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源泉》的多米尼克这个人物
《源泉》是2005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
多米尼克为通过各种手段毁灭洛克和自己。
因为在现实中的其他人真的连欣赏的资格都不具有。
多米尼克太极端太孤傲,太过偏激和自欺欺人。
霍华德和尼克本人才是正确的,没人欣赏是因为所有人都是什么也不是,是因为所有人的问题而不是多米尼克自己的问题。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西班牙的)
051 一颗剧毒的爱欲之果—— 片 名: Mandragora 译 名: 布拉格男妓 导 演: ( Wiktor Grodecki ) 主 演: ( Miroslav Caslavka) ( David Svec) ( Pavel Skripal) ( Kostas Zerdolaglu) ( Miroslav Breu) ( Jirí Kodes) 上 映: 1997年06月06日 葡萄牙 对 白: 捷克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SR 时 长: 126 类 型: 剧情 分 级: 德国:16 英国:18 剧情介绍:十六岁的马列克离开了那个沉闷的小镇生活,到了漂亮但是却很背叛的布拉格街上,在这个城市里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他很快就被一个皮条客引诱了,这些皮条客把他们卖给那些来这里的游客,因为他们大胆和有市场头脑,他和他的朋友大卫想自己干。
但是一不小心他们染上了毒品,把自己给废了,他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他们等待的只有希望……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欧洲色情行业残酷内幕的影片,去除影片中情色的部分,这其实是一个很质朴甚至有些木讷的电影,粗糙的影像像极了以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镜头冷静而冷酷,带领观者直视那一幕幕的悲剧不可避免上演(看得我真的很心痛)~~应该说,这是一部很传统的电影,没有刻意在拍摄手法上玩花样,也没有复杂的情节结构来推动,相反地,它很安静,安静的让人感觉可怕,即使是影片中看来非常露骨的情色描写(比如强奸戏的拍摄,捏XX的描写),它也是冷静的,写实的,完全不带有一丝遮蔽,这种直面的惨淡虽让人观看时不适,但又会被牵引下去,这样就牵出这部影片的两大特色(我个人观点),台词和叙述以情动人。
导演虽极力控制,但在影片当中,你还是能时刻能感受到导演情绪的起伏暗涌,可以感受得到,他还是在带着一种愤怒而又惋惜的情绪讲述着马列克和大卫这两个男孩子的悲剧,这两个男孩子悲剧的根本起源竟然是来自于生存的本能需求,为了生存,他们肆无忌惮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和身体,他们的生命就在那贯穿影片的鲜血中一点点走到尽头~~ PS:这部影片的篇片名Mandragora,曼佗罗草,在医学上是一种麻醉剂,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植物。
据说:把它拔出时,它的叫声会使听到的人发狂。
它的叶子气味很浓,会使嗅到的人失去说话的能力。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像曼佗罗拔出土面那样尖叫,那声音使听到的人发狂……) 052 胡搞瞎搞原来也可以这么NB—— 片 名: Clerks. 译 名: 疯狂店员 | 无事生非 导 演: (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 主 演: (布莱恩·奥哈罗兰 Brian O'Halloran) (杰弗·安德森 Jeff Anderson) ( Marilyn Ghigliotti) ( Lisa Spoonhauer) (简森·米尔斯 Jason Mewes) (凯文·史密斯 Kevin Smith) 上 映: 1994年03月25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黑白 声 音: Dolby 单声道(Mono) 时 长: 92 类 型: 喜剧 分 级: 冰岛:L 澳大利亚:MA 新加坡:M18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R 加拿大:16+ 加拿大:18A 芬兰:K-12 德国:12 香港:III 以色列:16 新西兰:R16 西班牙:18 英国:18 美国:NC-17 美国:R 英国:15 加拿大:14A Clerks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Clerks X: Tenth Anniversary Edition (USA) (DVD title) cLeRKs (USA) (poster title) · 剧情介绍:丹堤在便利店当收银兼文员,才来当天他正值休假,打算舒舒服服地大放松,谁知老板一个电话要他立即返工。
他惟有连记赶回到店里开铺,噩梦随即开始,首位要对付的是反吸烟狂魔,接着是女友惊心动魄的往事告解。
手忙脚乱之际还要招呼邻铺任职录影带中心的老友兼死敌伦度,还有屋顶上曲棍球混战,原来便利店可以是如此缤纷。
这部影片堪称喜剧电影类型的翘楚,它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导演凯文.斯密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插科打诨,当他在前辈,独立电影的导演的作品下感染投身电影时,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他通过转让漫画收藏等手段筹集了9000美元上了电影学院,四个月后又退学,之后的一个冬天,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的剧本。
1994年,为了开拍,他向老板申请,借到了其工作的便利店夜间店面的使用权,然后通过信用卡和向亲朋好友的借贷,前后投资27575美元,花费21天拍摄,后期也是凯文在隔壁录影店完成的,就是这么会被许多学院派正统人士嗤之以鼻的草根电影,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影展上却大放异彩,得奖无数,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属于所有立志成为导演的青年才俊的童话梦想~~ 回到这部影片上来,对这部电影我只能用NB来形容,采用黑白影像的风格首先就让人耳目一新(那个年代),再加上粗糙的影像处理(跟DV没啥大的区别,有时甚至能看到摄像机的存在),滑稽、荒诞以及大量不可思议的元素充斥银幕,两个小时下来,你只能说,买高,原来电影也是可以这样拍滴~~其次,充满美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和精辟台词(不知为何会让我想起的感觉),具有典型的恶搞之后现代主义风格(现在好像流行这么说),常常会让你的脸蛋自觉不自觉的抽搐,很多笑料都是让你顿下后才能反应过来,而人家导演早就推着多米诺骨牌跑到前面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走在路上被人猛敲一棍子,过了5分钟你才反应过来是自己的脑袋被别人打了一样,呵呵,看这种片子你真的会觉得自己的智商倒退不少,不过,WHO CARE,咱就是爱看,也许就有高雅人士说这俗气,品味低级,但这种俗气其实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闷搔的生活一样可以成为爆发的源泉~~~~ PS:导演在喧闹荒诞当中其实是充满了睿智和敏锐洞察力的,那种自我嘲讽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顺便提下,这部影片中的录像带小店员颇像我们国家十年前的那些售货阿姨们,这种题材如果能换成这样的背景,大概唤起的共鸣会有更多~~还有,我很喜欢这部片子里的那些摇滚乐,虽然叫不出名字,但是真的很NB~~~最后还要罗嗦一下,这部影片中的那只猫实在太太太酷了~~~~~058 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翱翔—— 片 名: Delicatessen 译 名: 黑店狂想曲 | 妙不可言 | 熟食店 导 演: ( 让-皮埃尔·热内 Jean-Pierre Jeunet ) ( 马克·卡罗 Marc Caro ) 主 演: ( Pascal Benezech) (多米尼克·皮隆 Dominique Pinon) ( Marie-Laure Dougnac) (让·克劳德·德夫斯 Jean-Claude Dreyfus) ( Karin Viard) ( Ticky Holgado) 上 映: 1991年10月06日 美国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99 min / Spain:95 类 型: 喜剧 剧情 爱情 科幻 分 级: 冰岛:14 冰岛:16 新加坡:NC-16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 智利:18 芬兰:K-16 德国:16 西班牙:13 瑞典:15 英国:15 美国:R 剧情介绍:本片的风格属于超现实的幻想喜剧,没有明确的时空背景,只知道故事中人因经济萧条,以吃人肉维生。
开肉店的屠夫拥有一栋房子,里面住了几户怪里怪气的“自已人,他们都希望吃到别人身上切下来的鲜肉,若没有新鲜“货源的话,,他们宁愿牺牲自已人也在所不惜。
前马戏班小丑路易本是他们的囊中物,不料屠夫的女儿爱上了他,并助他逃过一劫。
“黑店”这个题材总是带给人无限的创作力,而再加上“狂想曲”,创作者就能更加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了,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特色,同时又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佳作,充满了法国人特有的夸张与精致的幽默,如果不是后半部份洞穴人的情节处理有些拖沓,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扛起杰作这个大旗。
具体上,这部电影的典型“热内式标签”包括:A、色调。
油黄的色调与那个油迹斑斑、污浊肮脏的大环境相得印张,在视觉上首先就带给人极大的冲击力,颜色的铺张使用,联系在中那甜美得有些让人发晕的奇特景象,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B、人物设计。
在这个上面,首先,热内会设置一个奇特的中心人物,这个人有别于常人,绝对让人一眼难忘,而同时地,他又会创造一堆人出来,这堆不知道算配角还是龙套的人物往往都细腻准确,个性十足,比如这部电影里那个神经质的女人,设计一堆自杀机关却怎么也死不了的;C、对生活的热爱(略带神经质)。
这虽然是一部带有黑色电影印记的片子,有时也会觉得可怕,但是却始终洋溢着一种特别的积极态度,没有在黑暗的主题上过多沉迷,而是呈现出一种传统的法国诗意主义的浪漫气质,在某些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变形的古典主义,将艺术拖下神坛,亲近大众~~ 不过,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于其无处不在的律动性,最最最经典的当属屠夫做爱时的那一段流畅剪接,影片在同一时空中自由翱翔,做爱时的震动与钟摆的动荡、油漆工的来回粉刷、老太太打毛线的节奏,女子拉提琴的缓急有序相互对应,以做爱为中心,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人也越来越疯狂,到高潮到来时,这一切集中爆发到HIGH的最高点,然后戛然而止,不带有一点拖泥带水,这一切宛如一场层次分明的交响乐演奏会,在层层推进中达到最精彩处,当一曲终了,观者却还久久沉溺于刚才的节奏无法自拔,这样的观影感受,一个字形容——爽 PS:此片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开头字幕上的演职人员介绍表的设置,导演鬼才的使用了一个长镜头,将演职人员的名字,采用了生活中的实物展示,特别生动有趣,很适合影视专业的学生去学习。
这是后记~~~~ 059 当天才爱上天才—— 片 名: Camille Claudel 译 名: 罗丹的情人 导 演: ( Bruno Nuytten ) 主 演: ( Isabelle Adjani) (杰拉尔德·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 Laurent Grévill) ( Alain Cuny) ( Madeleine Robinson) ( Katrine Boorman) 上 映: 1990年03月15日 美国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SR 时 长: France:175 min / USA:158 类 型: 传记 剧情 分 级: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智利:14 芬兰:K-8 韩国:18 瑞典:11 英国:PG 美国:R 西德:12 新加坡:NC-16 澳大利亚:M 剧情介绍:卡蜜儿为一天才洋溢之美丽少女,对雕塑有无比热情,与雕塑大师罗丹年龄相差虽大,却无可就药的相恋共同创造许多不朽之艺术作品然而罗丹始终割舍不了对追随许久的情妇的情愫使一向追求完美的卡蜜儿无法忍受,终于趋于毁灭。
这是我归纳的阿佳妮的“疯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依照时间排序是和《着迷》 ),如果说《阿》强调的是一个“疯”字,《着》则强调的是一个“狂”字,而在《罗丹的情人》中,“灭”就成为其精神的核心,这个灭字是在疯狂的基础上进一步毁灭而来,因而也便有了更加具有摧毁性的震撼效果~~看《罗丹的情人》,我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写到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即苍海,大海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她,对于卡蜜尔而言,与罗丹的相知相识相恋便让世间一切变得不再重要,与罗丹的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于她而言,是蜜酒也是毒药,在曾经的沧海远去之后,卡蜜尔站在无水的岸边选择让记忆之海将自己吞没,直至拖向深渊。
我最难忘的是其间两个片段,第一是卡蜜尔在火车站送别同学倍感孤独时,抬头看见罗丹在远处眺望,那一刻,卡蜜尔脸上的表情脆弱到让人怜惜,当她张开双手向自己的神跑去时,那个才华横溢,个性如火的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需要爱的天使,让人(男子)情不自禁产生对她的保护欲,也正如此,她接下来的命运才会如此让人叹息~~第二个镜头,就是她崩溃的标志性场面,在罗丹家下面丢石头的场面,阿佳妮用层次感极强的歇斯底里的演出将这一幕悲剧推向了高潮,当卡蜜尔一边扔石头一边高喊罗丹名字的时候,那个懦弱的男子只是将他贴在阴影中,一言不发,而窗外的卡蜜尔则越来越疯狂,最后抱头仰天长啸罗丹的名字,可以这么说,她那一声长吼之后,我的心被这个女人彻底撕裂,以至于对她最后画展的怪异举动和结尾终老疯人院的凄凉变得麻木,我的神经乃至灵魂在这个时候确实有了脱壳的感觉~~ 这是一部拍摄了五年的电影,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为阿佳妮拍了五年的电影,没有阿佳妮就不会有《罗丹的情人》,卡蜜尔的故事也不会如此打动人心。
阿佳妮在这部影片中奉献出迄今为止最出色的演技,她将卡蜜尔从少女演到中年,中间层次感极强,将一个执着于爱情和艺术、纤弱与坚强性格并存的天才女子的一生娓娓道来,塑造出她为爱而生、又为爱而灭的感人形象,特别是与罗丹分手后两人的爱欲交缠、及至由爱生恨、由恨导致毁灭的铺陈描写,相当细腻。
在这部影片中,已经不能用演员这个词语来形容她,她成了卡蜜尔,她就是一个为爱而生的艺术女神,最难忘片中罗丹为她做脸部雕塑,在弱黄的光线中摩挲她的脸庞的情景,卡蜜尔清纯的眼神中透着深深的忧郁与坚定,那一刻艺术与性(朦胧的)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一种永恒,也是在这一刻,阿佳妮成为所有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情人~~~~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毫无救药的爱上卡蜜尔.克劳黛,而她却爱上一个本不该她爱的男人,在她为他幻灭的时候,所有爱她的人的心也碎了~~~ PS1:本片虽然故事让人惊心动魄,但可贵的是,导演没有跟着疯狂,也不用任何新潮视听手法来吓人一跳,故事讲得冷静、稳重、清晰,风格深沉而典雅。
另外,片中在细节上颇为用心,片头卡蜜尔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其实已经预告了她的最终命运,阴沉的天空、不可思议的举动、与泥土的亲近,给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
黑色,沉重压抑的黑色,喻指着卡米尔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但又背负了一辈子的重。
影片采用了低调摄影,大部分戏都发生在晚上,即使是白天,也多处于昏暗中,连主人公的服装也以黑色为主。
于是银幕前的我们,也被这无边无际、没有终结的黑色所吞没,融入了女主角那凄惨痛苦的生命中。
当卡米尔吃力地抱着一箱沉重的泥土从矿区匆匆走过时,她得忍受着矿工们如同看怪物般的眼神。
显然这个场景具有暗示意味:卡蜜尔,——一个女人,侵入了矿区——一片男人的天地,她是“不正常”的。
这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在众人,或许可以说是在男权社会的“众人”眼中,她就是一个“怪物”。
PS2:伊莎贝尔·阿佳妮偏爱饰演那种个性复杂混乱的角色,据说和她动荡不幸的童年有关。
为了把卡蜜尔·克劳黛的故事搬上银幕,阿佳妮亲自说服了克劳黛的后代,使他们相信片中绝没有中伤女主角和她的哥哥——法国名作家保罗·克劳黛之处;而她自己,据说“在拍摄过程中,几乎濒临疯狂的边缘”。
影片为她赢来了第三座恺撒最佳女主角奖杯(她目前一共4次获得恺撒最佳女主角奖)和一个不错的情人(不是罗丹的情人而是阿佳妮的情人)——影片的导演布鲁诺·努伊顿,两人生有一子。
060 最好的和最坏的——《不可撤销》 片 名: Irréversible 译 名: 不可逆转 | 不可撤消 | 无可挽回 导 演: ( 加斯帕·诺 Gaspar Noé ) 主 演: (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文森特·卡赛尔 Vincent Cassel) ( Albert Dupontel) ( Jo Prestia) ( Philippe Nahon) ( Stéphane Drouot) 上 映: 2003年01月24日 美国 更多地区 地 区: 法国 对 白: 法语 西班牙语 意大利语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数字化影院系统(DTS)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时 长: 97 min / Canada:99 类 型: 犯罪 剧情 惊怵 分 级: 秘鲁:18 阿根廷:18 葡萄牙:M/18 巴西:18 冰岛:16 澳大利亚:R 奥地利:18 丹麦:15 芬兰:K-18 法国:-16 德国:18 香港:III 爱尔兰:18 意大利:VM18 日本:R-18 荷兰:16 新西兰:(禁映) 新西兰:R18 挪威:18 新加坡:R(A) 新加坡:R21 韩国:18 西班牙:18 英国:18 剧情介绍(很简单)一个在毒品中迷幻的男人,为了报复妻子被强暴,展开了一系列的复仇…… 首先可以确认的一点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决不是拍给普通观众而看的,它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说教,它纯粹就是导演Gaspar Noé拍给自己的试验电影,而这种有些随心所欲的创作风格,在呈现真实直观略带创新的风貌同时,也会显得尺度把握上的过度与失控。
影片宣称,时间改变一切,时间的轮回交织着不可躲避的命运,一切似乎早已注定,不可逆转,除去这层隐形的外衣,这部片子真正的主题还是性与暴力,这两点在片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片子开头,在“直肠”酒吧中,疯狂的马高斯与怀疑是强奸自己女人的男子厮打在一起,最终不敌并被扭断手臂,当他即将被对方XX的时候,他的朋友,一向冷静的皮埃尔却突然冲出来用灭火器将那名陌生男子击倒,然后一下两下。
。
。
。
二十三下,那名男子的头颅就在灭火钢瓶的重击下一点点变形,这种残暴,这种震撼性,绝非《杀死比尔》里那种喷红墨水可比,不过这还不算完,在这瞠目结舌一幕过后,镜头一转,我们才发现真正的凶手原来就在一边津津有味观看着,简言之,他们杀错人了,而这种绝妙的讽刺无疑让这种残酷更加冷血,但我对导演把这二十三下原封不动呈现的拍摄手法持有意见,有点为了暴力而暴力的感觉~~~不过刚才那些跟后面的地下走廊鸡奸戏比的时候还要差了很多,我看大家提到的都是9分钟的施暴戏,但我看到的,从开头到结尾,一个镜头(如果没看错)应该是15分钟,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你看一场惨烈无比的鸡奸殴打全过程,受害者当时还怀有身孕,这种暴力突然而且令人发指,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暴力因子,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只要是正常人,就不会不感到怒发冲冠的感觉,对事件本身也对导演(你叫贝鲁奇穿那么性感去走地下通道本身就是诱发犯罪,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导演扮演的是上帝之手的角色)。
不过对于这一切没来由的暴力,导演在开头借着一个肥琐的老头口中做出辩解,“没有所谓坏的行为,只有行为本身。
”而对这句话的理解,套用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并不存在道德或不道德的书,只有写得好或写得差的书”或许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只是相对而言)。
不过,这依旧还是一部充满张力的电影,而特立独行成了它最佳代名词。
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也正因为如此,暴力对于生命的摧残才会显得如此触目惊心,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样一部影片,一旦看过,记忆便不可撤销~~~~ PS:片中强暴戏过后,那个男人翻身时显现出来的生殖器描写(不是很明显)是电脑PS上去的~~~~~ 额额额,木看过,不过 = =总有可以帮助你的地方吧..........
关于敢于挑战,突破自我的作文
挑战自我”对于我们来说触手可及却又遥隔万里。
我们随时都可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而如果一直停伫不前,那么永远都不可能走到新的高地。
遇到难题,同学们因为自己的懒惰便给自己找台阶:这道题那个踢谁谁都不会做,更何况我呢
同样,遇到需要集体做的事便赶紧躲到后面对别人说:“你先,你先,我让你。
”哦,这就是同学们的“谦让”啊
可是当挑战来临,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谦让,我们需要的是挑战自我的魄力。
你可曾蹲在墙角观看蚂蚁成群结队的搬运食物。
这些渺小的蚂蚁经常背着比自己的身体大好几倍的米粒,面包屑从脚边匆匆爬过。
蚂蚁例来在我们的心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渺小的生命却拥有着伟大的人格。
它们拥有挑战自我的自信和魄力。
“挑战自我”这样简单的四个字,这样平凡的一个词,可要做到他不知道要多少的付出呢
1995年,法国记者多米尼克
博比突然心脏病发作,导致四肢瘫痪,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运动机能。
被病魔袭击后的博比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头脑清醒,但是全是的器官中,只有左眼还可以活动,可他并没有被病魔打倒,虽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但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开始构思的作品完成并出版。
出版社便派了一个叫门迪宝的笔录员来做他的助手。
博比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眼来与门迪宝沟通,这样的工作是艰难且困苦的。
刚开始合作时,他们两个每天用6小时默录词语,每天只能录一页,后来慢慢增加到了3页。
历经几个月的艰辛。
据粗略估计,为了写这本书,博比共眨眼了左眼20多万次。
博比为挑战自我付出了多少呢
我们数也数不清。
他通过对已被病魔缠身的自己的挑战。
终于成功完成了自己的著作。
博比已经身陷绝境,被病魔折磨得疲惫不堪,可是他终究完成了这部书。
是什么支持他自己坚持下去
什么是他精神之源泉
就是因为他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身的高度。
让我们回顾一下2022年的伦敦奥运会。
我们看一看我国的奥运健儿孙洋。
他不仅在男子1000米自由游泳中获得了冠军,还将世界记录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孙洋为何会赢得如此娇人的成绩。
这与他刻苦训练是拖不了关系的。
训练是怎样的呢
要挑战懒惰的心性,要挑战过度的骄傲,要挑战退缩的想法,总而言之,他挑战的就是自己。
挑战自己是勇敢,是自信,是成功者的魄力。
敢于挑战自我,就等于是获得了成功。
《巨人传》主要讲了什么
《巨人传》是法国作家拉伯雷所写的长篇小说,写于1532~1564年之间,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讽刺作品,是反映16世纪上半叶法国封建社会的巨幅画卷,是为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呐喊的一部新型小说。
故事从2个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及其儿子庞大固埃的神奇事迹写起。
第1部叙述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部亚不同凡响的出生,他先受经院教育,后受人文主义教育,并游学巴黎。
这时邻国国王毕可肖利用边境的一次斗殴大举入侵、卡冈都亚及时赶回,在若望修士协助下,打败敌人。
为了酬谢若望修士,卡冈都亚为他建造了德廉美修道院。
第2部从庞大固埃“四十四天也讲不完”的家谱说起。
他到巴黎求学,卡冈都亚写信给他,叮嘱他要研究各种学问。
他遇到巴汝奇,巴汝奇给他介绍自己,并协助他征服了迪普索德国。
第3部写巴汝奇为了解决婚姻问题遍访女巫、诗人、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和疯子,仍一无所获,为此,庞大固埃和卡冈都亚也探讨了这个问题。
第4部写庞大固埃在巴汝奇和若望修士陪同下,远渡重洋,寻访“神瓶”。
路上遇到羊商,途经“联姻岛”,希卡努人居住的地方。
一场风暴之后,遇上斋戒者和“香肠国”人,并到达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居住的地方。
第5部写他们到“钟鸣岛”的见闻,见到“穿皮袍的猫”、“财政压榨机”,游历了“胖子国”、“无粮岛”、“五元素国”、“灯国”等地,可说是阅遍人间罪恶,终于找到了“智慧源泉”——“神瓶”。
拉伯雷在第一部的开场白中明确地说,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显示出“在我们的宗教方面以及在政治状况和经济生活方面”的“可怕的秘密”。
拉伯雷把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斗争作为《巨人传》的首要任务,使这部小说带上强烈的政治色彩。
拉伯雷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法国封建社会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16世纪上半叶法国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度过。
弗朗索瓦一世因国力渐强,野心勃勃地同查理五世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同时对意大利进行多次掠夺。
在他30余年的统治期间,最长的休战只有6年。
因而国库空虚,债务如山,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致使民心思变,暴动频繁。
这些在《巨人传》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首先是关于战争的描写。
拉伯雷反对穷兵黩武和掠夺战争。
他通过反面和正面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反面人物毕可肖是一个野心极大的国王,他妄图建立“世界帝国”,对邻国进行掠夺性战争,“所过之处,劫掠一空”。
毕可肖的形象中既有查理五世也有弗朗索瓦一世的影子。
针对连年战祸的现实,拉伯雷希望有一位贤明君主。
他笔下的格朗古杰就是这样一个国王。
面对敌人的入侵,他马上调兵遣将,进行自卫,保护他的臣民,“理智要求这样做,因为我靠他们的劳动而得以维持,我靠他们的汗水而得以温饱,不光我,还有我的孩子们和我的王室。
”他从不进行战争挑衅或侵略别国,他派出使者去劝说毕可肖:“现在不是靠征服来获得王国的时代了。
”拉伯雷让侵略者遭到惨败,也可说是对穷兵黩武的弗朗索瓦一世的劝谏。
其次,《巨人传》抨击了司法和捐税制度。
当时,封建司法机关的腐败是随着司法制度的加强而愈益显露出来的。
诉讼程序繁复拖宕,费用浩大,法官徇私舞弊,这就是封建法庭的真实状况。
甚至连国王也不得不在1536、1539和1540年接连3次下令缩短审案期限和减少审判费用。
拉伯雷挖苦法官是靠掷骰子来定案的,揭露他们巧取豪夺,滥用特权,描写希卡努人“挨打之后可富裕地过4个月”。
第5部关于“穿皮袍的猫”的描绘明显地影射了当时司法机构的黑幕。
法官们都被描写成“穿皮袍的猫”,它们身上挂着一个大口袋,“靠贿赂为生”。
它们的法律好比蜘蛛网,专捕捉小苍蝇小蝴蝶,不敢惹大牛蝇,就是说,专门糟害老百姓。
“它们攫取一切,吞噬一切,它们不分好坏地分尸、砍头、杀戮、关禁、毁灭和破坏一切。
因为对它们来说,邪恶被叫做德行,恶毒称之为善良,叛逆取名忠诚,窃盗说成馈赠,抢夺是它们的箴言。
”拉伯雷把苛捐杂税形容为“财政压榨机”:“把葡萄压得这样干净,连一点儿汁水也没有剩下。
”由此更进一步,《巨人传》反映了人民不堪压迫起来反抗的景象。
第4部的开场白写到天神在上界聚会,而下界却闹得很凶,其中有这样一件事:“加斯孔人要求重建他们的大钟。
”加斯孔人指的是吉叶纳的农民,他们于1548年爆发了反对盐税的起义。
镇压者把他们发出起义信号的大钟拆下来砸碎了。
一年以后当局同起义者议和时,起义者要求重建这些钟,起义者取得了胜利。
拉伯雷随即把这件事写到小说里,说明了他对农民起义的重视。
农民生活贫困化一直是拉伯雷注意的问题。
《巨人传》写到大批农民丧失了自己的土地,只得到葡萄园去工作,有的则成了流浪者,到处乞食。
一个樵夫丢了斧头,没钱买第二把,几乎濒于死亡。
而“胖子国”大腹便便的富人却吃得胀破肚皮。
“无粮岛”上所呈现的是农民身受封建地主的盘剥和资本主义的吞并景象,更有天灾人祸的威胁。
拉伯雷把人民所受的深重苦难和潜伏着的社会危机在书中一一表现出来,这是他作为进步的人文主义作家的可贵之处。
《巨人传》也反映了16世纪上半叶经济领域的新旧斗争。
拉伯雷站在新兴资产阶级一边,通过巴汝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巴汝奇的形象在全书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他一出场实际上就成了中心人物。
他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产生的人物形象。
他名字的意思是“无所不为的人”,这的确可以概括他的特点。
拉伯雷借他的口摈斥古代的奴仆殉葬制度,认为保留他们的生命还可让他们为主人干活。
他援引古代神话,说明财神受到尊重,美神则因无钱借给别人而不受尊敬。
他指责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把“信任、希望、仁慈都排斥了”。
他最喜爱的是金钱:“没有金钱,就是无比的痛苦。
”他有63种找到钱的办法,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欺骗。
他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
他的乐观性格则反映了这个阶级对自身力量的信心。
他在寻访“神瓶”的过程中起着主将的作用,他在同封建势力——警察、上流社会、恶魔的斗争中,总是取得胜利。
这一点足以说明作者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和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
《巨人传》从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抨击了教会及其意识形态。
教会是封建社会的支柱。
恩格斯指出,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必然首先把矛头指向教会”。
拉伯雷对天主教会深恶痛绝。
他批判天主教关于世界起源于“诺亚方舟”等“神圣传说”,他反对禁欲主义、宗教独身、节食斋戒,认为这是“违反自然”的。
他用斋戒节的名字杜撰了一个地方,这里的人是“香肠国”的死敌。
他同情受迫害的新教徒,他把执行宗教裁判所酷刑任务的多米尼克教徒和耶稣会士刻画成“可怕的猛禽”。
第5部的“钟鸣岛”指的是罗马,作者通过对钟鸣岛的描写,批判教会的封建教阶制。
上层僧侣是特权阶层,又紧紧依附于封建王权,他们搜括人民的血汗,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
拉伯雷嘲笑教皇的《教令集》,反对教皇向各国勒索巨款。
第4部写到天主教徒问巴汝奇等人是否见过“独一无二的人”即教皇时,巴汝奇说他见过3个,天主教徒说,教规里“赞颂永远只有一个”。
通过这三言两语的对话,这个“地上的上帝”受到无情的嘲弄。
拉伯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用以毒害人民的经院教育、经院哲学。
第1部中,格朗古杰请了一个神学家来当卡冈都亚的教师,这个神学家让卡冈都亚化了五十几年功夫把各种课文读得可以倒背出来。
卡口都亚越读越蠢。
他每天除了吃喝睡,就是上教堂,做弥撒,因此读书时“眼光落在书本上,但脑子却想着厨房”。
作者十分形象地表明了这种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愚昧无知的。
对经院哲学的讽刺也很辛辣。
如第一部写酒鬼对话,说什么“酒改变了身体的形状,因为它把一个不喝酒的人变为一个喝酒的人”。
经院哲学家要学生讨论“山羊的毛是否是羊毛”。
这种空洞无物、思想混乱的诡辩式议论,就是经院哲学的特征。
第5部的“五元素王国”的女王不吃不喝,“抽象”对她来说就是一切。
拉伯雷指出这是“无用的科学”,一针见血地点出经院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拉伯雷给他的主人公取名庞大固埃,意即“十分窒息”,目的是要通过这个形象,启发人们挣脱经院教育、经院哲学的束缚,从窒息精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拉伯雷不仅以高屋建瓴的姿态,痛快淋漓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而且正面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德廉美修道院是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体现。
它表现了拉伯雷人文主义的政治、社会、宗教主张。
这个修道院无论男女随时都可进入,也随时可以退出,里面没有繁琐的宗教仪式,没有任何束缚人的清规戒律,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愿喝酒就喝酒,愿散步就散步。
修道院的唯一院规就是:“做你所愿做的事”。
这正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个性解放的口号,在当时具有无可置疑的进步意义。
同时拉伯雷的人文主义理想也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德廉美修道院只接受那种“出身清白、举止高雅、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吃穿讲究,从不为生活奔忙,人人称心如意地发财致富,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可见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在抨击封建特权时,虽也多少反映一些被压迫人民的愿望,而一谈及他们的正面理想,就只能表达资产阶级的愿望了。
创立德廉美修道院的若望修士是体现拉伯雷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
他不禁欲,敢于大胆瞧着姑娘们;他不节食,吃喝抵得上四个人;他保护受压迫者;他不怯敌,对敌人十分无情,他战斗时撩起僧袍,挽起袖子,结果把入侵之敌打得落花流水,而别的僧侣却在那里“以唱赞美诗和做祷告来抵抗敌人”。
他同中世纪的精神贵族——僧侣阶级迥然不同,是拉伯雷理想的僧侣形象,即符合人文主义者的“人情”标准的形象。
拉伯雷还在《巨人传》中提出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思想。
拉伯雷主张培养“全知全能的人”,办法是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小时,课程包罗万象,身体和精神的发展同时并重,进行军事训练,还学习生产和商业技能,拉伯雷认为有了全面的知识,就可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巨人传》的主人公们历尽千难万险,去寻找真理,“神瓶”给他们的答案是:“喝呀”,联系到卡冈都亚一生出来便嚷嚷“要喝、要喝、要喝
”前后呼应,构成贯穿全书情节的中心思想: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知识和开创新世界的愿望。
和历史上一切先进的阶级一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上升时期,也是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
16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是一支新生的进取的力量,它对前途充满幻想和信心,并且是大喊大叫登上历史舞台的,因而人文主义者拉伯雷能够提出自己乌托邦式的理想,为新兴资产阶级鸣锣开道。
在第五部的开场白中,拉伯雷谈到为谁写作时说,他要“伺候石工,替石工烧火煮饭。
”《巨人传》的对象显然是城市中的市民阶层。
为此,作者有意识地从民间流传的题材和形式中汲取养料。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拉伯雷善于以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形象为蓝本,进行加工创造。
以巨人的形象为例。
巨人故事本是从农村公社的农事节日中产生的。
在求神护佑的喜庆活动中,人们扮演关于巨人的神话。
巨人最初代表人力所不及的自然力量。
稍后,民歌中刻画了狩猎和战争的英雄巨人。
卡冈都亚在民歌中是个农民英雄。
由于农村公社在法国保留的时间很长,所以巨人的传说也流传得十分久远。
这种类型的巨人具有农民特点,气质淳朴。
但是,拉伯雷笔下的巨人已经不是中世纪的民歌、民间故事、笑剧和神秘剧中出现的同名巨人了。
他们身上已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
他们的身份已起了变化,不是普通农民或者魔鬼,而是国王。
巨人国王成了拉伯雷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创造。
拉伯雷擅长于讽刺艺术。
他继承了《列那狐故事》等民间讽刺故事的传统。
他的讽刺尖锐、犀利、泼辣,富有特色。
有时他运用夸张的手法,把批判对象的弊病加以夸大,象放在显微镜下一样,使人一目了然;有时他运用冷嘲的笔法,表面看来象在夸赞,实际隐含抨击;有时他用热骂的写法,痛斥他憎恶的事物,例如为了贬斥讽刺对象,他一连举了一百多种毒虫的名字,与之类比;有时他故意摆出“玩世不恭”的姿态,对“神圣”的东西大胆地加以亵渎,使之威信扫地;他还善用对比来揭露反动势力的罪恶本质……拉伯雷敢于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直指封建统治阶级,他的讽刺艺术的意义正在这里。
《巨人传》的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
拉伯雷运用了各行各业的语言和各种方言土语,因而语言生动、诙谐、丰富而有表现力。
拉伯雷善于运用民间创作中的寓意词手法,他不但给人物,而且给地方和事物取上寓意的名字,以寄托作者的爱憎。
这种手法往往能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使其具有象征和典型的意义,同时使他的作品带上哲理意味。
《巨人传》中穿插着不少民间故事,很能说明它同民间创作的密切关系。
拉伯雷想象力丰富,作品带着浓厚的浪漫色彩。
如他笔下的巨人卡冈都亚,生下来要喝1.7万多匹母牛的奶,他的衣帽穿戴要用几万尺布;他伸出舌头可以为整支军队挡住雨云;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只能做他的马铃铛。
这种夸张浪漫的手法也是《巨人传》的艺术特色之一。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讽刺巨著,《巨人传》也深深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拉伯雷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在批判封建主义和教会的同时,也正面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剥削、掠夺、欺骗的阶级本性。
对巴汝奇的描写就是如此,这个人物无赖、贪财、狡猾,却被拉伯雷说成“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通过巴汝奇的口,拉伯雷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毫不掩饰地加以肯定:“我平生把借债看成……人类世代的唯一维系。
”拉伯雷把商业投机、竞争、尔虞我诈看成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我认为冒险是宇宙的灵魂,……一切东西都因此而欣欣向荣。
”拉伯雷以肯定的口吻描绘巴汝奇的高利贷者的心理:“当每天早上在我周围看到这些债务人异常低三下四、恭顺听命和点头哈腰的时候,我何等自在啊。
”拉伯雷描写巴汝奇同羊商的争吵原本是要表现人物的机智,实际上却反映了巴汝奇心狠手辣的剥削者本质。
羊商因为不肯卖给他一头羊,他便存心报复,把带头羊引到海里去,羊群跟着带头羊走,急得羊商和他手下人也跟着下海。
可是,巴汝奇在船上拿起橹,把那些想上船的人都打落到海里去,让他们一个个都淹死。
此外,《巨人传》关于庞大固埃远渡重洋的描述同当时法国远征加拿大的事件是有一定联系的。
庞大因埃在巴汝奇协助下征服了迪普索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移民。
这种殖民主义的军事行动却被拉伯雷写成赫赫战功,如此等等,都充分说明拉伯雷丝毫也不能突破自己的阶级局限,他为之大喊大叫的正义事业,归根结底只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拉伯雷在作品中同样也表现出资产阶级初期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君主是封建统治的最高表现形式,拉伯雷对弗朗索瓦一世却一直怀有幻想,因而他在头几部作品中赋予笔下的巨人国王以人文主义思想,塑造成开明君主的形象。
这种可悲的误解,实际上是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所决定的。
由于当时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王权又往往被解释成超越一切社会集团的民族国家的象征,所以受到贵族和教会排斥的资产者总希望国王为他们创造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利条件。
然而现实情况却一再使他们的希望落空。
国王只希图从资产阶级那里得到金钱,借款的胃口越来越大。
1547年国王死后欠里昂银行200万巨款,这数目还不包括王室所欠的债款。
资产阶级和国王的关系终于变得越来越坏。
事实证明,开明君主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幻想实际上表明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
同样,拉伯雷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即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也带有浓厚的空想和改良性质,在实践上根本行不通。
如他强调“知识万能”,认为改革了教育就能改革社会,即是一例。
此外拉伯雷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虽然抨击了教会,却不能彻底批判宗教,相反,他让若望修士陪同庞大固埃寻访“神瓶”,承认宗教还具有一定的作用。
应该指出,《巨人传》有不少地方写得过于粗鄙,流于庸俗,尽管作者着眼于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却也反映了资产阶级世界观所固有的庸俗和腐朽。
一个关于天文学的问题(猪头勿进)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
银河也有中心,它周围所有的恒星也都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
那么宇宙有中心吗
一个让所有的星系包围在中间的中心点
看起来应该存在这样的中心,但是实际上它并不存在。
因为宇宙的膨胀一般不发生在三维空间内,而是发生在四维空间内的,它不仅包括普通三维空间(长度、宽度和高度),还包括第四维空间——时间。
描述四维空间的膨胀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推断气球的膨胀来解释它。
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我们就住在这些点上。
我们还可以假设星系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只能沿着表面移动而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二维空间的人。
如果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说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则表面上的每个点彼此离得越来越远。
其中,某一点上的某个人将会看到其他所有的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
现在,假设我们要寻找气球表面上的点开始退行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在气球表面上的二维空间内了。
气球的膨胀实际上是从内部的中心开始的,是在三维空间内的,而我们是在二维空间上,所以我们不可能探测到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同样的,宇宙的膨胀不是在三维空间内开始的,而我们只能在宇宙的三维空间内运动。
宇宙开始膨胀的地方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即亿万年以前,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可以获得有关的信息,而我们却无法回到那个时候。
法国浪漫主义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简介:雅克·路易·大卫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五金商家庭,10岁时父亲过世,由皇家砖瓦匠的叔父抚养,酷爱绘画的大卫在亲友帮助下被送到布歇那里学画,布歇发现大卫的气质与自己的罗可可风格不一致,就将他转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门下。
大卫并不是天才,他个性沉默寡言,喜欢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刻苦精神,认真地学习过普桑、布歇、格勒兹和卡拉瓦乔。
23岁的大卫第一次参加罗马奖考试,考题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战神马尔斯的战斗,艺术风格基本上是模仿罗可可风格,但是人物形象情绪激烈、步伐沉重,因此画面很不协调而落选,直到27岁大卫历经3次失败后才获得罗马奖赴罗马留学。
他在罗马学习期间为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所感动,产生了研究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下决心暂时不搞艺术创作,专心钻研希腊罗马雕刻,认真画了4年的素描,32岁时曾带着一幅素描稿《帕脱克卢斯的葬仪》回巴黎沙龙展出。
在接受古代艺术影响的同时,大卫在思想政治上也受到古罗马共和政体的潜移默化,滋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热情。
后来他竭力想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大卫最初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
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
后来由于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如雅各宾党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等,他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从这时起大卫就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艺术为反封建斗争服务,逐渐走进现实主义潮流。
他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
从此,大卫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使用,作为战士登上了画坛和政坛。
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贺拉斯兄弟宣誓》。
如果说罗可可艺术是路易十五时代为适应快要上断头台的没落贵族阶级的空虚心灵的需要,那大卫的艺术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大革命服务的。
大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艺术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比启蒙思潮下的写实主义更进一步地描绘了时代的革命斗争现实,他借历史题材揭示如何建立和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与新的社会风尚的革命思想。
当大革命的风暴到来时,大卫不仅仅是画家,他还作为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
他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成为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战友,并以国民教育委员的身份从事大量的革命艺术活动。
他公开倡导艺术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他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
在大革命中,大卫根据国民议会的建议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其中最杰出的是《马拉之死》。
1794年是大卫艺术生涯中最光辉的年月,他的艺术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性,并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的时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位革命艺术家。
但是随着“热月党”政变,雅各宾党政权被推翻,大卫被捕入狱,出狱后看到国家发生的变化令他触目惊心。
革命的理想破灭了,整个社会陷于黑暗恐怖的深渊,这使大卫心灰意冷,又无能为力。
从此在创作上他放弃了现实的题材,又沉浸在对古代社会的向往之中,再也没有画过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
他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情绪非常消沉,艺术生命也面临枯竭。
这时的画家期望和平,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萨宾妇女》。
我们从大卫的经历和艺术生涯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时代的变革,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一旦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艺术生命也就枯萎了。
大卫给后辈的艺术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他曾说过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至今对我们艺术创造仍有教育意义,他说:“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
”他还说:“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
这些都成为画家的箴言。
当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帝制以后,大卫又为拿破仑服务,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和形象的作品。
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大卫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年表:雅克·路易斯·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1748年 大卫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Boucher Francois,1703-1770)。
1758年 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
1766年 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1774年 从皇家美术院毕业后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美术影响。
1780年 返回巴黎。
1784年 再次去罗马并创作了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之誓”。
1793年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大卫加入了资产阶级左翼的雅各宾党,并被推举为国民议会主席。
大卫因雅各宾党两次入狱。
同年,雅各宾党的领导人马拉被刺,大卫怀着悲愤的激情创作了“马拉之死”。
1794年7月 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因大卫参加了雅各宾党,他被罗列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
1799年 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
同时期他还教出一批优秀的画家,如: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等。
1814年3月 拿破仑失败。
1816年 大卫作为一个弑君犯而被迫侨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825年 客死异乡,享年77岁。