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支持改革标语部队汇聚70条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标语参考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合力推进改革工作。

2、规划先行、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民主决策。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5、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6、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7、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8、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9、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

10、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1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经济文化强市

13、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14、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

15、着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

16、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水平。

17、用自己的双手把世代居住生活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18、三清六改更清爽,屋里屋外亮堂堂,全力清除脏乱差,农民生活有质量。

19、建设新乡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面貌、创建好班子。

20、激发新追求,开拓新思维,增添新活力,树立新作风。

2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幸福和谐新南丰。

22、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2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4、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5、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6、快速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持续发展是目的。

2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9、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30、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1、提高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3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

3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6、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

37、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助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设。

38、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9、全党动员,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40、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1、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42、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3、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建新机制、树立新风尚。

44、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45、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环保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节约型农业。

46、深入开展清理垃圾、清洁河道、改厕改圈和村庄绿化活动,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

47、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8、道路通达河塘清、改水改厕饮水净、垃圾集中“无四乱”、绿色乡村面貌新。

49、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文明新风。

50、爱岗敬业勤劳富,精打细算聚财富,遵纪守法健康富,家庭和睦同心富,邻里相亲互相富。

51、不断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2、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是基础。

53、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

5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55、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而努力奋斗。

56、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7、推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民主决策制度,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58、深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浅析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摘要]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城乡规划不仅仅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从注重城市发展转到协调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从而实现城乡区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城乡统筹发展

1、概述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在《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很明确的提出了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一些密切关联的城乡镇统一规划,并且对这些城乡镇进行统一管理,城乡镇的基础设施要不断地向各个农村地区延伸,确保在一定范围内的城乡镇能够合理的调配资源和共享设施,减少城乡镇的资源浪费,避免重新建设。城乡规划应该坚持城乡全面统筹发展的观念,从刚开始只注重城市的发展转变到協调城乡统一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从刚开始只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提升。城乡的规划不仅要从民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以人为本,做到社会公平公正,还要不断地完善城乡设施建设,营造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2.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城乡规划应该以城市的规划为重,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做到乡镇、农村的统一规划,使得城市规划和乡镇规划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编制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对乡镇发展的统筹作用。

2.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以“三规融合”的原则为中心来管理城乡规划,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统一规划,建立相应的城乡管理体系,把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基础,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城乡布局规划。在规划时要具有全局意识,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其发展方向,依据这个发展方向来推动城市的建设,完善一些和城乡规划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措施,使得各建设项目要符合城乡规划管理体系的某些要求。

在编制城乡管理体系时,应该积极的实行“阳光规划”,大家城乡规划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不断地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展人们咨询的形势和途径,根据法律法规来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才能使得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反映人们对城乡规划的需求。

3、城乡规划指引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战略规划,已经慢慢地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来有效的提升城乡镇的影响能力,聚集地区人口和相应的产业,还可以借助城乡统筹规划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实行城乡统筹规划需要满足城乡的`基本设施、城乡规划和相应产业发展等客观条件并积极地组织编制和落实,城乡统筹规划已经成为一个指引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创建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它不仅在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创造一种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有利环境。同时也对三农问题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城乡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实现城乡之间扬长避短、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4、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4.1城乡共同发展

通过工业发展来带动城乡发展,减少农民的数量,鼓励乡村农民积极进城并开展第二、第三产业,依靠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力度,合理的规划城镇产业建设用地,提高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

4.2空间规划

根据城镇乡三级体系的规划,利用“三集中”的形式来促进城乡集聚发展。科学的对城乡的空间进行规划,划分清楚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使得农村的特色风貌得以保持。

4.3设施共享

城乡统筹规划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城乡设施的共享,使得城市基础设施能够不断地向农村延伸,通过优化城乡的基础设施来引领各农村人聚集在中心村。

4.4多元文化的发展

根据城乡发展的不同应该制定不同的规划体系,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多元化发展,使得第二、三产业不断地向城镇中心靠拢,农村地区的发展是把第一产业以及基础发展的第三产业来突显农村原有的文化特点。

5、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5.1经济目标:城乡共同富裕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是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经济目标,利用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点来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农村的特点来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经济体系。城乡聚集化对城乡统筹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5.2社会目标:构建和谐城乡

劳动力可以解决城乡统筹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城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劳动力,根据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同,所以必须通过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来提高城镇化的效率,为人们居住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公共设施的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另一个目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以农村地区的发展为中心,合理的建设城乡统筹的公共设施。积极地建立城乡管理体制,把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作为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5.3空间目标:构筑资源集约化城乡

把空间资源分配作为城乡统筹规划的重中之重,使得城乡的经济利益得到最大化。不断地引导乡村发展,积极鼓励优势地区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对城乡发展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兼顾现状。仔细分析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来治理,使得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有序的开发国有土地,避免资源的浪费。

5.4生态目标:构建绿色城乡

生态文明理念是城乡统筹建设的首要观念,不仅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还要符合自身要求且不能损害环境。城乡统筹建设首先应该考虑那些不可建设的土地,合理有效的控制一些战略性、稀缺性的土地资源,快速的适应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根据土地的分布情况制定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案,再合理布制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做到经济的发展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在农业方面创建一个绿色的生产体系,在工业生产方面建立一个循环体系,与此同时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相互结合,建立一个绿色的城乡。

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国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是根据城乡实际情况而指定的一种科学有效的体系,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决策。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以及城乡多元化发展对城乡结构的调整起着至关主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承斌.影响城乡统筹的因素和协调发展的决策[M].决策导刊.2022.第10期.

[2]黄若丽.我国对于城乡协调发展而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M].中国发展观察.2022.

[3]陈春怡.城乡统筹发展制度的建设[M].今日中国论坛.2022.第6期.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分析论文

关键字:

市场取向;县城经济;小城镇

摘要:

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农村的相应发展,还导致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即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6L_想办法解决。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发展、壮大县城经济,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市场取向改革

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和城镇化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5%,目前已降至15%以下,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从1949年的85%降至目前的61%。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之所以无法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的﹁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下降而相应减少,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人都担心我国农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固然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由此需要农民脱离农业的速度跟不上,使农民蒙受难以预料的损失。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致使我国农业领域里沉淀了过量的劳动力,这是农民依靠农业增收困难的深层原因。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农业的就业份额过高,导致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从1990年的4倍,扩大到2002年的5.3倍。这表明这段时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那么,应当如何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纯收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时,几乎都谈到物化劳动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在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报酬递减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因为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趋于递减。如果多余的劳动力未能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则必然造成潜在的待业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如果把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都投在数量固定甚至日趋减少的土地上,则必然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种因为农业活劳动投入量过多而造成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偏低,实际上是属于不充分就业。这就说明了,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农业部门中,仅仅节约劳动时间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才有可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农业生产要素(诸如土地、劳力、资金)的配置起着调节作用。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假设土地的边际效益递减了,就会有资金(技术装备的货币形态)来替代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要素配置,但就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劳动力价格甚为低廉,而其他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则是较为昂贵的,从而使得劳动力要素很难被替代出去。由于土地(包含耕地)是不可能增加的,而劳动力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近年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趋于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连社会平均利润率都产生不了,资金也就很难进入农业领域,在农业中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资金替代劳动力的机制,也就很难形成。

本来,在难以改变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重新调整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让留在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拥有足够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土地。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非农业部门的扩张,还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这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与此同时,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关系相当紧张,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民来说,除了土地,还没有其他稳定的生活保障手段。土地既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进一步说,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耕地所承担的农民福利保障功能,远远“超越”了耕地所承担的生产要素功能。在耕地福利化趋势下,公平原则必然高于效率原则。这就必然极大地限制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由于市场取向改革目标还汉有到位,市场体系发育还很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使得农村严重过剩的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流不出去,农村甚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和人才)流不进来,一句话,正常的生产要素流动严重受阻。这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真正地把自主权、平等权和发展权还给农民。回顾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中国农村必须经历三次深刻改革,才有可能引导农民最终走上富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第一次是从僵化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把生产经营启主权还给农民;第二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这两次变革已经基本上完成,现在正经历着第三次变革,即从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同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统筹城乡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

从理论上说,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呢?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个突破性的提法,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很有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是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但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以及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三农”本身,即就“三农”论“三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新的提法突破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旧框框,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但是,最近又出现一种倾向,即有些同志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简单理解为跳出“三农”抓“三农”:即解决农业问题靠工业化;解决农民问题靠市民化(把农民变市民);解决农村问题靠城镇化。这种观点有对的一面,但还不够全面。正确的提法应当是:跳出“三农”抓“三农”与立足“三农”抓“三农”相结合。从我国国情出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城镇化进程就不可能加快,如果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三农”问题也不可QB得到解决。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及“三农”问题时,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

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相对于城市,农村所蕴藏的潜在力量要大得多。只要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在农村这个辽阔的区域内,总是蕴藏着比城市丰富得多的可供利用的初级产品、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部门、多层次、多功能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在农村区域内将会集中全国相当一部分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服务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末预报统计,2003年全国乡镇企业将实现增加值366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9000亿元(农民人均910元),吸纳就业人员135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28%)。从总体上说,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这就决定了县委、县政府要把农村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县域经济要以农村经济为中心。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其落脚点应放在县、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操作平台。还须指出,县域处于城乡结合部,是城乡汇合点,因而应该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城乡协调发展相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城乡共同发展,而且是城乡相互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互动式发展。从实际解决“三农”问题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县(市)这个层次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作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在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开发重点等一系列发展重大问题上,县(市)都具有相对的、较大的自主权;其次,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管理层次,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Q8够有效地调整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统一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市)、乡(镇)、村三个层次,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功能,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始终坚持“强省先强县(市)”的原则,走出一条专业市场、块状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发展县域经济的独特路子。2000年浙江省全省38个县、24个县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10亿元,占全省的71%;财政收入达283亿元,占全省的43%。2003年,浙江省农村有2/3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民纯收入增量中有80%来自非农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不仅迅速推动浙江省成为全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其在全国的排位,从第十二位进入前四位,而且显著提高了全省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结果。

三、统筹城乡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长期以来,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即认为城市化是为了解决现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一直把城市化的重心放在城市自身的建设上,虽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都有很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城市化程度却明显滞后,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以及在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就涉及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指它是和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逐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如果说,以往发展大中小城市,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运行的,始终没有顾及“三农”问题的解决,甚至是以损害“三农”为代价;那么,当今的小城镇建设则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也就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城镇化滞后。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体系看,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都是结合着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容提出来的。

小城镇是一个区域性概念,从狭义的小城镇概念出发,小城镇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小城镇具有城市的特征,指的是它是以一个中心点为依托,以中心至辐射点为半径所构成的区域网络。所不同的是小城镇的辐射点是周围的村。换句话说,小城镇最大的特点是建立在周围乡村的基础上,作为小城镇中心的镇,它的形成、发展与周围乡村发展的特点,乃至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20多年来,蓬勃发展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区域性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担当起带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在农村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求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得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到城市的文明。而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建设,日益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小城镇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广义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小城镇,不仅仅是大小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因而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因此,小城镇不仅要发展成为吸纳和接收大城市功能辐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对中国来说,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也是逐步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民职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织、同步运行的过程,是城乡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基本动力则是农村工业化。反过来,小城镇建设又会大大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中国一直停留在农业社会,农民太多是其贫穷的根源,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就要让农民减少下去。不把农民变非农民,中国就无法实现现代化。而小城镇分布于广大农村之中,既具有农村的某些优势,又能发挥城市的一定功能,只要建设得好,对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可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栖息地和向城市化过渡的前沿阵地。况且,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还可以逐步提升为小城市、中等城市。最近几年,国家城建部门在重视大中城市建设的同时,已经开始把重点放在巩固、提高现有小城镇方面,并在这个基础上建设起一批起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新型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龙头、小城镇为网络的城镇化体系。这就是理想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又处在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折时期,无论是农村或者城市,就业压力都相当大。这就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带来特殊的困难,这就决定了实现城镇化目标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渐进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城镇化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过渡形态,就业形式也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过渡形态。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相当程度上是采取不完全转移方式。这是和我国农民缺乏社会保障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国农民来说,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土地不仅仅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基本上是以追求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为目标和动力,因而基本上属于一种经济行为。一旦城市失去就业机会,或者城市就业成本过高,他们就会退回到农村,因为农村还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承包地。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加以分析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农民工”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和城镇化的本质要求相背离的。许多“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多年,却始终是城镇的边缘群体。他们和原有城镇职工相比,付出同等的劳动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甚至付出加倍的劳动,也得不到同等的经济待遇。由于有城市户籍的正规就业职工的利益是刚性的,他们的工资水平一般是呈上升的趋势;农民工的利益则没有保障,同时由于进城“农民工”队伍越来越庞大,数量越来越多,供大于求的趋势有增无减,使得“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越来越低,更谈不上享受原有城镇职工的各种社会福利待遇。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虽然已经从农村走向城镇,却不被城镇所完全接纳。这就不难理解,“农民工”现象的出现,是与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联系在一起。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城市化理念。传统的城市化理念是产生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在以往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完全独立于农村而运行的。这就使得迅速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被城市所吸收。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城镇化进程中,却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村,九亿农民。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城市化的理念就必须更新,即不能仅仅理解为“单向城市化”,还应当理解为农村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逐步转化为城市。“单向运动”必然是少慢差费;“双向运动”必然是多快好省。由此决定了我国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农村。只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逐渐意识到,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其说是在城市,不如说是在农村。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致力于农村的现代化。如果农村经济繁荣不起来,城镇化进程就不能加快;如果忽视了农业和农村自身的现代化,忽视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三农”问题终究不可能得到解决,更谈不上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我国城镇化进程,包含着农村人口自身的生活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及接受现代文化传播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变化,其实质是农村社区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城市文明逐渐接近、趋向同一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并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过程。在城乡差别还相当悬殊的情况下,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相当艰难的。而小城镇又是农村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离开了小城镇的发展,离开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农村经济就繁荣不起来,城乡差别就很难缩小,更谈不上把“农民工”转变为市民。

2022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心得体会

导读: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四、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

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相当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整合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降低群众看病成本。四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让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周记

支持改革标语部队汇聚70条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