多一桩艳遇。

唐伯虎是好是坏我们且不去论他。无论如何,他为中国增添了几页非官方文化。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得太累,他有权利躲在桃花丛中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有几个才子型、浪子型的艺术家怕什么?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真正能够导致亡国的远不是这些才子艺术家。你看大明亡后,唯有苏州才子金圣叹哭声震天,他因痛哭而被杀。

近年苏州又重修了唐伯虎墓,这是应该的,不能让他们老这么委屈着。

一切都已过去了,不提也罢。现在我只困惑,人类最早的城邑之一,会不会、应不应淹没在后生晚辈的竞争之中?

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00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如今的曲园,辟有一间茶室。巷子太深,门庭大小,茶客不多。但一听他们的谈论,却有些怪异。阵阵茶香中飘出一些名字,竟有戴东原、王念孙、焦理堂、章太炎、胡适之。茶客上了年纪,皆操吴依软语,似有所争执,又继以笑声。几个年轻的茶客厅着吃力,呷一口茶,清清嗓子,开始高声谈论陆文夫的作品。

未几,老人们起身了,他们在门口拱手作揖,转过身去,消失在狭狭的小巷里。

我也沿着小巷回去。依然是光光的鹅卵石,依然是座座关闭的门庭。

我突然有点害怕,怕哪个门庭突然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髯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

该是什么样的人?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余秋雨《白发苏州》读后感

篇一:《白发苏州》读后感

看余秋雨的散文为时已有,往往夜静时慢读,那涓涓流溢的笔调淡然而凝重,轻畅却深刻,象在品读一杯醇香清明的龙井,余韵回肠。

《白发苏州》算是其中的香茗了。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描述有如老者气度的苏州,在夕阳漫天的余晖里,他的背影便是归属与安详。

象一个久游的旅人要寻找后回归的家一样,苏州是“太甜”、“太俏”、“太多”、“太密”,“过于流丽”又“不够苍凉遒劲”的,也许这正是拼却一生劳苦后想安睡入梦的人们渴望的家园,是一个“处处给人以感观上的宁静与慰籍”的“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是一个“能给我一种真正休憩”的地方。试想人的一生少年如牛犊、壮年如苍鹰、能平静又想归返的还有什么时候呢,而也只有老年甘守平静的心才不会“去吃那份追随之苦”。

还是那个真实善良的老者,包容爱护并坚决捍卫着真实和善良。那为万古祸水红颜的西施,玩世不恭却不废人间造业钱的唐伯虎,那嘻笑怒骂中点评了千秋红楼的金圣叹……这些被世人贬评的才子佳人在苏州的怀抱中都得到了孩儿般的呵护与溺爱。而又同是这位老人,却以生命的代价在反腐的斗争中惨烈而坚决的捍卫着天下的纯洁和公正。这个苏州更象一个仁者、爱者和勇者。

这还不全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那个苏州。

全文以明暗两线通篇,对苏州直接大量的描述更为了点明文中由暗线引发的深思。文章第一节中我们看到,在2500年历史的街道上穿越的苏州人,却仰慕着200历史下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辉煌,而现代的西方文明也曾经苏州有过的灿烂。这种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冲击下产生的无奈与迷茫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人类在接受文明时要抛弃传统,还是为了保有传统而拒绝文明?作者没有回答,他说:我一时找不到答案。

苏州的忧思也许正是文化面临的忧思。或者作者以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谁也无法拒绝文明的光芒,就象每一个古老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象那只勇投烈火的凤凰,在炼烧中永生。经过这种保有真善美的不断永生,才不会因为只剩年老而悲凉,或因只有年少而遗憾。这大概是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要告诉我们的。

篇二:《白发苏州》读后感

白发苏州,光读题目就有一种苍老而细腻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依然用他历史散文的文风挥洒自如,勾勒了部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和淡淡的迷茫。我感到前面部分写的都好,惟独第五部分有画蛇添足之嫌,也许作者以为除了这么表达,文章就不能结尾了吧。

可以观察到,余秋雨是一个目的论型的作家,他的文章表现上行云流水,其实无不蕴涵他的深机。我不能评论这样做是美还是不美,毕竟每个人的艺术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

总之他是有一付正人君子式的道任。作者还循规蹈矩的列举了西施和唐伯虎,这类读者喜闻乐见的人物,写的还算新鲜有趣,这大部分归功于作者对语言的高超的驾御。我想如果不是作者流俗,那么就是我太刻薄了,他实在精明到了极点,写文章搔到了读者的痒处。

众所周知,人是一种怀旧的动物,有很固执的惯性,喜欢永恒,不喜欢幻灭,而余秋雨最后一段恰是迎合了这种大众心态,姑且不论是不是杞人忧天,基本上它和上文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让人觉得是败笔,难道这就能用散文的散字来解释吗?他作为一个大学者,有那么深厚的历史造诣,怎么会为一个古城的命运患得患失,古城自有古城的命运。“属于上帝的归于上帝,属于恺撒的归于恺撒。“谁到知道古城乃至新城的最后命运只有一个那便是废墟。人类何时才会停止这可悲的痴迷?

篇三:《白发苏州》读后感

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其实很早就读过,但是最近看了范小青的《到平江路去》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时间带走了一切,也许寂寞空庭春欲晚,可我想也许历史悠久的苏城该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也许,古老的种子,它的生命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文化是一种给予,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藏,或许并不是希望他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会被后人所利用为获得物质财富的工具,而他们真正所愿意看到的,是作为后代的我们学习他们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拼搏的那份坚毅和勇敢。

我想余秋雨先生正是因为看到了祖先的愿望被扭曲而感慨才会有白发苏州的伤感,也许只有在今天,我们才能够去保护和珍惜那份宝贵。我想,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那仅存的先人的灵魂寄托。

发展是必然的,我们无法抗拒。而我们该做的是提升自己,每一座文物,每一处古迹,每一个古老的文字都浸透了祖先们的汗水,我们需要与它们背后的灵魂交流,需要了解它们背后的每个故事。我想,这才是新时代的我们该做的。

轻柔悠扬,潇洒不驯的苏城,就这样走过了两千五百年。秀美俏皮的苏城,点缀了五千年的文明。身子的色彩被旌旗涂抹得沉重无比,意思明丽的水蓝色的彩调,焕发了文化的活力,让厚重的华夏文明不禁变得呆滞和压抑。

一切都在继续。现代纷杂的社会中,苏州人仍隐隐地保存着些典雅的精魂。缕缕茶香中光光的鹅卵石,关闭的门庭,氤氲中的苏城让老者与青年共同继承。

但愿再过千年,苏城还留着古典。山还翠绿,水还清澈,花还娇艳,人还依旧。让诗碑永远铭记苏城,让中华文明永远铭记苏城,柔软的苏城、坚毅的苏城、永远的苏城。

《白发苏州》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要针对文章的问题,回答时能用原文整合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或者将原文词、句变化调整后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白发苏州》原文

①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②秋雨先生是个造诣很高的人,他看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③我看苏州是在十年前了,当时以一个稚童的眼光来评判,背不动“文化”两个字。唐伯虎的故事后来才懂,还有那个金圣叹。后来又知道了他们都是那个江南小城人氏,一点也不奇怪——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壁垒上垂延至地的藤蔓;小桥下发如墨云的洗衣妇人;街暮人淡之时,似听见却又似想见的寒山寺里的钟鸣。苏州,美得有声有色。

④苏州人热情,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宾客盈门的生活——苏州每年的旅游者是以万计的`。那一回在去拙政园的路上,公车里一位妇人跟我妈妈聊了起来。她先是用夹着细软方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苏州的景点,什么时间去好,路怎么走,都一一顾到。末了,便打听起我们的来处。“桂林!”得到这个答案后,那先前不曾歇过话的妇人竟呆了一小会,临下车时她满脸疑惑地遗下一句:“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

⑤万物自然为妙,妇人的惊异再平常不过了。倘若是生长在西北高原的汉子,倘若是从大兴安岭苍莽森林里来的客人,想象品着茉莉花茶般地来苏州求个神清气爽,倒可以理解。可是,生在桂林山清水秀间的人们也来了,为什么呢?我也常常自问。

⑥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奇山俊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后来有了镌刻于洞间石壁上的经文诗篇。在那些或清秀流畅或健拔有力的字迹里,有柳宗元,有徐霞客,还有那描画了“八骏图”的徐悲鸿。久而久之,桂林成了一座“历史 文化名城”,不断涌来的人们看罢山水,还忘不了看一看那流溢于山水之间的斑斑墨迹,发一番“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唏嘘同感。

⑦苏州不同。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他的《园治》中这样描写苏州园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蚋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⑧明清时候,江南是富人的天地,为卜居闹市而又兼事自然风致之美,有钱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园林。封建文化较为发达的苏州城里,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师又多能诗善画,在无数园林竣工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苏州文化的营建。许多年以后,造园人曾经的政绩,曾经的富贵荣华都已逝作尘埃,唯独因为一个园子,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真趣亭,芙蓉榭,网师园……苏州人要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在里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⑨唐伯虎晚年信了佛,住在他的桃花庵里,唱着他的《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通“趋”追求),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有了富贵在地贫在天的旷达,他的殷厚又有谁人能比呢?其实,这是苏州人的心灵皈依。这种皈依不是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神羡,而有如在自家屋后开一畦菜地的恬趣晓畅。在属于他们的、属于天下所有心态恬淡者的“后院”里,人们体味到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

⑩也许妇人的问题背后早已自有了答案,只不过想引我这个“回家的孩子”费些思考,写下上边一段文字。

《白发苏州》阅读题

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2.苏州与桂林不同的美是怎样造成的?用原文回答。

答:

3.作为桂林人,作者为什么来到苏州[ ]

A.享受苏州有声有色的美

B.品味苏州茉莉花般的神清气爽

C.凭吊唐伯虎和金圣叹

D.回到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4.从唐伯虎的生平和《桃花庵歌》人手,说说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

5.你是否赞同作者对苏州的评价?说说理由。

《白发苏州》阅读答案

1.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2.“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3.D

4.苏州文化的特点是旷达、恬淡;唐伯虎晚年信佛和他的《桃花庵歌》可以看出他受苏州文化的熏染,苏州的文化造就了他。

5.赞成作者的观点,可从古典苏州和传统苏州的角度分析;反对作者的观点,可从现代苏州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就可。

白发苏州原文好句子集合70条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